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6日星期六

儲備三五成 證據不穩定 退稅釀通脹 理據甚牽強── 論財政司兩個有問題的說法

儲備三五成 證據不穩定 退稅釀通脹 理據甚牽強── 論財政司兩個有問題的說法

羅家聰  信報財經新聞  2011-02-25

要評財政預算,先要了解港府收支的動態結構。在下花了不少工夫,將幾乎所有的收支細項追溯至70年代。先看收入,再看開支,之後再論財政司的兩個牽強之說。

收入分兩大類:經營(operating,往稱recurrent)與非經營(capital)收入。顧名思義,後者是較「資本」性的,略略有投資、收息的意味,理論上不應佔比太大。至於經營收入以稅收為主,乃港府將百姓的經濟成果拆賬所得,理論上較穩定,佔比應大。歷史所見,經營收入比例自30年前低見六成三後,近30年已穩定於七至九成【圖1】。
  


三大經營收入分別為直接、間接稅及其他收入,變異系數(coefficient of variation,標準差除以平均值)分別為15%16%26%,可見佔經營收入最多的直接稅收最穩定(系數最低),佔次多的間接稅稅則第二穩定【圖2】。至於非經營收入,基金佔了絕大部分,其餘兩類所佔無幾。基金的變異系數達80%,確是不穩。但再觀圖,直接稅佔比愈來愈大,而基金則佔愈來愈小,港府收入其實愈趨穩定,這與官方說法顯然有異。



現再逐一探討三大經營收入。最大件的直接稅,近十餘年才有細分,當中以利得及薪俸稅兩項佔絕大比重,大概六四分賬【圖3】。不難推斷,九七風暴主要打擊商人,故比重跌的是利得稅而非薪俸稅;但○七海嘯則剛剛相反,打工仔較傷,故薪俸稅跌。兩者要減其一,理應減薪俸而非利得稅,這不但稅收影響較小,亦可惠及工人。固然,今次既不減稅也不退稅,再講減什麼稅都已是多餘。有否條件減或退稅?稍後再講。



佔第二大的間接稅中,印花稅佔比過去幾年一路急速擴大,2009/10年度已佔一半,一反再之前四分一世紀(19752000年)的佔二至四成,此乃間接稅收過分倚重樓市的鐵證【圖4】。雖說去年已加額外印花稅,但一則太遲二則輕手,地產界視之如無物。預算案引述數據指近月炒風收歛,但究竟這是過年前後例靜還是真的收歛,仍難定論。今次只於賣地而非樓市正面着手,難免令人質疑港府是為保着這半個間接稅的荷包。



輪到經營收入中佔第三大的其他收入。一眼即見,兩項投資收入近年合共佔逾半;不過有時卻少至一成甚至近零【圖5】。80年代以前,投資收入中的一般收入賬目是收於物業及投資這一項的,後來才將之分拆。故這三項,性質上都屬土地物業等投資。將這三項合計,1997/98年度打後的佔比則介乎四至八成。



間接稅中已有一半關乎地產,這裏又有四至八成;財政司有責任維持港府收入穩定,你道他會否夠膽重手打擊炒家?所謂「官商勾結」本無描黑之意,只是機制下的誘因問題。別說曾氏,即使任何人坐上財政司之位,這機制下,理性選擇也會偏幫地產。很自然地,誰坐這位都被人痛罵。

港府自己使最多

轉談開支。與收入比較,即見過去30年來,經營收入比例很穩定地企於七至九成,而經營開支佔比也很穩定,惜是穩步上升【圖6】。顧名思義,經營也者,不易減的。港府面對易加難減的開支比例持續上升,壓力可想而知;幸而近年稍有回落。經營開支裏頭不外乎兩大件:經常開支及資助金,近年佔總開支七至八成【圖7】。有何乾坤?




最大件佔四、五成的是經常開支,當中又有四、五成是員工開支,連同長俸便達五、六成【圖8】。港府早年已謂要精簡人手,奈何公務員不炒得,故精來簡去都是向合約員工開刀──三項開支合計,多年來僅跌一成。梁錦松年代還好,其治之下這三項比例真的跌得很快;但近年已放軟手腳。



沙士打後經濟好,本是最佳縮水時,不過其時董氏腳痛,公務員黨一統天下,當然不會自己整自己。這,歸根究底又是機制與誘因問題。

港府用於自己的開支最多,用之於民的僅排第二。是以民為先還是以己為先?不用說吧。觀乎用之於民的,屬教育類的合共最多(參見前文),但用於大學的比例有下跌趨勢,難怪雷公教授一直「鬼殺咁嘈」【圖9】。用於福利及衞生(尤指醫療)則趨升,尤以後者比例大得驚人。社福界近十餘廿年確有不少讚美公立醫療之聲,公立醫療質素不比私家的差,有目共睹。但問題是,以前不及現在過之,公立何須搶盡私家飯碗?


