By Nouriel Roubini 2011-04-16 信报财经新闻
最近我先后两次踏足中国,恰逢政府启动十二五计划,以重新调整其长期增长模式。而这两次访问,使我更加深信,中国的短期和中期经济状况之间,存在着可能影响稳定的潜在冲突性因素。
中国经济目前已经过热,但再过一段时间,当前的过度投资,将引发其国内乃至全球的通货紧缩;一旦不断增加的固定资产投资无以为继 ─ 这很可能在2013 年发生 ─ 中国经济的发展就可能严重放缓。
可见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应当关注的不是如何确保在当前实现软着陆,而是经济发展可能在五年计划后半段,出现严重受阻的问题。
虽然新计划也像上一个五年计划那样,宣称要增大消费占GDP 的比例。但对政府来说,政治阻力最小的做法依然是维持现状。公开发布的新计划细节也显示:经济的增长依然要仰仗投资(包括兴建公共住房)来支撑,而不是以实施更迅速的货币升值,面向家庭的大规模财政转移支付,税收和/或国有企业的私有化,解除户口制度限制以及放宽财政管制的方式来实现。
过去几十年以来,中国都是靠以出口为导向的工业化和弱势货币来实现增长,并因此催生了极高的企业和家庭储蓄率,以及对净进口和固定资产投资(基础设施,房地产以及来料加工和出口部门的生产能力)的依赖。
当净出口金额从2008 至2009 年度的占GDP11%,下降到5%的时候,中国领导人的应对措施,就是将固定资产投资占GDP 的比例从42%拉高到47%。
凭借着爆发性的固定资产投资,中国得以摆脱了2009 年日本,德国和亚洲新兴国家所遭遇的严重经济衰退。但固定资产投资占国内GDP 的比例,也因此进一步上升到2010 至2010 年度的近50%。
这就暴露出一个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拥有足够的发展速度,足以在将50% 的GDP 重新投资的情况下,最终避免遭遇巨大的产能过剩,和令人忧心的不良贷款问题。中国内部到处充斥着在实物资本,基础设施和不动产方面的过量投资。在一个访问者眼中,证据就是那些光鲜靓丽却旅客寥寥的机场和高速列车,通往偏僻之地的高速公路,数千座高大的中心城镇和地方政府建筑,空无一人的新城区,以及被迫关闭以避免引发全球价格下跌的崭新铝冶炼厂。
商业和高级住宅方面的投资早已过剩,汽车的产能即便在最近的销售热潮中也已经过量了,钢铁,水泥和其他制造部门的产能过剩问题也在不断恶化。在短期内,这场投资繁荣将刺激通货膨胀,这是源自于其高度资源密集型的增长特点。但过剩的产能将无法避免地带来严重的通货紧缩压力,而制造业和房地产部门则首当其冲。
中国大概会在2013 年后遭遇一场硬着陆。事实上所有与过度投资有关的历史场景 ─ 包括在1990 年代的东亚地区所发生的一切 ─ 都会以一场金融危机和或长期的低增长来谢幕。如果要避免这一命运的话,中国需要降低储蓄率,减少固定资产投资,削减净出口占GDP 的比例,并刺激消费所占的比重。
但问题是中国人之所以乐于储蓄而不愿消费,是有其结构性原因的。而要扭转这一过度投资的诱因,可能需要整整20 年的改革。
对于高储蓄率的传统解释(缺乏社会安全网,有限的公共服务,人口老化,消费信贷的不发达),只是这一迷局的其中一部分。中国大陆地区的消费者并不比香港,新加坡和台湾等地的同胞更倾向于储蓄─他们都同样会将大概30%的可支配收入存起来。但最大的区别在于家庭部门占中国GDP 的比例小于50%,因此也只给消费留下了一个很小的空间。
人民币弱势保护出口
中国实施的一系列政策,都是将大量收入从政治上处于弱势的家庭转移到了强势的大企业手里;弱势的人民币使进口商品变得昂贵,降低了家庭购买力,却保护了那些出口型国企并增加了出口商的利润。
面向家庭的低存款利率和面向企业和开发商的低贷款利率,意味着千家万户的巨额储蓄实际上的是在赔钱,而国企的贷款成本却是负数。这就产生了一个强大的过度投资诱因并意味着从家庭向国企的大规模转移支付 ─ 倘若这些企业以市场利率贷款的话,肯定是要亏损的。
此外,对工人的压榨,也导致工资上升的幅度,远远低于生产力的增长速度。
如果要放宽对家庭收入的限制的话,中国必须让人民币更快地升值,放开利率管制,并大幅增加工资。更重要的是,中国要么必须将其国企私有化,让这些企业的利润能转化为家庭收入,要么像这些企业征收更高的税收并将这些财政收入转移给家庭。事实上,除家庭储蓄之外,企业部门(大部分为国企)的储蓄─或者说保留利润─已经占到了GDP 的25%。
但增加家庭占总收入比例的举措,将产生极大的破坏效应,因为这会导致一大批国企,出口企业和地方政府破产,而这些又是在政治上很有权势的部门。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中国只能在这个五年计划中,继续增加投资。
继续沿着这条投资导向的道路走下去,将使已经暴露出来的制造业,房地产和基础设施产能饱和现象进一步恶化,并将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无法继续扩大的情况下,加剧未来的经济放缓。但直到领导层在2012 至2013 年换届之前,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们,都将继续在罔顾巨额未来成本的情况下维持一个高增长率。
Nouriel Roubini
作者为鲁宾尼全球经济研究院(www.roubini.com)主席, 同时也是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教授以及CnisisEconomics 一书的合着者。
文盲附图:过去九个季度进出口、投资、消费拉动GDP增长百分点(国家统计局数据)
2011年4月16日星期六
2011年3月21日星期一
1950-2050年中国各年龄组人口每五年的变化(百万)
中国人口数字的变化 | 预计的人口数字 | |||||||||||||||||||
