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9日星期六

陈振聪命运 名字露玄机?


信报财经新闻  2011-11-05   By 文相濡 

究竟有没有命运这回事呢?命运,一般说法是一样主宰人生富贵贫贱、寿考得失的生活过程。在命理学而言,命运是分别由「命格」配合「运气」而成。

 「命格」是先天,是决定一个人的成就高低,是闻达于世 (注:Muhanmad Yunus的盆景比喻,种植盆景的种籽与地上生长的无异,只是受制于小小的花盆,根部无法延展,故变得矮小。人亦如是,问题不是在人本身,而是他们周遭的环境,例如没有接受教育或透过借贷建立事业的机会,人们的潜能因而被限制。);而「运气」是后天,是在人生过程中给予人的好机会而可以把愿望实现。

 「命格」用出生的年月日时的干支组成,而「运气」则从出生月份衍生出来。

很多人有好的命格,却没有好的运气,一世不富不贵;有些人则是没有好的命格,却有好运,可以小康或小富,但社会上有一番作为的贤达或巨富,他们都会是先天有好的命格,只待运气来时,加上自己的努力便会有成就。现今社会有许多人相信命运,也许多人不信命运。不信的人都会觉得自己才是命运的主宰,因为自己在一些人生转折点上可以决定日后的结果,这些人多数是理性或科学主义者,但我只认为他们说的是选择权,并不是命运的主宰权!若单从决定取和舍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确可以选择自己所想的路,但成功与否却不是一己之力可以左右,出身寒微的人可以选择努力读书、工作,他日可以从无到有,但日后可否成为巨富或社会知名贤达,却不是他可以控制的了,真的不是人人可以做到李嘉诚先生的成就。有阅历的人都会知道,每一件事的成败都是存在很多内外因素,绝不是一个人可以决定成败。不是一个人肯做足二十四小时,努力进修,他就可以做巨富或社会知名人士。
 邱吉尔信命中安排?

 很多人到年老时才不得不承认在成败过程中,是需要天时和地利的配合才能缔造成败。发明抗生素青霉素(盘尼西林)的弗莱明· 亚历山大爵士(Sir Alexander Fleming),他就经历了一件不由得不信命运安排的事。原本是一个贫穷而又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他,前途的选择甚少,一是读少许书便要帮助父亲农务(那年代应该没有半工读这回事);二是索性不读书跟着父亲当农夫,一世最大的成就可能是拥有自己的农场。但他有好的命格和好运,由于他父亲做了一件善事,他的命运因而改写,这件事是和英国着名首相邱吉尔有关的。原来出身贵族的邱吉尔在年幼时,曾在一个苏格兰农场附近意外地跌落一个粪池,险些灭顶,幸好附近有个农夫将他从死神手中抢回来。事后邱吉尔的父亲要重金酬谢那位农夫,可是农夫觉得自己有能力救人是好事,也是做人应做的事,更不会因为酬劳而去救人,所以拒绝邱父的好意。最后邱吉尔的父亲对农夫说:「好!既然如此,不如请你让我把你的儿子带回我家中住,我要让他接受最好的教育,要他像父亲一样令家族感到骄傲,他也要做一个令你感到骄傲的人。」农夫欣然接受这个安排。他的儿子就是后来的弗莱明·亚历山大爵士,果然不负所望,在1945年获颁诺贝尔医学奖。难怪邱吉尔在回忆录中也说:「人愈老会愈相信,人生各种际遇都是命运的安排。」

 停车场种生基惹祸

 命格,简单说是有些富命、贵命、富贵命、领袖命、寒儒命等等。而每人的命格都设有上下限,即是成就有几高或有几低。一个人呱呱坠地时,他的一生的上限就已经定下来,那是能够承受有几大财富和几高的社会地位,还要人付出很多取舍才可以得到,若然得到以后还不知足,不顾道德争取更多的话,他很容易会失去辛苦争取到手的东西,跌到无底的下限。千亿遗产争夺案的主角,风水师陈振聪的个案正好用来解释我的看法,看来陈振聪的命只可承受二十多亿元身家,他硬要不择手段伪造遗嘱去争夺一千多亿元的慈善基金,结果他由命运的上限重重跌落不见底下限,还有可能要在狱中度过一段颇长的时间,对他而言,这命运的下限简直是万丈深渊。如果一个风水师替人选择在一座大厦的地窖停车场来做生基,那绝不是救人,是害人!要知道地窖停车场可算是一座大厦最污秽和至阴的地方,经常有汽车来往,容易积聚废气变成有毒气体;又有大量五行属金的汽车停泊,即金属大量积存。金性硬,在不良的环境下,可以引出的疾病是一块块硬的肿瘤;至阴之地,在女性身上便是子宫,所以,被做生基的人死于子宫瘤可说是风水效应,但害人的风水师亦一定会有报应!