經營開支中的最後一類「基金」,佔比頗細,不評論了,自己看吧【圖10】。餘下的三分之一篇幅,將探討一下財政司近日提到的兩個牽強之說。首先回到前述一問:究竟應否減稅或退稅?答案很視乎這個大政府應該幾大,換句話說就是要幾多儲備才夠。



財政司發開口夢亦引述國基會報告指港府財政儲備應佔GDP三至五成。該份報告早已見於20071月《國基會國家報告》第07/4號,但只有結果而無詳情。反轉整個國基會網頁搜尋過後,稍為詳盡的工作報告版本刊於該年7月﹝參考1﹞,不過具體的研究方法也是欠奉。最終要追溯到刊出文獻的版本方聞其詳﹝參考2,無免費下載﹞。

拒絕惠民乏邏輯

這份研究用上Monte Carlobootstrap等模擬工具來估算VaR,即使是博士教授,若非做開這類研究亦未必知其所以。兩個工具技術上有異但原理一致,就是以概率算式模擬未來若干年的財政狀況,以該文而言便模擬了2萬次,當中偶有極好景及極逆景的模擬情況,再將所有結果取平均、標準差等統計數據,來斷定哪個儲備水平才算隱陣。

問題來了。以模擬7年後(T=7)景況為例,不同信賴區間得出的結果差別很大。如以90%可信度計(CI=0.9),觀圖推斷,三個模擬結果由左至右分別是儲備應佔GDP50%30%30%;但若以99%可信度計,則分別約93%63%68%【圖11】。


茉莉花能开,却不能结果

By 曾志豪  2011-02-25 信报财经新闻
茉莉花能开,却不能结果
絹彩《茉莉花圖》北宋 趙昌

你说茉莉花能在中国生根成长吗?我说能。因为中国的土壤特适合茉莉花。茉莉花性喜温暖湿润,土壤以含有大量腐殖质的土壤为最适合。新中国净土不多,但腐土却真不少,要多腐败有多腐败,这种土壤腐殖质含量丰富。

茉莉花虽能开,但革命不会结果。为何?我认为中国人对革命不甚热衷,甚至有点害怕。埃及和突尼斯的群众革命都和所谓「小人物悲剧」的导火线有关。突尼斯是一名因为找不到工作而在街头摆摊的二十六岁大学毕业生遭执法人员粗暴对待,受害人自焚抗议。埃及的游行活动最初也是以一个被埃及警察打死的年轻人作号召,星星之火一发不可收拾。

然而中国过去没少发生这种「星星之火」,广州的孙志刚事件、石首市万人抢尸体案、上访村长钱云会「车祸」案、各地无数因拆房逼迁的自焚纵火「群众事件」,每一宗个案都是触目惊心,然而终究没有产生过任何跨省跨地域的联合群众事件,便不得不令人反思,中国人的心里想些什么?

独木难成林

每一宗看似都是茉莉花种子的群众事件,最终都只是独木难成林,未能开花结果,或许关键便是没有「春风吹」。内地对传统媒体以及互联网的严防死守,令这些群众事件未能在全国同时造成反应,在网民偷偷摸摸的传送资料、猜测求证的过程中,这些十万火急的群众事件都被当局迅速打压处理,难以造成「二度燃烧」。

第二,中国有很多意见领袖,却没有什么行动领袖。在中国一党专政统治下,中国就只有花瓶式的民主党派点缀,并且缺乏动员群众的力量。中国一向对任何有能串连聚集群众的组织「望而生畏、打压消灭」,就以当年法轮功包围中南海的事件为例,这种动员能力绝对是触碰共产党的政治神经,再加上法轮功的宗教背景,宗教也就是意识形态,也就是行动纲领、理论指挥。

「组织理论」相结合,不就等于另类的政权?

论政有余行动不足

所以法轮功遭连根拔起,道理就在于此。设想,若中国境内存在类似法轮功的团体,又或者实质的反对党,就像埃及的「穆斯林兄弟会」,或许便有能力聚集分散各地的星星之火,燃点火炬。可惜在中国的政治现况,就连NGO 慈善团体都被内地严密监控,所以实在很难出现「行动领袖」,可以鼓动组织群众。剩下的知识分子,不论是刘晓波还是韩寒,论政有余,行动不足;或许能鼓舞人心,但抡起了笔杆,却拿不动指挥棒。这或许是内地当局仍然「安稳」的原因。

第三,我认为人民不想革命才是最重要原因。中国人民对革命既陌生,却又熟悉。由清末至今百多年历史,我们没少经历革命。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文化大革命,中国人都有点怕了革命,革命就是革人的命,革命就是流血,大家都知道了这种规则;可是中国人对革命又是陌生。

由《阿Q 正传》的阿Q 革命理解: 「革命就是造反,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到文革的「革命就是抄家、革新就是破四旧」,明显地对革命的本质有误解。或许中国人对革命最根深蒂固的理解就是毛泽东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茉莉花还是要生长在沾血的土壤中。

张鸣的《辛亥:摇晃中国》记录了农民「搞革命」的事迹:1911 年11 月,江苏无锡常熟发起了「千人会」农民起义事件,占领村庄,但没有杀上县城夺权,目的原来只为免租免粮,没有改朝换代的意思。

我认为这种思想在今天中国仍是主流,上访民众再大的怒气,也只是为了「讨个说法」、「还我公道」,没有几个喊出「打倒共产党」。我认为这是中国人的实用主义,邓小平的「黑猫白猫」论其实就是国民本性:谁做皇帝都一样,能吃就好。国民党也好共产党也罢,我只要填饱肚。

看看发起中国茉莉花革命的宣传单张,开首第一行便写「我们要吃饭我们要工作我们要住房」一路去到最后,才写出「结束一党专政」。我们固然能这样理解,惟有结束一党专政,才能有饭吃有工作有住房;但如果换个角度,如果我们都能有饭吃有工作,是否便不须要结束一党专政?