年龄组(岁) | 1950-1955 | 1955-1960 | 1960-1965 | 1965-1970 | 1970-1975 | 1975-1980 | 1980-1985 | 1985-1990 | 1990-1995 | 1995-2000 | 2000-2005 | 2005-2010 | 2010-2015 | 2015-2020 | 2020-2025 | 2025-2030 | 2030-2035 | 2035-2040 | 2040-2045 | 2045-2050 |
0 - 4 | 24 | -7 | 19 | 20 | -6 | -26 | 6.1 | 21 | -18 | -12 | -8 | 0.4 | 3.9 | -2 | -8 | -6 | -2 | 0.2 | -1 | -3 |
5 - 9 | 13 | 23 | -5 | 21 | 21 | -6 | -26 | 6.4 | 21 | -17 | -12 | -8 | 0.4 | 3.9 | -2 | -8 | -6 | -2 | 0.3 | -1 |
10 -14 | 2.1 | 13 | 23 | -4 | 21 | 21 | -6 | -26 | 6.4 | 21 | -17 | -12 | -8 | 0.5 | 3.9 | -2 | -8 | -6 | -2 | 0.3 |
15 - 19 | -2 | 2 | 13 | 23 | -4 | 21 | 21 | -6 | -25 | 6.5 | 21 | -17 | -12 | -8 | 0.5 | 3.9 | -2 | -8 | -6 | -2 |
20 - 24 | 5.4 | -1 | 2 | 14 | 23 | -3 | 20 | 21 | -6 | -25 | 6.3 | 21 | -17 | -12 | -8 | 0.5 | 4 | -2 | -8 | -6 |
25 - 29 | 2 | 5.2 | -1 | 2.5 | 14 | 23 | -3 | 20 | 21 | -6 | -25 | 6.5 | 21 | -17 | -12 | -8 | 0.5 | 4 | -2 | -8 |
30 - 34 | 1.8 | 2.4 | 5.2 | 0.5 | 2.4 | 14 | 22 | -3 | 20 | 21 | -6 | -25 | 6.5 | 21 | -17 | -12 | -8 | 0.6 | 4 | -2 |
35 - 39 | 1.5 | 2.3 | 2.8 | 5.5 | 1 | 2.6 | 13 | 22 | -3 | 20 | 20 | -6 | -25 | 6.5 | 21 | -17 | -12 | -8 | 0.6 | 4 |
40 - 44 | 0.6 | 1.8 | 2.8 | 3.7 | 5.4 | 1.8 | 2.1 | 13 | 22 | -3 | 20 | 20 | -6 | -24 | 6.6 | 21 | -16 | -11 | -7 | 0.6 |
45 - 49 | 0.2 | 1.1 | 2.2 | 3.6 | 4 | 5.3 | 1.7 | 2 | 13 | 21 | -3 | 19 | 20 | -6 | -24 | 6.6 | 21 | -16 | -11 | -7 |
50 - 54 | 1.9 | 0.9 | 1.6 | 2.9 | 4 | 4.3 | 4.9 | 1.7 | 2.1 | 13 | 21 | -3 | 19 | 20 | -5 | -23 | 6.6 | 21 | -16 | -11 |
55 - 59 | -2 | 2.6 | 1.4 | 2.3 | 3 | 4.2 | 4.1 | 4.7 | 1.8 | 2.2 | 13 | 21 | -3 | 19 | 20 | -5 | -23 | 6.7 | 20 | -16 |
60 - 64 | 1.3 | -2 | 3 | 2.1 | 2.5 | 2.9 | 4.2 | 3.7 | 4.6 | 2 | 2.5 | 12 | 20 | -2 | 18 | 19 | -5 | -22 | 6.7 | 20 |
>=65 | 3.2 | 3.6 | 0.3 | 3.7 | 4.9 | 6.5 | 7.8 | 8.5 | 10 | 13 | 13 | 12 | 21 | 35 | 27 | 39 | 49 | 35 | 6.6 | 7.4 |
所有年龄组 | 3.3 | 48 | 70 | 100 | 95 | 70 | 72 | 89 | 69 | 56 | 45 | 42 | 42 | 35 | 22 | 9.3 | -0 | -7 | -15 | -23 |
中国15-29岁的人口,在1970-80年和1980-90年分别增加大约7240万和7270万,接着的1990-2000年却骤降大约3470万,预料在2010-20年和2020-30年还会分别下降大约4400万和2200万;企业面对压力,要么提升生产力和加工资,要么结业。
表内所列,是中国人口1950-2050年每五年的变化,同时以五岁一组作年龄的划分。例如,左上角的格子显示,0-4岁的人口在1950-55年间增加2410万,不同年龄人口每五年的变化则如此类推。 1945-55年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内战后的第一个婴儿潮,内战后出生率激增,这个效应渗透到各个年龄组。这在表内见于由左上角到右下角的斜线,第一组斜线以鲜黄色和浅黄色来表示。
随着1945-55年婴儿潮的一代长成和生育,大约15年后的出生率出现另一次飙升。这个后果见于表内斜线另一个朝右下角的移动,也用鲜黄色表示。这两条平行的斜线彼此只差15年,显示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反对控制人口。