 命运并不是宿命论

 回头再说陈振聪,现时他面临伪造文件的官司,他会不会入狱呢?试试从术数角度推演一下,我不知陈的出生日期真伪,故不用八字推算。试用陈振聪的名字推算,咦,已露玄机了。明年二月四日立春后,正式踏入壬辰龙年,辰是太岁,「辰」在风水学上纳入《易经》的巽卦,方位表示是东南方。陈字以东字为主,龙年的东方正有巽卦星飞临,那么巽卦卦象和其方位的流年风水飞星会对他的影响最大,龙年东南方有大灾星五黄飞到,又是太岁方位,很凶;振字以辰字为主,那不是五黄大灾是已落在陈的身上吗?再看聪字,卦象属耳属水属北方,龙年北方有另一粒灾星二黑飞到,单是陈振聪的名字已有「五黄二黑」二粒大煞星了,风水学有口诀称「二五交加必损主」,即当事人会有大灾大难的事发生。陈振聪会不会入狱?

 还是由老天爷告诉大家吧,但我相信天地有正气!

 上述例子说出每一个人的财富和社会地位都是有上下限的。如果一个人命理格局不高,或者很差,只要努力装备自己,这人仍有机会得到自己的命运上限,会有小成。举例,一个乞丐命格的人,只要他努力改善自己的行乞技巧,用心观察思考行乞地点的人流多少,什么年纪的人占多数,地区的富裕程度等等的话,他乞到的钱会多,也会比其他同行来得舒服或者有尊严,甚至可以做到「丐帮帮主」或是「八袋长老」,指挥一羣小乞丐替自己行乞。

 命运不是宿命论,宿命论者是相信自己什么也不可以改变命运的结果,但他却忘了是自己不肯或不能放弃一些东西才觉得自己没有选择权。当然,无论一个人如何选择,都一定有得有失的。人可以兼得鱼与熊掌?骗人的!
 撰文:文相濡

你一边骂着它无耻浪费,一边却紧紧抱着他的大腿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2011年11月17日 16:06  21世纪网微博
周斌

请记住,所有通往天国的梦想,最后都会把我们领向奴役之路。免费的午餐,是以放弃应有的权利换来的,那不值得。只要把横征暴敛的钱还给我们,我们会做的更好。

请相信,没有他们,我们会过的更好。

写时评非我所长,然而,因为18条幼小的生命加上两个成年人的生命,让我们每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你必须得做点什么,好过什么都不做。

但是,这不意味着我支持我的两位同仁及朋友邓飞和陈朝华发起的捐赠安全校车活动,我敬重他们的良好愿望以及高贵的品格,但是却遗憾,他们可能正在离美好的愿望越来越远。

我记得,小的时候,上初中,是20多人挤在一辆拖拉机(后来是三轮车)上,去上学,那时候我没有抱怨,因为并不知道,原来腐朽的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很多是做免费九年义务教育的,他们的儿童,午餐可能是政府免费供给的。这些我要很多年后才知道。

当我知道这些时,那些拖拉机,三轮车已经几近消失,中国政府的税收已经多年增幅在GDP增长的三倍以上,今年更是超过了10万亿,它已经是全世界最有钱、最财大气粗的政府了。

但是,仍然有64个孩子,挤在一辆核定承载9人的面包车里,最后撞上了货车,20条生命溘然而逝。

从汶川到玉树、从免费午餐到免费校车。我突然开始厌倦了这一切,因为我知道,所谓的慈善不会让我们的世界有任何变化,所以,我很心痛地批评我曾经的战友们,你们所做的一切,都会成为他们脸上的脂粉。你们每多捐赠一辆校车,都可能是给公仆们的屁股底下添
了一辆奥迪。

我知道这样说不公平,但是请听我说完。

要知道,你向政府要求的越多,它越有足够的理由,把手伸进我们口袋里,掏走你仅剩的养家糊口的口粮。1949年时,他们就是这样许诺的,把你们的财产都交给我吧,我保证你们世世代代过上安稳富足的生活。结果,不到二十年,就死了几千万了。还美其名曰“文化大革命”。