很明显,这个宣传单张有很大的「实用性」, 「结束一党专政」不是目的,而只是得到「吃饭住房工作」的手段; 「结束一党专政」只是其中一只黑猫,如果「一党专政」这只白猫也能捉到老鼠,百姓是否也会接受?

但茉莉花革命就像当年的辛亥革命一样,纵使未能结果,还是带来了花香。花香提神,正如1919 年,毛泽东在《民众的大联合》论辛亥革命: 「我们却有一层觉悟,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

2011年2月22日星期二

Information Rich & Attention Poor

"It is a very sad thing that nowadays there is so little useless information."
"In old days books were written by men of letters and read by the public. Nowadays books are written by the public and read by nobody."
---- Oscar Wilde (1894)

"Information consumes the attention of its recipients. Hence a wealth of information creates a poverty of attention and a need to allocate that attention efficiently among the overabundance of information sources that might consume it"
----Herbert Simon (1971)

成本比较:信息/人的注意力
若用经济指标来量化估算,半个世纪以来,这一比值大约增加了1千万倍(其中信息成本用数据的处理、传输、储存耗费衡量,人的注意力成本用平均工资衡量)。信息如何泛滥贬值,注意力如何稀缺珍贵,可见一斑。

Today, our competitive edge is no longer solely based on whether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but rather on our ability to navigate through this flood of high speed data: to select, access, use, and respond to that which is most relevant.
----Stefania Lucchetti  The Principle of Relevance: The Essential Strategy to Navigate Through the Information Age(2011)

2011年2月21日星期一

人溺己溺翻译事

信报财经新闻  2011-02-19刘绍铭
张爱玲的《色,戒》,有Julia Lovell 的英译:Lust,Caution。译笔流畅,病在中文理解能力不足,每见失误。有些失误倒不是因为译者看不懂原文,而是差了一点考证的工夫。Lovell 把「霞飞路」译为Hsia-Fei Road(拼音是Xiaf ei)。租界时代的上海,洋标帜很多。「霞飞」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军总司令Jose ph-Jacques-CésaireJOFFRE( 1852─1931)的音译。《色,戒》的英译,理应把「霞飞路」还原为Avenue Joffre。

霞飞路在英文翻译作品中不能音译,如同香港的「弥敦道」是Nathan Road,不是Midun Road 的道理一样。

香港的浅水湾酒店在张爱玲传奇《倾城之恋》扮演了月老的角色。对上了年纪的老香港说来,The Repulse BayHotel 是一份残存的浪漫记忆。浅水湾酒店因此不可以是Shallow Water Bay Hotel, 更万万不可音译为TheQianshuiwan。

陈一白在2011 年1 月9 日《上海书评》写的《谈谈〈老人与海〉的三种译本》,立论中肯,极有见地。难得的是行家文笔平易近人,少以行话或「夹杠」(ja rgon)炫人。陈先生选的三个译本依出版的时序是:余光中、张爱玲和吴劳。陈先生用了最大的篇幅讨论余光中教授的译文。据单德兴《翻译与脉络》所引资料,余教授翻译《老人与海》时,还在念大学,1952 至1953 年间在台湾的《大华晚报》连载刊出。陈一白引用的是2010 年10 月译林出版社印行的简体字本。余光中在此书的译序上说新版本曾大加修正,改动的地方达一千处以上。

修订本显然还有不少疏漏之处。陈一白在第二页就找出问题。老人没有什么朋友。偶然跟他聊聊天、照顾他一下的是个男孩。这一天孩子要请老头喝啤酒: 「Can Ioffer you a beer on the Terrace and then we'll take the stuff home.」余光中的译文: 「我请你去平台上喝杯啤酒,好不好?喝过了,我们再把这些东西拿回去。」小写terrace 是平台、阳台。T 字大写的terrace 就成了名词。

陈一白说,书中用了大写的「平台」,其实是La Terraza 酒吧,今天已成观光热点,许多游客都到那里缅怀海明威。余光中在这地方看走了眼,引起了故事中一系列连锁反应。试看以下这段译文:男孩把这些食品盛在一个双层的金属盒子里,从平台上带来。他袋里装了两副刀叉和汤匙,每副都用纸做的餐巾包好。