到了1970年代,毛泽东担心人口太多,转而鼓励「晚生、隔开生、少生」(译自英文文献),口号是「一个少了,两个正好,三个多了」。 1979年起,中国不顾一切实行「一胎化」(俗称「一孩政策」),1975-80年的生育率从而剧降,后果渗透到其后不同的年龄组。表内以鲜绿色来显示此政策对人口的负面影响。
婴儿潮人口的第三代(也就是战后第一代的孙儿女)在将近20-25年后出生,是为1985-90年的数字。他们对人口的影响见右边第三条鲜黄色的斜线。
计划生育和一胎化政策对下一代出生率的负面影响,在1990-2000年开始呈现。他们对人口的影响见表内浅绿色的斜线。
1980年的对外开放碰上15-24岁的人口激增,这是1960年代出生也就是婴儿潮的第二代。
到了1990年代,一胎化政策下第一代的效应开始在劳动市场上浮现。但1985-90年出生的婴儿在2000-05年陆续就业,暂时纾缓了供应;这可说是婴儿潮的第三代。但2005年以后,一胎化下第二代的市场后果开始呈现。
从表内可见战争结束、计划生育政策的变化,以及大跃进和文革等运动的影响,政策所造成的变化要好几代人,前后一百多年才看得清楚。
今后,中国适工年龄的人口将会递减、老化。今后这几十年,企业只有不断提升生产率,才能以较高的工资争取到工人,否则就要结业或迁离中国。
2010-15年的15-54岁人口大致上包括二战和共和国成立后出生的两代人,其中的第二代生于1960-80年,而第三代生于1990-2000年。不少这类第三代农民工,父母也曾经到沿海打工,住过工厂宿舍,其后有些回乡,有些留在沿海。但城乡户口截然有别,民工的户口在农村,对城市来说属于外来人口,不享有住房、教育、医疗和社会服务。为农民工提供城市的服务,对国家是极大的挑战,城市居民和农民工更因此而分化。
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是住房。民工要么住在工厂宿舍,要么住在城市范围内的「城中村」;城中村有点像发展中世界的贫民区或者香港1950年代的寮屋区,在中国是城市向近郊扩展的产物。原来的农村给高速公路、商场、商住的高楼和新型工厂吞没。
由于前景不明,城中村的发展偏向短线投机,不少沦为贫民区,东一块西一块,支离破碎。但箇中的政治很棘手,国家很难收回业权。广州记录在案的城中村有138个,2000年估计总面积达87.5平方公里,占市区的22.67%。
摘自 信报财经新闻 2011-03-16 By 王于渐
2011年3月1日星期二
舊世界沒落 新世界興起
曹仁超 信報 2011-3-1
2 月28日,周一。2008年的金融海嘯帶來2009年全球性中央銀行濫發鈔票行為,令金融資產升值。經濟增長較快的新興工業國如中國、印度等更出現通脹,上述是貨幣政策帶來的因,與需求關係不大。
食物價格上升原因包括氣候及勞動成本上升,加上油價上升刺激肥料價上升,亦與需求關係不大,因此不能透過加息壓抑眼前通脹率。
過去10年中國因為是出口拉動型經濟,GDP增長率保持在年率10%,CPI升幅每年亦只有2%,因為從出口賺回來的錢,不是變成資本性投資便用作購買美國債券。2009年起改為內需拉動為主,甚至GDP增長率只有8%,通脹率仍會加快上升,因為「錢」轉向國內消費。
換言之中國、印度等新興工業國在可見將來,仍需面對較高通脹率。如貨幣政策一下子收得太緊恐怕出現1994年情況,引發資本市場較大幅度調整(當年CPI升幅達雙位數)。相信目前沒有此需要,看來中國貨幣政策仍以微調為主。
倒強人易 改一黨專政難
中國同中東國家不同,中國是一黨領導,主席只有兩屆任期。中東大部分國家都是強人領導,當強人年紀漸大,很易走上眾叛親離之路,其政權十分容易被推翻,反之中國國家主席在老化之前早已下台。推翻強人政權易、改變一黨領導難,除非中國領導層出現類似戈爾巴喬夫的人物,引致內部改變。
今天利比亞局面較1979年底伊朗王朝倒台前更麻煩(因伊朗事件沒有向其他地區擴散。加上1980年列根上台後美國採用高利率政策,寧可出現經濟衰退、亦要壓抑油價)。過去WTI一向較Brent略為便宜,但2010年起兩者差距達19美元一桶,主要是反映中東向歐洲供油的不穩定性。
最近WTI亦跟隨Brent升上100美元一桶,100美元以上一桶油價對全球經濟帶來很壞影響(2008年中油價升至147美元一桶、引發金融海嘯),尤其是印度、中國等用油大國,將面對巨大通脹壓力。如油價維持在100美元一桶以上一年,擔心另一場經濟衰退在醞釀中。
另一問題是:2009年3月開始的美股上升,到底可維持多久?在面對100美元以上一桶的油價下,聯儲局再推出QE3的機會迅速下降,因中東局勢令投資者對美元進一步不信任,貝南奇很快面對「巧婦無米炊」局面。
2010年是stock pickers' market,2010年11月起Russell 2000指數與標普500出現背馳至今已有3個多月,此一背馳現象可維持多久?世上發生的重要事故(Event)在過去同股市大方向關係不大。例如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一年後道指上升14.7%;1962年10月22日古巴越洲飛彈危機,一年後道指上升33.9%;1963年11月22日甘乃迪總統被行刺,一年後股市上升19.6%;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一年後道指上升7%;2001年9月11日紐約世貿中心被飛機撞毀,三個月後股市上升10.8%(一年後跌3.8%)。
換言之所有重要事件發生後只會帶來短期衝擊,對中(三個月)、長期(一年)投資市場而言沒有大影響,反之經濟政策例如1978年中國決定改革開放、1997年香港特區政府的「八萬五房屋政策」威力才大。
1967年至1981年是香港人人可分享經濟繁榮的時代。隨着中國政府改革開放政策落實,首先受害是本港低收入人士,1981年本港製造業工人收入是大學剛畢業生收入的70%,到1997年低收入者(因製造業工人人數已大減)只是大學剛畢業生收入50%。
2008年9月雷曼事件發生後,2009年3月QE及去年QE2出現,才產生資產升值潮。但QE2到今年4月屆滿,未來投資策略將改為如何在利率上升中獲利?