现在两三代人的努力,去购买一套商品房,不就是为了赎回那些原本属于我们的财产吗?土地从私有变成了公有,然后公有的土地拍卖了,让私人再去赎回来,我们正在用两三代人的牺牲,去纠正六十二年前集体犯下的那个错误(或者说,去还当时被忽悠而欠下的债)


可现在又走回头路了。政府都有钱成这样了,公款消费一年随便几千亿了,政府官员的标准座驾都是奥迪A6了,县政府的办公楼豪华程度都赛过白宫了,却还是让孩子64个挤在一辆车里上学,你还能指望什么?

你还指望政府做这个做那个?你以为160亿免费午餐是他们出的钱?你以为他们是从自己大吃大喝中省下这160亿?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他们会想尽办法,向你我、向所有人征收1600亿,包括向湖里抗税的那些人多加一份“机头税”,然后把其中一个零头扔给那些挨饿的孩子。这个结局不会有任何意外,在一个没有公共财政的国度里,国家施舍给百姓的一点点福利,都是以百姓十倍百倍的付出为代价的,必然是这样的结果,免费午餐如是、保障房如是、公费医疗如是……

因为你们要求:政府要办这事办那事,显得它对我们是多么重要,一刻也离不开它,所以,它就自动代表了我们。

那个前驻法国大使赵进军说,作为大使,代表国家,我要坐头等舱。按照这样的操蛋逻辑,他们应该代表国家、嫖价格最高的娼妓、喝价格最高的茅台、包价格最高的二奶……要不多丢国家的脸面啊。

为何这些人会说出这种反常识的话?主要的责任在于民众,因为你们太纵容他们了,因为你们太依赖他们了,你们认为,政府如此重要,什么事情都离不开政府,比如免费午餐,比如免费校车。你越是要求多,他越有理由让你为了他的面子牺牲、所以,他们宁愿花上万亿来搞四大会(奥运、世博、亚运、大运),因为他对你如此重要,离开他你寸步难行,所以他的胡作非为你都得忍受。

这不是自找的吗?

你一边骂着它无耻浪费,一边却紧紧抱着他的大腿,让他从指缝间漏点面包渣给你,然后山呼万岁?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当你想要获得免费的午餐时,你必然会为此付出更多代价。

请记住,所有通往天国的梦想,最后都会把我们领向奴役之路。免费的午餐,是以放弃应有的权利换来的,那不值得。

你所该做的,是告诉政府,我们不需要你,不需要你的免费午餐,不需要你的免费校车、不需要你的所谓免费医疗、没有你,我们自己会做的更好,会活得更好,前提是,请你把那些以“为人民服务”的名义,横征暴敛的钱还回来,哪怕是一部分。

没有他们,我们会过的更好。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来源: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11117/160610836096.shtml




2011年11月17日星期四

露水的一茶


苏枕书 2011年7月《万象》 


    不记得是什么时候读到周作人译小林一茶俳文集《俺的春天》里的一段:

    她遂于六月二十一日与蕣花同谢。母亲抱着死儿的面庞,荷荷的大哭,这也是当然了。虽然明知道到了此刻,逝水不归,落花不再返枝,但无论怎么达观,终于难以断念的,这正是恩爱的羁绊。句云: 


露水的世,虽然是露水的世,虽然是如此。 

觉得很难过,却不知道为什么,只往窗外看了看,哑哑的不作声,风吹过来,也就放下了。

    俳句原本是多人联句,称作连歌。第一句是五、七、五句式的十七音发句,胁句是七、七的十四音,之后轮流往复,结句以七、七音收束。后来有人单将发句整理成集,就成了短诗一样的俳句。俳句难译,因日文并非如汉文一音节一义一字,往往一字对应多音节。若拘泥于五七五的对译,难免有冗言之嫌。钟敬文为林林翻译的俳句集作序,云“它像我们对经过焙干的茶叶一样,要用开水给它泡出来,这样,不但可以使它那卷缩的叶子展开,色泽也恢复了,更重要的是它那香味也出来了”,是十分贴切的说法。