「谁给你的?」「马丁老板。」如果男孩来自「平台」而不是酒吧,那里来的食品和用餐巾包好的刀叉?陈一白认为特别突兀的,莫如「马丁老板」这一句。张爱玲和吴劳都把这句话译为: 「马丁,那老板。」这样读者就不会摸不着头脑,知道马丁就是露台酒吧的老板。
把大写的Terrace 看成「小楷」,这种失误,谁也不敢说自己不会犯错。为了配合陈先生的文章,《上海书评》特意把《老人与海》中露台酒吧的原形照片印制出来。海明威当年如果让孩子说请老人到La Terraza 喝啤酒,一来这两个字的第一字母是大写,二来terraza 是西班牙文,不管译者怎么不小心,也不会译为「平台」。但海明威写的是小说,不是旅游指南,在处理人物的身份和地点的名称上,没有必要实事求是。

陈一白在余光中译文找出的纰漏,我们只能选些有标示性的来讨论。原文:「I'll back when I have the sardines,I will keep yours and mine together on the ice and wecan share them in the morning.」余译: 「我弄到了沙丁就回来。我把你的和我的一同冰起来,明早就可以一同吃。」陈先生说余光中显然没有斟酌上下文,才会把share 解作「同吃」的。在这句子中,沙丁鱼是用来作鱼饵的。

Critic─文评家、剧评家、译评家,他们的本份是说三道四,指点江山。这些专爱在人家炮制出来的食品中找碴子的人,究竟会不会下厨?厨艺如何?陈一白先生大概想到,自己说了余光中半天不是,如果不作些「示范」,实在说不过去。先看原文:He saw the phosphorescence of the Gulf weed in thewater as he ro wed over the part of the ocean that thefisherman called the great well b ecause there was asudden deep of seven hundred fathoms where all sorts o ffish congregated because of the swirl the current madeagainst the steep walls of the floor of the ocean.对海明威文体有研究的读者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用四个clauses 构成的长句,非海明威本色。他破例写了这个没有标点的长句,一定别有用心。先看余光中的译文: 「他划过渔人所谓巨流的洋面,看到水里『湾草』磷磷闪光;该处海床陡降七百英寻,湾流撞在海底的峭壁上,形成漩涡,所以各种鱼类都在此汇集。」拿原文跟余译比对,马上察觉到的是句子的次序经过调整了。原文敍述一气呵成, 译文用了一个「分号」(semi-colon)。用陈一白的话说: 「于是这可由双重原因状语从句构成的复合句不再层次分明、环环相扣,而是变成两个前后看不出有任何联系的分句。」余光中把Gulf weed 译为「湾草」,其实应是「马尾藻」,陆谷孙的《英汉大辞典》有载。Great well 译为「巨流」,其实是「大井」。海明威行文布局,处处顾虑周详。陈一白这样解读说:「老人出海时天尚未亮,所以他不可能看到Gulf weed,只能看到phosphorescence (磷光)。身为当地久经风浪的渔夫,老人看到磷光,当然知道是马尾藻发出来的,而马尾藻的出现,则意味着他把船划到了『大井』这片海域。老人知道『大井』有许多鱼,但他却决意到远海去抓大鱼,这强化了全书的悲剧色彩。」陈先生因此肯定地说,phosphorescence、Gulf weed、great well 和all sorts of fish 是四个关键词,次序不容更改,否则会与书中的构建现实相悖。依陈先生看,海明威这个长句子有特定作用:通过文体的变化来强化作品中的某种气氛或人物的情绪。

海明威虽然没有描写老人的心情, 「但这个复杂的、讯息密集的句子如同一阵急促的战鼓,成功地传达出大战在即的紧张氛围,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该让陈先生给我们「示范」了。他的译文是: 「他看见磷光闪闪,那是水中的马尾藻,此时他划到的这片海面,被渔夫称为「大井」,因为这里突然变得很深,有七百英寻,各种各样的鱼儿因为水流冲击海底陡峭的岩壁形成的漩涡而聚集在这里。」果然,陈先生的译文顺应了四个关键词的出现次序:磷光、马尾藻、『大井』和各种鱼儿。如果我们继续对余光中的译文挑眼,那么可以说他把the part of theocean that the fisherman called the great well 译为「洋面」有点怪异。

Ocean 通常译为「海面」。但在我看来,最值得讨论的是「所谓」的说法。我们细看原文, thefisherman 是单数,因此这个「渔人」就是「老头子」本人。「所谓」是so-called,表示对所称存疑,或有保留。这片海面被老头称为「大井」,对他而言,这就是大井,没有什么所谓不所谓的。

陈一白先生的译文,调配有度,堪称范本。难得的是,他译文保持了原文的sy ntactic sequence(句法组合的次序):phosphorescene Gulf weed great well all sorts of fish。前面说过,海明威这个讯息密集、急如战鼓的长句,是用四个clauses 构成的,全句没有一个标点。中文如要在格式上亦步亦趋,只有用「意识流」的句法。但这句子虽然结构复杂,内容却不是老人的独白或思绪。用意识流的文体翻译,那就像俗语说的牛头对马嘴那样不相称了。因为中文和英文在结构上存在本体的差异,现代汉语没有相同的表达形式,所以陈先生不得不用断开的短句来传递原文长句子的讯息。张爱玲和吴劳的译文,也无法突破这种语文结构的限制。