--------------------------------------------------------------------------------
電腦化、網絡時代來臨對中產階級是致命傷。1997年香港中產階級月入2、3萬港元的職位,到2011年薪金仍停留在此水平,反之最高收入1%家庭由1997年至今,手上財富上升超過2倍。香港已進入富者愈富時代,在此情況下一般人如何不產生仇富心理?許多人勤勤力力一世都買不起一個似樣的住宅單位,反之超級富豪可以豪花80萬元買個手袋送給女朋友。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有錢人同一般人在投資方面最大的分別是耐性。他們不需要每月賺錢養家,甚至不需要賺短錢,只會在黃金極不值錢時收集,在大部分人睇淡樓價時入貨。投資股票亦一樣,他們明白在科技上出現突破,例如蘋果及騰訊(700)才會帶來大量財富。資源價格循環周期見底時才投資資源股。
--------------------------------------------------------------------------------
在經濟復蘇過程中,利率續步推高令債券吸引力漸消失(10年期債券利率已由2.48厘上升3.65厘。房利美30年期固定按揭利率由4.1厘上升到4.81厘)。在利率逐步上升壓力下美股會否出現類似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A股式調整?換言之今年4月會否是美股見頂月?2005年至2007年那些利用ARMS去買樓的美國小業主,所涉及的資金約6000億美元,其中20%已止蝕離場、餘下者約50%最少已遲了30天供款。
QE等如沃爾瑪47年淨收入
上述ARMS一般有5年低供款期、目前已陸續到期,對未來美國樓市構成另一壓力。隨着低供款期過去,一般供款金額可上升30%到40%,今年美國銀行界正努力協助這批供樓人士,將供款利率改為固定利率樓按。
生意淡薄、不如賭博(投機)。以沃爾瑪為例過去12個月營業額4190億美元、淨收入(不是純利)150億美元,即毛收益率只有3.57%(上述未扣除稅項、利息、折舊等開支)。沃爾瑪背後有多少人在流汗水?但一次量化寬鬆政策,政府可創造7000億美元,相等於47年沃爾瑪的收益……在如此環境下怎叫年輕人努力工作?!QE及QE2對「資產價值」的影響,遠超過普通人一生努力的成果,形成人人投機、不願腳踏實地去工作。
1999年至今S&P GSCI現貨指數(代表24種商品,包括礦、金、能源及農產品)升幅超過3倍。2008年受世界性衰退影響一度回落43%,2009及2010兩年升幅超過81%,即收復失地有餘。商品價格周期性很大,上一次由1969年起步、1981年結束共12年。這次又如何?
由2000年起計商品價格已上升11年。70年代食品及原材料價格上升推動工資上升,打工仔獲加薪後購買力上升,反過來又推動食品及原材料推上升,直到1979年底伏爾克出任聯儲局主席,將短期利率推高至22厘(1980年CPI升幅亦只有15%)。在實質利率7厘壓力下,打斷惡性通脹循環,1981年起利率回落,加上低通脹帶來20年繁榮期(利率回落可推高資產價格上升)。
直到2001年發生911事件後,格老擔心美國出現類似1990年起的日式通縮,聯同貝南奇開始另一段「負利率」時代。負利率初期推動樓價上升,產生財富效應,帶來2003年至2007年的繁榮。2006年輪到食物及原材料價升幅擴大,貝南奇開始大幅加息令美國樓價回落,引發CDO危機,到2008年演變成全球金融海嘯。
股樓變trader's market小心接火棒
2009年3月推出QE後美股才止跌回升,2010年4月QE到期後美股又回落,2010年6月聯儲局宣布11月起再推出QE2、美股才止跌回升,加上2010年內美國上市企業動用3570億美元回購股份,是2007年以來最多,亦是股市上升理由。今年又如何?個人認為2011年是十分難投資一年,大方向是上落市。
2009年香港人在內地工作有21.8萬多人,2010年下降至18萬,即去年共有3.8萬多港人回流香港。其中有多少人賣掉內地樓回港買樓不清楚。2009年前100港元兌100多元人民幣,現在只兌80多元,即買人民幣的話滙率上賺了20%;2009年及2010年內地樓價上升近倍(香港不足50%);內地加息後供樓利息負擔上升……。上述因素是去年本港細價樓大升部分原因,去年不少港人由深圳回流香港買樓。
1997年8月後香港股市及樓市皆進入trader's market,價格可隨時回落50%,或上升100%。做一個成功的trader絕對不容易,例如去年11月前被睇好的股份如汽車、零售、服裝、鞋類等忽然統統改為被睇淡。你能否及時審時度勢、隨波逐流?一不小心便接了人家的火棒。
成功的trader在入市前必須考慮價格、波幅及成交額等因素,亦須顧及基礎分析及技術分析。當趨勢形成後股價一定不是最低價,但那時大方向才十分清晰,不妨加入。同樣道理上升趨勢完結後股價一定不是在最高價……。其次波幅大及成交額少的股份投入的資金宜細,波幅細而成交額大的股份投入的資金不妨多一點。
如果一開始便動用大量資金投入股價波幅大而成交不多的股份,一下子被綁便十分難脫身。至於那些每天成交額不足50萬股的股份還是少沾手為佳。沒有人能百戰百勝,或遲或早會面對虧損,投資成功與失敗分別在於如何處理手上的虧損。不應該讓小損失變成大損失,更不應該讓大損失變成無可挽回致命損失。因此止蝕是必需,千萬不可讓虧損出現滾雪球(愈滾愈大)現象。
不如意事常八九,即十次投資中有八次(甚至九次)出現虧蝕並不出奇,只要常記「止蝕唔止賺」,一、兩次成功的投資已足夠抵償八、九次失敗的投資。在投資市場錯過最佳入貨時機時應該點做?