    宝历十三年(一七六三)五月五日,一茶生于信浓国水内郡柏原村,是小林家的长子,名弥太郎。信浓国在今日长野县,北部地区经年积雪,气候苦寒。雪洞一样的家中常年生火,所有东西都被煤烟熏黑,一茶就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小林家世代务农,家境虽平平,但也算自给自足。但一茶三岁丧母,父亲不擅经营,家业渐渐萧条。幼年的一茶在祖母膝下长大,六岁时有句云:

来与我玩罢,没有亲人的雀呀。

    ……

2011年11月12日星期六

十七届六中全会将寻求解决文化问题的政治路径:重点研究和解决“三个不适应”问题

十七届六中全会将寻求解决文化问题的政治路径  
此次会议将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问题。 会议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将重点研究和解决“三个不适应”问题:文化水平与综合国力 不适应;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不适应;文化发展与国民素质要求不适应。 会议召开以后不久,得以双馨的著名表演艺术家苍井空在中国迅速"蹿红"!
附:  环球时报:苍井空在中国"蹿红"!
苍井空穿比基尼日本拍广告 胸部严重缩水引质疑(图)

原文:http://mitbbs.com/article1/Military/36720885_3_0.html

2011年11月5日星期六

律师,人民日报,高跟鞋,超模


标题里几样事物风马牛不相及,串在一起,皆因一本书的缘份。此书是康奈尔大学经济学家Rober Frank在2007年写的畅销书,《The Economic Naturalist》。上周我带到飞机上读了一遍,书中谈及200来个经济问题宛如一团浆糊,引触我想到一些零散的念头且彼此有些关联,故此略作一记。

话题的起头是关于律师的。

假如你要聘律师帮你处理纠纷,一位律师是穿名牌、开宝马来的,另一位律师普通衣着、开旧车。两位律师执业资历看来差不多,你选哪一位呢?

尽管很多人说,一个人的自信和能力并不来自他开什么车、戴什么表、用什么牌子的手机,但是聪明的律师早就发现了,他们这一行的潜规则是:以貌取人。

当客户面对两份律师履历犹豫不决之时,客户往往依赖一个简单有效的推理:在高度竞争的律师业务中,高能力等于高收入,而富人在汽车衣服上的消费远高于穷人。所以,判断律师能力的捷径,是观察他的外表。

珠光宝气成为竞赛之后,不可避免的是过度消费。也许你不爱开车拜访客户,你更想蹬一自行车出门,但是,一个律师是不可以骑车上街的。类似的现象,投资银行的惯例是给员工发一笔钱,让雇员置几身名牌。要点在于,雇员须拿名牌店发票报销,不可把钱用于别处。这些死板的规定,亦有背后的道理在其中。

如果说律师间的战争,潜规则是名牌服装的比拼,那么教授之间,拼的又是什么呢?许多大教授、大学者,不是穿的很随便甚至邋遢吗?

教授有他们的竞争潜规则,那就是:学术用语。

身为教授您尽可穿得像少林扫地僧那般深藏不露,但必得学识渊深,一句话抛出来,字字用典,大家才明白,敢情这位不是搞环卫的。最牛的境界,就是让别人完全听不懂您在讲什么。比如,您去翻一翻钱钟书的《管锥编》,试试看,能坚持几页?



这种“有话不好好说”的语言竞赛,在经济学领域亦有展现,这个现象就是自50年代以来,经济学日益演变为数学模型的天下。高等数学是研究经济问题的必修课目,一篇论文没有一堆公式支撑,根本没机会在学术刊物上露面。

拿这个广为人知的Black-Scholes公式来说:



不懂的,如读天书。懂的,几年不用,重逢还是天书。

教过我这个公式的先生,他本人是公式的发明者之一,诺奖得主Myron Scholes的高徒。他颇有感触的说,过度复杂的公式如B-S,使用者知其然,往往却不知其所以然。

其实数学的泛滥并不必定带给人们创造性的新思想,看一看Myron Scholes创立的LTCM公司之瞬间崩塌,便可知应用数学公式的局限了。

而其它的人文学科,鲜有数学的应用,于是治学者的潜规则改成:咱不比数学,咱比语文。

语文一定要让别人看不懂,这才是大拿的范儿。这种追寻引发了大量的艰深文字,即使在讲求文法逻辑的英文中,读来也是一片佶屈聱牙。对圈内人,这提高了职业准入门槛,且增加了使用者的权威感。

这方面,书中引了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个例子截自人文学家Maria Lugones 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Tactical Strategies of the Streetwalker》(站街女的战术策略)。Maria写道:

"I propose to embrace tactical strategies in moving in disruption of the dichotomy, as crucial to an epistemology of resistance/liberation."