陈一白的长文重点讨论的是余光中的译本。张爱玲和吴劳的译本,可能是为了篇幅关系,落墨不多。陈先生指出余光中对share 沙丁鱼的误解后,这么说: 「余先生曾任台湾中山大学外文系教授达十五年之久,以他的英文造诣,绝对没有可能看不明白这层意思,他何以会这样译,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其实这并不难解,译者一时大意,没有细看上下文来决定share 在这context上的意义。

译文的水准,与译者的「江湖地位」并无关系。译坛名宿Arthur Waley 把「赤脚大仙」看成red-footedimmortal,可能是匆匆取了「赤」字在辞典上的第一义。这种失误如「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翻译工作,没有谁可以「君临天下,这也是说谁都可能犯错。本文以「人溺己溺翻译事」标题,听来有点不伦不类,但我是想到自己翻译的几本小说,行家若拿到手术枱上解剖,准会找到好些「大可商榷」的地方。「人溺己溺」不外是要跟大家shar e 翻译工作之风险,认识到自己的译作,随时有失手之可能。

说到翻译的风险,陈先生给了我们一个现成的例子。《老人与海》的第一句:He was an old man whofished alone in a skiff in the Gulf stream and he h adgone eighty-four days now without taking a fish。陈先生说这句话, 「以中文写作在海内外文学爱好者中享有教母般声望的张爱玲居然译为: 『他是一个老头子,一个人划着一只小船在墨西哥湾大海流打鱼,而他已有八十四天没有捕到一条鱼。』」陈先生认为这是一般初学翻译新手的毛病:时刻不忘将不定冠词译出来。海明威惜字如金,对赘词深痛恶绝。依陈先生的意思,此句中译,大可把「一个」、「一只」和「一条」删掉,简化为: 「他是个老人,独自划着小船,在湾流中捕鱼,八十四天来,他没打到鱼。」陈先生的话有理,中文的习惯的确如是。

我想张小姐若不是在看原文时把「一个」、「一只」和「一条」盯得这么紧,她不会写出这么啰嗦的中文。翻译工作一不小心就自损其身,此是一例。这也就是上面所说的风险的一种。张小姐当年若不为稻粱谋而「下海」翻译,就不会写出这些半洋化的句子。不过话说回来,就目前老人的境况来说,我倒觉得如果说成「八十四天来,他没打到一条鱼」──加上「一条」,更能托出老渔人可怜的处境。这家伙连一条鱼都抓不到!真的,一条鱼都抓不到。

荣格的星座实践

信报财经新闻 2011-02-19  何倩彤
=================
西方文学里的星座佬
=================
......
而把對星相的執迷實踐得最透徹的莫過於獅子座的榮格(Carl G. Jung)。他認為「占星就是敲問宇宙的大門」,也是「現代科學的開端」。榮格認為星座就是脫離時間的一種集體無意識,而它可能與天上的星斗無關,而是一種中世紀沉澱至今的古舊心理學。他認為,占星學對心理學大有裨益的同時,後者於前者卻毫無貢獻可言。榮格自言要在鑽研這無限之後,帶回一些有關人類心靈的纍纍知識歸來。
  
  榮格對星座的熱愛不僅是言詞而已。他慨嘆縱使星座前所未有地泛濫於市,但它的神秘仍未被窮盡,只有知性才能把它物盡其用。榮格腳踏實地,對四百八十三對夫妻進行星盤比對研究,看看占星學究竟能不能面對統計學的挑戰。把兩種學問、並理論與實踐融和至此,榮格無疑可敬。
  
  在我們的城市裡,星座往往被認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小玩意,但在別的文化脈絡裡它可以很嚴肅和正當。沒有哪種學問本身是無聊的,只是我們的狹隘把它們變得乏善可陳。請想起,掀開糖衣的包裝,這學問,在不同的年代,曾供我們再三玩味,雖有過不少深邃的思辯刻痕,卻仍把它自身的幽秘保守至今,這完璧,如此莫測、可畏。

2011年2月19日星期六

方滨兴:GFW与VPN的战争将永久持续

 "I have six VPNs on my home computer," says Fang Binxing, 50, president of the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ut I only try them to test which side wins: the GFW or the VPN.
It's an everlasting war between the GFW and VPNs, Fang says.
"So far, the GFW is lagging behind and still needs improvement," he says.


About Fang Binxing
1960 Born in Harbin, capital of Helongjiang Province in northeastern China
1977 One of 273,000 students out of 5.7 million candidates nationwide to attend university after Deng Xiaoping gives the nod to resumption of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inations
1978-1989 Earns bachelor's, master's and PhD degrees of computer science at th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84-1999 Teaches at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99 Starts work at National Computer Network Emergency Response Technical Team/ Coordination Center of China as deputy chief engineer
2000-2007 Appointed chief engineer and director of the center
2001 Awarded special allowance by the State Council
2001 Earns "advanced individual" award from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Ministry of Publicity,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of Central Committee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ommission of Politics and Law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entral Committee, Ministry of Civil Affairs and 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s and Social Security
2005 Selected as academician at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2006 Wins "excellent worke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award from Ministry of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7 Works as information security special advisor to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2007 Works as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at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December 2007 Appointed dean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Source: Great Firewall father speaks out, Global Times [08:10 February 18 2011]
 附:GFW技术评论