一、問問自己上述投資潛在升幅仍有多少? 例如2009年5月港股剛起步上升便遇上豬流感,不少人因此錯過最佳入貨時機。
2009年5月豬流感過後應如何處理?一般升市可維持三年,自然可以追入。反之今時今日股市上升已有兩年多,應不應該再追貨?情況有如2010年下半年當金價升穿1300美元後應不應該追貨的答案一樣。
二、看看其他市場有沒有更佳機會? 2010年初不少內地投資者問:他們錯過了2009年4月投資一線城市住宅樓機會,應怎麼辦?個人回應是:投資二線城市住宅樓宇。
三、何謂高風險、低回報期?即恒指O在18倍以上。何謂高回報、低風險期?即恒指O在12倍以下。至於樓價高低如何去決定?如樓價是租金回報20年或以下是低風險、高回報期,樓價是租金回報30年或以上是高風險、低回報期。
1900年美國35%人口從事農業,今天只有2%,但美國農產品供應量沒有減少。1945年美國34%人口從事製造業,今天只有12%,但美國工業產品供應量亦沒有減少(加上來自海外的工業產品,反而出現過剩)。上述情況正在中國重演,中國農民及工人數目在未來大幅減少,但產量卻維持甚至上升。
2009年起中國步入後工業期(2009年消費只佔中國GDP 37%,在美國消費佔GDP 71%)。今年開始中國更進入高鐵時代,過去大部分中國人只在農村內走動然後跑到大城市,今天中國人在全國流動形成各城市重新組合。
過去中國製造業以出口為主,工廠自然建在沿海各城市,未來中國製造業內需佔很重要地位,需重新選址。即每個城市將因應本身地理、人口、資源等因素出現再分工。例如上海愈來愈金融化,但製造業則漸遠離上海(因工資成本、土地成本不化算)。成都愈來愈旅遊化,重慶由重工業走向電子科技等。
美國債市未來10年或爆煲
美國從來不是大負債國,只有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支付軍費開支,政府負債才超過當年GDP 100%,其後已迅速下降。2001年小布殊上台後透過退稅及擴大醫療福利等開支,另加兩場戰爭(即攻打伊拉克及阿富汗),美國財赤便大升。
8年任期後美國政府負債倍升至10.05萬億美元,奧巴馬上台後為應付金融海嘯至今又增加負債2.5萬億美元。國會財政部估計到2020年美國負債將達23萬億美元、相等於當年GDP 160%。未來10年美國債券市場面臨崩潰,即債市已是一個計時炸彈,能否在炸彈未爆之前將之拆掉?木宰羊。
貨幣政策有本身的局限性,例如它不能提升勞工的競爭力(此乃美國失業率如此高理由),反而引來資產泡沫(例如1999年前的科網股泡沫、2007年前的物業泡沫及今天的債券泡沫)。1967年佛利民在美國經濟會議上曾發表演說︰「任何貨幣政策都有後遺症,中央銀行在採用時應萬分小心」。
大部分經濟學家皆明白貨幣政策只可改變「價格」而非「供求」。透過價格改變去影響人們對通脹、通縮的預期,從而刺激投資及消費(或延遲投資或消費),上述做法可產生短期效果,但對長期經濟沒有作用。貨幣政策可用作減少經濟的波動(例如價格出現急升或急跌時),而非帶來真正的繁榮。
上述演說已發表了40多年,但各國中央銀行有多少間遵守?舊世界永遠向新世界欠債,最終是舊世界沒落、新世界興起。1900年亞洲是舊世界、美國是新世界。2000年起亞洲是新世界、美國是舊世界。
※感謝陳永祥先生捐助農家女3.8萬元,並已代為滙上。
2 月28日,周一。2008年的金融海嘯帶來2009年全球性中央銀行濫發鈔票行為,令金融資產升值。經濟增長較快的新興工業國如中國、印度等更出現通脹,上述是貨幣政策帶來的因,與需求關係不大。
食物價格上升原因包括氣候及勞動成本上升,加上油價上升刺激肥料價上升,亦與需求關係不大,因此不能透過加息壓抑眼前通脹率。
過去10年中國因為是出口拉動型經濟,GDP增長率保持在年率10%,CPI升幅每年亦只有2%,因為從出口賺回來的錢,不是變成資本性投資便用作購買美國債券。2009年起改為內需拉動為主,甚至GDP增長率只有8%,通脹率仍會加快上升,因為「錢」轉向國內消費。
換言之中國、印度等新興工業國在可見將來,仍需面對較高通脹率。如貨幣政策一下子收得太緊恐怕出現1994年情況,引發資本市場較大幅度調整(當年CPI升幅達雙位數)。相信目前沒有此需要,看來中國貨幣政策仍以微調為主。
倒強人易 改一黨專政難
中國同中東國家不同,中國是一黨領導,主席只有兩屆任期。中東大部分國家都是強人領導,當強人年紀漸大,很易走上眾叛親離之路,其政權十分容易被推翻,反之中國國家主席在老化之前早已下台。推翻強人政權易、改變一黨領導難,除非中國領導層出現類似戈爾巴喬夫的人物,引致內部改變。
今天利比亞局面較1979年底伊朗王朝倒台前更麻煩(因伊朗事件沒有向其他地區擴散。加上1980年列根上台後美國採用高利率政策,寧可出現經濟衰退、亦要壓抑油價)。過去WTI一向較Brent略為便宜,但2010年起兩者差距達19美元一桶,主要是反映中東向歐洲供油的不穩定性。