2011年2月17日星期四

Quant Fund 盟主不敗之謎



Quant Fund 盟主不敗之謎 -- 信報研究部
信报财经新闻 2011-02-08


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董事局的Myron Scholes和Robert C. Merton不但是199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直到目前市場仍然採用他們設計的方程式計算期權金。然而,LTCM成立短短6年便因為投資失敗而倒閉,使人懷疑數學理論只是紙上談兵;不過,同樣以數學及科學專才為骨幹的Medallion基金卻以連續20年保持雙位數回報而傲視群倫。

計量金融學或金融數學(Quantitative Finance或Mathematical Finance)是結合金融和數學的學科,運用高級數學原理例如機率微積分就投資產品包括證券的投資風險分析及定價,市場利用計量金融學模型進行程式買賣的基金(quant fund)比比皆是,但西蒙斯(Jim Simons)1982年創辦的Renaissance Technologies旗艦Medallion對沖基金的投資回報,所有對沖基金同業都無出其右,Medallion從1990至2006年扣除費用平均年回報高達38.5%,而1999至2007年底更創下每個季度全勝的驚人紀錄。

兩千多年前大思想家莊子說: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意思是一根一尺長的木杖,每天折去一半,木杖永遠也折不完。西蒙斯大約三歲時,有人告訴他當汽車用盡了汽油便不能行駛,西蒙斯感到大為震驚,他小小的腦袋認為油缸用去一半汽油便剩下一半,再用去一半又會剩下一半,餘此類推,汽車不可能因為沒有汽油而拋錨。西蒙斯對彭博記者講述這個「小」故事時也忍不住笑稱以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子來說思想未免太複雜了。

科學數理天賦過人

科學數理天賦過人的西蒙斯1958年於名校麻省理工(MIT)畢業時剛好20歲,1965年在另一名校加州柏克萊學院考獲數學博士,曾回去母校MIT以及哈佛和紐約州立大學(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石溪分校(Stony Brook University)執教鞭,其後任職美國國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的國防分析組(Institute for Defense Analyses,IDA)負責破譯密碼(code cracker),當時越戰方殷,西蒙斯對上司的上司Maxwell Taylor將軍在《紐約時報雜誌》(New York Times Magazine)誇稱美國會輕易打勝仗不以為然,他於是投稿反駁Taylor,認為最理智的做法是徹底從越南撤軍,但卻因此被革職,西蒙斯當時29歲,已婚並有三個子女。1968年,西蒙斯得到石溪大學校長慧眼賞識委任他建立數學部,他立即為數學部引進康乃爾大學數學教授James Ax。

西蒙斯在數學上最突出成就為1974年與數學家陳省身共同研究發明的「陳-西蒙斯理論」(Chern-Simons theory)、證實愛因斯坦相對論描述的扭曲空間的確存在的高深數學理論,而利用陳-西蒙斯恒值(Chern-Simons invariants)更可以解釋物理範疇的宇宙弦理論(string theory);1976年,西蒙斯獲美國數學會(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頒授Oswald Veblen幾何學獎。

放棄基本因素分析

西蒙斯初顯投資身手之作是任職石溪大學期間與人合資買入期糖合約,期糖在1974年7個月漲升逾倍,為西蒙斯取得10倍投資回報。1977年,西蒙斯離開石溪創業,他的Monemetrics(Renaissance Technologies前身)聘任IDA舊同事Leonard Baum專責外滙交易。Baum是基本因素派,他根據財經新聞分析滙市趨向,從來不用模型程式買賣,而Baum在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亦成功為公司賺大錢。西蒙斯分析,在單邊市的情況,利用基本因素的確比模型程式更容易操作,例如強勢政府戴卓爾夫人明言支持英鎊,只要跟風買入便必賺無疑。

然而,今年1月西蒙斯應邀回到MIT發表演說時指出,基本因素分析的弊病是贏錢的時候你會感到自己是天才,但輸錢的日子會認為自己有如白癡,抓破頭皮也想不明白為何大市走勢與自己的分析背道而馳,而模型程式買賣則不會令人產生心理困擾。西蒙斯決定為公司引入模型程式買賣,並先後羅致James Ax、Elwyn Berlekamp等數學專才編寫適合包括股票及商品期貨的計量金融模型,初期還基本因素及模型程式雙線運行,經過幾年實驗比較發現後者的表現優勝得多,1988年3月成立的Medallion基金已是純模型程式運作。

跑贏畢非德索羅斯
而Medallion基金的計量金融模型亦證實經得起時間及市場的考驗,基金成立至2009年,除了1989年虧損4.1%,其餘20年每年最少錄得20%以上的回報【表1】。難能可貴的是,聯儲局1994年一連六次加息,聯邦基金利率由3%升至5.5%,債券及股票投資者都「冇啖好食」,Medallion回報卻高達70.7%;1998年同樣擅於運用計量金融模型的LTCM投資失手並陷入財政危機,Medallion的回報為41.5%;科網股泡沫爆破前的2000年,索羅斯的量子基金幾乎不敢入市,Julian Robertson更於3月關閉他的老虎基金,Medallion卻取得98.5%的投資回報,而標普500指數則下跌10.1%;2007年7月1日,西蒙斯眼見次按及相關市場搖搖欲墜而決定止賺離場,Medallion當年的回報為73%。對沖基金盟主尊稱當之無愧。

財經網站Insider Monkey分析,Medallion的alpha比年輕時的股神畢非德有過之而無不及,假若西蒙斯早出世20年,相信畢非德要將全球首富榮銜讓予西蒙斯(蓋茨的微軟尚未壯大至現今規模;《福布斯》2010年9月統計,西蒙斯以87億美元資產名列全球第80位富豪)。
Medallion從事短線買賣,經常改變投資組合比例或「換馬」,有時甚至參與高頻交易,2005年8月,西蒙斯成立Renaissance Institutional Equities Fund(RIEF)專門投資美國股票,投資策略轉為較長時間持股,翌年12月,西蒙斯為RIEF設限,每月流入新資金不超過15億美元;2007年10月,西蒙斯成立一個專注投資商品期貨基金,名為Renaissance Institutional Futures Fund(RIFF),而RIFF「誕生滿月」即錄得5.2%增長。

基金收費高人一等

對沖基金一直被批評收費昂貴,Medallion的收費更高得嚇人:每年基本管理費已需5%(業界標準收費2%),投資表現獎金則由2000年之前與同業看齊的20%,逐級上升至36%然後44%。市場估計西蒙斯持有Renaissance Technologies約25至50%股權,他同時是Medallion最大持份者,彭博以西蒙斯投資20億美元於Medallion推算(所有數字無法證實,因為西蒙斯一概不予置評),2007年頭三個季度西蒙斯單單從Medallion已賺到10.1億美元投資表現獎金。

2009年10月,西蒙斯宣布將於2010年1月1日正式退休,但保留在Renaissance Technologies非執行主席職位。他今年1月在MIT答覆提問基金成功的秘密時透露,Renaissance Technologies的管理團隊約300位頂級人才,其中約三分之一擁有數學、電腦、天文學等各種科學博士銜頭,在公開而和諧的氛圍下鑽研最適合個別資本市場的金融模型程式,以及因應市況變化修正現有模型。他強調必須知人善用,又表示與聰明的人共事已是一種樂趣。另外,遇到困難不要氣餒,要有永不言放棄的毅力,再加上一點運氣,成功指日可待。

不過,西蒙斯對Renaissance Technologies金融模型程式的結構始終守口如瓶,並明言絕對不會公開模型如何發出買賣訊號。雖然Renaissance Technologies定期公開其投資組合變化【表2】,但相信基金同業專家也難以從中找到玄機,西蒙斯不敗之謎可能成為永遠的秘密。






策劃 信報研究部
撰文 徐天任

中国新旧CPI权重

内地新旧CPI权重
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其维修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
2005年33.604.509.006.209.409.3014.4013.60
2011年31.394.008.515.849.049.2514.1517.82
变动-2.21-0.50-0.49-0.36-0.36-0.05-0.254.22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信证券研究部

Table: China consumer price index basket
BoAMLHSBC
CPI componentsChange2011201020112010
basis point%%%%
Food-2.2130.232.430.532.7
Tobacco and alcohol-0.513.33.83.43.9
Apparel-0.498.48.98.69.1
Health, medical and personal products-0.369.59.89.610
Household appliances and equipment-0.365.55.95.96.3
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s-0.0510.210.210.510.5
Entertainment, education, sports and services-0.2513.713.91414.2
Housing4.2219.21517.513.3

Sources: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 Global Research, HSBC Global Research

摘自:2011年02月16日《信报财经新闻》

2011年2月15日星期二

20年来中国对各国外贸的比重变化


China's increasing share of global trade (Source: FT 2011 Jan. 18 Tue)
更多内容请参阅FT连接:China shapes the world

2011年2月11日星期五

吴敏伦的情书

信报财经新闻  By 李维榕 2011-02-11

吴敏伦的情书

那天我们几个同事正在一家斋店共庆新春,吴敏伦向我们宣布,他将会出版他的情书集了,那是他累积四十年来对妻子的情意!

情书,是个让人陶醉的名词,千言万语都凝结在一纸之中,转载着古今中外多少男女的思念!情书,在高科技的现代社会,也是一个过气的名词,除了初入情场的黄毛小子,谁有闲情去为一个人下笔千言?

认识吴教授的人都知道他对妻子梅是情有独锺,但是我还是忍不住要去扫他的兴!

我说: 「别人出书都要费尽心思,你倒好,把旧情书拿出来就草草了事!」他当然不服气,抢着说: 「才不是这样,我分享的是一辈子的爱情生活!」原来吴敏伦与他的梅,是从笔友开始,他说: 「当时还是医学院的学生,觉得是时候找女朋友了,一时心血来潮,便在一份杂志上征友。结果在一大堆来邮中,千选万选,也没法找到一个合心意的人来!」他解释说: 「也许我对港女实在没有兴趣,回信中大部分都是文字不通,兴趣不合,因此整件事就此作罢。」

一段征友广告开始

当日聚餐,大部分都是「港女」,但是吴敏伦并没有理会我们的抗议,只说:「见过我老婆的人都说,完全同意我的选择!」但是,他是一年后才收到梅的回信!因为梅生长在越南,刊登他征友启事的杂志在一年后才到达当时战火连天的彼岸。那天梅正在姊姊家中帮忙收拾,突然一阵风吹过,正正就吹开了吴敏伦征友的那一页。

这个故事的教训在哪里?