最近WTI亦跟隨Brent升上100美元一桶,100美元以上一桶油價對全球經濟帶來很壞影響(2008年中油價升至147美元一桶、引發金融海嘯),尤其是印度、中國等用油大國,將面對巨大通脹壓力。如油價維持在100美元一桶以上一年,擔心另一場經濟衰退在醞釀中。
另一問題是:2009年3月開始的美股上升,到底可維持多久?在面對100美元以上一桶的油價下,聯儲局再推出QE3的機會迅速下降,因中東局勢令投資者對美元進一步不信任,貝南奇很快面對「巧婦無米炊」局面。
2010年是stock pickers' market,2010年11月起Russell 2000指數與標普500出現背馳至今已有3個多月,此一背馳現象可維持多久?世上發生的重要事故(Event)在過去同股市大方向關係不大。例如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一年後道指上升14.7%;1962年10月22日古巴越洲飛彈危機,一年後道指上升33.9%;1963年11月22日甘乃迪總統被行刺,一年後股市上升19.6%;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一年後道指上升7%;2001年9月11日紐約世貿中心被飛機撞毀,三個月後股市上升10.8%(一年後跌3.8%)。
換言之所有重要事件發生後只會帶來短期衝擊,對中(三個月)、長期(一年)投資市場而言沒有大影響,反之經濟政策例如1978年中國決定改革開放、1997年香港特區政府的「八萬五房屋政策」威力才大。
1967年至1981年是香港人人可分享經濟繁榮的時代。隨着中國政府改革開放政策落實,首先受害是本港低收入人士,1981年本港製造業工人收入是大學剛畢業生收入的70%,到1997年低收入者(因製造業工人人數已大減)只是大學剛畢業生收入50%。
2008年9月雷曼事件發生後,2009年3月QE及去年QE2出現,才產生資產升值潮。但QE2到今年4月屆滿,未來投資策略將改為如何在利率上升中獲利?
--------------------------------------------------------------------------------
電腦化、網絡時代來臨對中產階級是致命傷。1997年香港中產階級月入2、3萬港元的職位,到2011年薪金仍停留在此水平,反之最高收入1%家庭由1997年至今,手上財富上升超過2倍。香港已進入富者愈富時代,在此情況下一般人如何不產生仇富心理?許多人勤勤力力一世都買不起一個似樣的住宅單位,反之超級富豪可以豪花80萬元買個手袋送給女朋友。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有錢人同一般人在投資方面最大的分別是耐性。他們不需要每月賺錢養家,甚至不需要賺短錢,只會在黃金極不值錢時收集,在大部分人睇淡樓價時入貨。投資股票亦一樣,他們明白在科技上出現突破,例如蘋果及騰訊(700)才會帶來大量財富。資源價格循環周期見底時才投資資源股。
--------------------------------------------------------------------------------
在經濟復蘇過程中,利率續步推高令債券吸引力漸消失(10年期債券利率已由2.48厘上升3.65厘。房利美30年期固定按揭利率由4.1厘上升到4.81厘)。在利率逐步上升壓力下美股會否出現類似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A股式調整?換言之今年4月會否是美股見頂月?2005年至2007年那些利用ARMS去買樓的美國小業主,所涉及的資金約6000億美元,其中20%已止蝕離場、餘下者約50%最少已遲了30天供款。
QE等如沃爾瑪47年淨收入
上述ARMS一般有5年低供款期、目前已陸續到期,對未來美國樓市構成另一壓力。隨着低供款期過去,一般供款金額可上升30%到40%,今年美國銀行界正努力協助這批供樓人士,將供款利率改為固定利率樓按。
生意淡薄、不如賭博(投機)。以沃爾瑪為例過去12個月營業額4190億美元、淨收入(不是純利)150億美元,即毛收益率只有3.57%(上述未扣除稅項、利息、折舊等開支)。沃爾瑪背後有多少人在流汗水?但一次量化寬鬆政策,政府可創造7000億美元,相等於47年沃爾瑪的收益……在如此環境下怎叫年輕人努力工作?!QE及QE2對「資產價值」的影響,遠超過普通人一生努力的成果,形成人人投機、不願腳踏實地去工作。
1999年至今S&P GSCI現貨指數(代表24種商品,包括礦、金、能源及農產品)升幅超過3倍。2008年受世界性衰退影響一度回落43%,2009及2010兩年升幅超過81%,即收復失地有餘。商品價格周期性很大,上一次由1969年起步、1981年結束共12年。這次又如何?