吴敏伦得意洋洋地说: 「爱情,毕竟是需要靠一点运气的!」他继续解释:「除了那一阵清风,还有很多天时地利与人的因素。当时梅正在跟随一个老师学画,那老师见到她便紧紧追求,四处带她出门写生。后来她父亲知悉这男人有妻有子,当然十分紧张,立即把女儿召回家中。梅返家后无所事事,正在十分无聊之际,恰巧就在清风过后那一刻,机缘巧合地看到我的征友广告!」他又说: 「其实她的回信抵达时,我已经搬了家,经过很多转折,才收到手。当时我是完全出乎意料,但是一看来信,就知道这是我梦寐以求的理想情人!」单单是回味他们那曲折离奇的巧遇,就让他兴奋莫名!

对他来说,四十年前的旧事,每一宗都是点滴不忘!

与吴教授在港大家庭研究院共事八年,我最喜欢与他唱反调,我们合作过一些讲座及工作坊,都是彼此抬杠、引经据典去证明对方是错的。我们策划了一门通识课程,名为「食色性也」,他负责谈性,我负责谈食。他认为性比食更重要,因为没有性,人类就要灭种;我却觉得食更重要,不食就会饿死,比不育死得更快!

无可争辩的是,人的生理结构实在不是为一夫一妻的制度而设计的,怎样让这不听话的身体去配合只容得下一个人的专一爱情?我认识的性学家,大都抛妻弃子,娶了年轻的女助手或弟子为妻,吴敏伦是绝少见到的专一例子。最难得的是谈起他的爱情生活,他整个人便容光焕发,毫无保留!


四十年情意日日浓

工作中遇到的多是痴男怨女,无法在对方身上找到双栖双宿的满足感觉,同床异梦,生活在一起,却是绝对的孤单。看到吴敏伦如此四十年来仍然觉得一天比一天情浓,真想把他那谈起老婆就眉飞色舞的样子剪下来,让那些冤家路窄的怨偶随身携带着,时时刻刻提醒他们,在觉得相形见绌之余,也应该放下刀枪,勾起一丝对爱情的遐想和向往。

吴敏伦突然问我说: 「不如你为我的书写序吧!」吓? 我吓了一跳,十分为他担忧,因为我是个喜欢在蒙娜丽莎脸上画猫须的捣蛋鬼,他怎敢让我在他那完美的情书集胡乱涂鸦?

但是他说: 「我自己就是一个怪诞大师,你再古怪,也不及我怪!」跟着就收到他电邮传来的自序及书中目录,还附有一封情书样本。

说实话,别人的情书真的没有什么好看头,千丝万缕的情意, 又不是写给你的。偏偏作者还在自序中叫你不许忌妒,要先想想自己有无「别人老婆一半的好」,是否值得让人如此牵肠挂肚?让我本来想找几封情书佳作让老公仿效的念头,都要打消,实在扫兴!


牵到了缘也要懂爱

但是昨夜见到一对夫妻,却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吴敏伦的情书。

那丈夫诉说自己被原生家庭、工作单位,以至自己的妻子都废掉武功,他将会拿写上「废人传道人」的纸牌,站立在街角。

我却说: 「你们其实都是废人武功的能手,互相把对方都废掉了!」妻子问: 「我知道自己怎样把他废掉,但是他废了我什么?」我答: 「他废掉了你对二人世界的梦想、对爱情生活的执着、夫妻缠绵的乐趣!」那丈夫其实很爱妻子,对她万千忍让,为她百般张罗,但是却绝对拒绝做个妻子理想中的好情人!他也认为妻子是「港女」。

港女真的这般让人敬而远之吗?是我们自掘坟墓,还是实在曲高和寡?

为什么有些眷属成为历久不变的有情人,有些却专把对方当箭靶?

吴敏伦说: 「没有『无条件的爱』!」那么爱的代价是什么?

谁不想有刻骨铭心的爱情,但是千里姻缘总得靠一线牵,还要一阵及时的清风!牵到了,又怎样经营四十年,才继续爱得精彩?除了要在越南长大,会画画、善解人意,究竟女人要做什么才能引起男士历久倾慕之情?

读吴敏伦的情书,意不在书,反而是看一个中国男人怎样痛快地对一个女人表达他的深厚情怀,要笑就笑,要哭就哭!历久犹新,那才是让天下那些腼腼腆腆口齿不灵的男人(或女人),最最妒忌和需要学习的地方。

也许多一些这样的港男,就会少一些所谓的港女!
李维榕
人的所有问题,都是基于不能与家庭分体,卡在父母中间形成一种三角关系,不能自拔。--Murray Bo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