由2000年起計商品價格已上升11年。70年代食品及原材料價格上升推動工資上升,打工仔獲加薪後購買力上升,反過來又推動食品及原材料推上升,直到1979年底伏爾克出任聯儲局主席,將短期利率推高至22厘(1980年CPI升幅亦只有15%)。在實質利率7厘壓力下,打斷惡性通脹循環,1981年起利率回落,加上低通脹帶來20年繁榮期(利率回落可推高資產價格上升)。
直到2001年發生911事件後,格老擔心美國出現類似1990年起的日式通縮,聯同貝南奇開始另一段「負利率」時代。負利率初期推動樓價上升,產生財富效應,帶來2003年至2007年的繁榮。2006年輪到食物及原材料價升幅擴大,貝南奇開始大幅加息令美國樓價回落,引發CDO危機,到2008年演變成全球金融海嘯。
股樓變trader's market小心接火棒
2009年3月推出QE後美股才止跌回升,2010年4月QE到期後美股又回落,2010年6月聯儲局宣布11月起再推出QE2、美股才止跌回升,加上2010年內美國上市企業動用3570億美元回購股份,是2007年以來最多,亦是股市上升理由。今年又如何?個人認為2011年是十分難投資一年,大方向是上落市。
2009年香港人在內地工作有21.8萬多人,2010年下降至18萬,即去年共有3.8萬多港人回流香港。其中有多少人賣掉內地樓回港買樓不清楚。2009年前100港元兌100多元人民幣,現在只兌80多元,即買人民幣的話滙率上賺了20%;2009年及2010年內地樓價上升近倍(香港不足50%);內地加息後供樓利息負擔上升……。上述因素是去年本港細價樓大升部分原因,去年不少港人由深圳回流香港買樓。
1997年8月後香港股市及樓市皆進入trader's market,價格可隨時回落50%,或上升100%。做一個成功的trader絕對不容易,例如去年11月前被睇好的股份如汽車、零售、服裝、鞋類等忽然統統改為被睇淡。你能否及時審時度勢、隨波逐流?一不小心便接了人家的火棒。
成功的trader在入市前必須考慮價格、波幅及成交額等因素,亦須顧及基礎分析及技術分析。當趨勢形成後股價一定不是最低價,但那時大方向才十分清晰,不妨加入。同樣道理上升趨勢完結後股價一定不是在最高價……。其次波幅大及成交額少的股份投入的資金宜細,波幅細而成交額大的股份投入的資金不妨多一點。
如果一開始便動用大量資金投入股價波幅大而成交不多的股份,一下子被綁便十分難脫身。至於那些每天成交額不足50萬股的股份還是少沾手為佳。沒有人能百戰百勝,或遲或早會面對虧損,投資成功與失敗分別在於如何處理手上的虧損。不應該讓小損失變成大損失,更不應該讓大損失變成無可挽回致命損失。因此止蝕是必需,千萬不可讓虧損出現滾雪球(愈滾愈大)現象。
不如意事常八九,即十次投資中有八次(甚至九次)出現虧蝕並不出奇,只要常記「止蝕唔止賺」,一、兩次成功的投資已足夠抵償八、九次失敗的投資。在投資市場錯過最佳入貨時機時應該點做?
一、問問自己上述投資潛在升幅仍有多少? 例如2009年5月港股剛起步上升便遇上豬流感,不少人因此錯過最佳入貨時機。
2009年5月豬流感過後應如何處理?一般升市可維持三年,自然可以追入。反之今時今日股市上升已有兩年多,應不應該再追貨?情況有如2010年下半年當金價升穿1300美元後應不應該追貨的答案一樣。
二、看看其他市場有沒有更佳機會? 2010年初不少內地投資者問:他們錯過了2009年4月投資一線城市住宅樓機會,應怎麼辦?個人回應是:投資二線城市住宅樓宇。
三、何謂高風險、低回報期?即恒指O在18倍以上。何謂高回報、低風險期?即恒指O在12倍以下。至於樓價高低如何去決定?如樓價是租金回報20年或以下是低風險、高回報期,樓價是租金回報30年或以上是高風險、低回報期。
1900年美國35%人口從事農業,今天只有2%,但美國農產品供應量沒有減少。1945年美國34%人口從事製造業,今天只有12%,但美國工業產品供應量亦沒有減少(加上來自海外的工業產品,反而出現過剩)。上述情況正在中國重演,中國農民及工人數目在未來大幅減少,但產量卻維持甚至上升。
2009年起中國步入後工業期(2009年消費只佔中國GDP 37%,在美國消費佔GDP 71%)。今年開始中國更進入高鐵時代,過去大部分中國人只在農村內走動然後跑到大城市,今天中國人在全國流動形成各城市重新組合。
過去中國製造業以出口為主,工廠自然建在沿海各城市,未來中國製造業內需佔很重要地位,需重新選址。即每個城市將因應本身地理、人口、資源等因素出現再分工。例如上海愈來愈金融化,但製造業則漸遠離上海(因工資成本、土地成本不化算)。成都愈來愈旅遊化,重慶由重工業走向電子科技等。
美國債市未來10年或爆煲
美國從來不是大負債國,只有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支付軍費開支,政府負債才超過當年GDP 100%,其後已迅速下降。2001年小布殊上台後透過退稅及擴大醫療福利等開支,另加兩場戰爭(即攻打伊拉克及阿富汗),美國財赤便大升。
8年任期後美國政府負債倍升至10.05萬億美元,奧巴馬上台後為應付金融海嘯至今又增加負債2.5萬億美元。國會財政部估計到2020年美國負債將達23萬億美元、相等於當年GDP 160%。未來10年美國債券市場面臨崩潰,即債市已是一個計時炸彈,能否在炸彈未爆之前將之拆掉?木宰羊。
貨幣政策有本身的局限性,例如它不能提升勞工的競爭力(此乃美國失業率如此高理由),反而引來資產泡沫(例如1999年前的科網股泡沫、2007年前的物業泡沫及今天的債券泡沫)。1967年佛利民在美國經濟會議上曾發表演說︰「任何貨幣政策都有後遺症,中央銀行在採用時應萬分小心」。
大部分經濟學家皆明白貨幣政策只可改變「價格」而非「供求」。透過價格改變去影響人們對通脹、通縮的預期,從而刺激投資及消費(或延遲投資或消費),上述做法可產生短期效果,但對長期經濟沒有作用。貨幣政策可用作減少經濟的波動(例如價格出現急升或急跌時),而非帶來真正的繁榮。
上述演說已發表了40多年,但各國中央銀行有多少間遵守?舊世界永遠向新世界欠債,最終是舊世界沒落、新世界興起。1900年亞洲是舊世界、美國是新世界。2000年起亞洲是新世界、美國是舊世界。
※感謝陳永祥先生捐助農家女3.8萬元,並已代為滙上。
2011年2月26日星期六
儲備三五成 證據不穩定 退稅釀通脹 理據甚牽強── 論財政司兩個有問題的說法
儲備三五成 證據不穩定 退稅釀通脹 理據甚牽強── 論財政司兩個有問題的說法
羅家聰 信報財經新聞 2011-02-25
要評財政預算,先要了解港府收支的動態結構。在下花了不少工夫,將幾乎所有的收支細項追溯至70年代。先看收入,再看開支,之後再論財政司的兩個牽強之說。
收入分兩大類:經營(operating,往稱recurrent)與非經營(capital)收入。顧名思義,後者是較「資本」性的,略略有投資、收息的意味,理論上不應佔比太大。至於經營收入以稅收為主,乃港府將百姓的經濟成果拆賬所得,理論上較穩定,佔比應大。歷史所見,經營收入比例自30年前低見六成三後,近30年已穩定於七至九成【圖1】。
三大經營收入分別為直接、間接稅及其他收入,變異系數(coefficient of variation,標準差除以平均值)分別為15%、16%及26%,可見佔經營收入最多的直接稅收最穩定(系數最低),佔次多的間接稅稅則第二穩定【圖2】。至於非經營收入,基金佔了絕大部分,其餘兩類所佔無幾。基金的變異系數達80%,確是不穩。但再觀圖,直接稅佔比愈來愈大,而基金則佔愈來愈小,港府收入其實愈趨穩定,這與官方說法顯然有異。
現再逐一探討三大經營收入。最大件的直接稅,近十餘年才有細分,當中以利得及薪俸稅兩項佔絕大比重,大概六四分賬【圖3】。不難推斷,九七風暴主要打擊商人,故比重跌的是利得稅而非薪俸稅;但○七海嘯則剛剛相反,打工仔較傷,故薪俸稅跌。兩者要減其一,理應減薪俸而非利得稅,這不但稅收影響較小,亦可惠及工人。固然,今次既不減稅也不退稅,再講減什麼稅都已是多餘。有否條件減或退稅?稍後再講。
佔第二大的間接稅中,印花稅佔比過去幾年一路急速擴大,2009/10年度已佔一半,一反再之前四分一世紀(1975至2000年)的佔二至四成,此乃間接稅收過分倚重樓市的鐵證【圖4】。雖說去年已加額外印花稅,但一則太遲二則輕手,地產界視之如無物。預算案引述數據指近月炒風收歛,但究竟這是過年前後例靜還是真的收歛,仍難定論。今次只於賣地而非樓市正面着手,難免令人質疑港府是為保着這半個間接稅的荷包。
輪到經營收入中佔第三大的其他收入。一眼即見,兩項投資收入近年合共佔逾半;不過有時卻少至一成甚至近零【圖5】。80年代以前,投資收入中的一般收入賬目是收於物業及投資這一項的,後來才將之分拆。故這三項,性質上都屬土地物業等投資。將這三項合計,1997/98年度打後的佔比則介乎四至八成。
間接稅中已有一半關乎地產,這裏又有四至八成;財政司有責任維持港府收入穩定,你道他會否夠膽重手打擊炒家?所謂「官商勾結」本無描黑之意,只是機制下的誘因問題。別說曾氏,即使任何人坐上財政司之位,這機制下,理性選擇也會偏幫地產。很自然地,誰坐這位都被人痛罵。
港府自己使最多
轉談開支。與收入比較,即見過去30年來,經營收入比例很穩定地企於七至九成,而經營開支佔比也很穩定,惜是穩步上升【圖6】。顧名思義,經營也者,不易減的。港府面對易加難減的開支比例持續上升,壓力可想而知;幸而近年稍有回落。經營開支裏頭不外乎兩大件:經常開支及資助金,近年佔總開支七至八成【圖7】。有何乾坤?
最大件佔四、五成的是經常開支,當中又有四、五成是員工開支,連同長俸便達五、六成【圖8】。港府早年已謂要精簡人手,奈何公務員不炒得,故精來簡去都是向合約員工開刀──三項開支合計,多年來僅跌一成。梁錦松年代還好,其治之下這三項比例真的跌得很快;但近年已放軟手腳。
沙士打後經濟好,本是最佳縮水時,不過其時董氏腳痛,公務員黨一統天下,當然不會自己整自己。這,歸根究底又是機制與誘因問題。
港府用於自己的開支最多,用之於民的僅排第二。是以民為先還是以己為先?不用說吧。觀乎用之於民的,屬教育類的合共最多(參見前文),但用於大學的比例有下跌趨勢,難怪雷公教授一直「鬼殺咁嘈」【圖9】。用於福利及衞生(尤指醫療)則趨升,尤以後者比例大得驚人。社福界近十餘廿年確有不少讚美公立醫療之聲,公立醫療質素不比私家的差,有目共睹。但問題是,以前不及現在過之,公立何須搶盡私家飯碗?
經營開支中的最後一類「基金」,佔比頗細,不評論了,自己看吧【圖10】。餘下的三分之一篇幅,將探討一下財政司近日提到的兩個牽強之說。首先回到前述一問:究竟應否減稅或退稅?答案很視乎這個大政府應該幾大,換句話說就是要幾多儲備才夠。
財政司發開口夢亦引述國基會報告指港府財政儲備應佔GDP三至五成。該份報告早已見於2007年1月《國基會國家報告》第07/4號,但只有結果而無詳情。反轉整個國基會網頁搜尋過後,稍為詳盡的工作報告版本刊於該年7月﹝參考1﹞,不過具體的研究方法也是欠奉。最終要追溯到刊出文獻的版本方聞其詳﹝參考2,無免費下載﹞。
拒絕惠民乏邏輯
這份研究用上Monte Carlo及bootstrap等模擬工具來估算VaR,即使是博士教授,若非做開這類研究亦未必知其所以。兩個工具技術上有異但原理一致,就是以概率算式模擬未來若干年的財政狀況,以該文而言便模擬了2萬次,當中偶有極好景及極逆景的模擬情況,再將所有結果取平均、標準差等統計數據,來斷定哪個儲備水平才算隱陣。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