我得承认,这句话我读了三遍,还是看不懂。

这句话用了一些抽象的“大”词,比如dichotomy(二分法),epistemology(认识论),等等。可是,这些宏大单词和站街女的“战术策略”有半分钱的关系吗?

比起美国学者的玄奥之辞,人民日报的用词最是平实,一水儿的大白话。不过,这些人人皆识的方块字组合在一起,也能产生特殊的效果,那就是:读者完全被搞晕了!

譬如,我随手找了一则今天的人民日报,社论题目是《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正确方向》。社论开篇这样写的: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开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方针,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明确了基本思路、指明了发展方向,为全党全国人民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供了行动指南。”

若非早先看过新闻,听说文化体制改革有“五个坚持”的高论,我差点都找不到这一大段中文的主语在哪儿。我数了一下,没错,“坚持”这个词出现了五次。可是,找出这些坚持之后,最终,我还是没弄懂此段社论主旨何在。

律师的名牌衣橱、人文学者的冷僻词库、人民日报的高深莫测,这些现象皆可借用经济学中的“信号理论”予以解释。

信号理论在演化生物学、博弈论、就业市场和股票市场之中有广泛运用。简单说,由于双方信息是不对称的,为了撮合交易,一方主动发出信号,对方据以判断信号方的能力、动机、和意愿,并调整自己的决策。

信号人人都能发,要发一个有效的信号并不简单。基本的原则是,有效信号的成本一般很高,且难以伪造。经济学家Michael Spence在70年代研究过就业市场的信号模型,找工作时,高学历证书就是很有效的信号,毕竟,一个候选人要读好几年的书才能把这个信号传给潜在的雇主。

与之相仿,律师名牌是花费真金白银的,学者用词也是人家呕血三升的成果,至于人民日报的“说了一大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的语感,没个十年八年的修炼能写的出来?简言之,这些都是成本很高的有效的信号。

那么,一个自然的问题是,大家都别这么绷着,都简单点,真实点,不好吗?

譬如,人人都知道高跟鞋不舒服,为何人人要穿?

穿上高跟鞋的女人有身高和曲线优势,更易引起男性注意。约会和体育比赛差不多,身材越高越有利。

可是,当所有人都穿高跟鞋身高优势将被抵消,相对身高是一样的,谁也无法额外吸引异性。高跟鞋有害身体,脚踝、膝盖、脊柱,都承担压力。问题是,你不穿别人就会穿,“集体放弃高跟鞋”的约定是不可能维持的。

与高跟鞋相似的例子,是生物学的一些进化现象。比如,雄麋鹿为了竞争雌鹿而彼此争斗。它们主要的武器是大大的鹿角。



理论上来说,如果所有雄鹿的犄角都缩小一半,相对强弱并无变化,战斗结果也应该是一样的。雄鹿作为一个集体,如果鹿角变小,身体轻盈,逃生概率也会大大提高。可自然进化的结果并不支持此种选择:如果某一头雄鹿发生变异,成为小角麋鹿,那么它将无法夺得雌鹿,它的变异基因也无法传递到下一代。

有损健康的高跟鞋、过于庞大的鹿角,体现着一个简单的道理:不受约束的竞争,并不必然造福所有人。

追求个人利益在亚当斯密的学说中是一种美德。但是,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存在着深深的矛盾。马尔萨斯,还有达尔文,对此看得更透一些。达尔文说,个体行为的目标是追求成功的繁殖,所以某些符合个体利益的特征(比如庞大的鹿角),反而给整个物种带来损害。

上面的现象其实也可用“囚徒困境”解释。很多时候,理论上最好的选择是诚实合作,律师们各自少花点服装费,学者们不去咬文嚼字,女人都穿平底鞋,等等。而现实的情况则是用欺骗对付欺骗,这正是囚徒困境的均衡解。

博弈论就如何打破这个僵局,做过很多有趣的模拟实验。最有名的是80年代密歇根大学的Robert Axelrod组织的博弈大赛,胜出的最佳模型是简单的策略,“tit-for-tat”(以牙还牙)。

这个计算机模拟的策略在重复博弈中获得了最大获益,但是,很难应用到现实。你怎么才能用tit-for-tat去解决大规模人群的逐利竞争和破坏公益呢?

对某些现实问题,最有效的不是自我克制,而是政策管制。这方面我在这本书中读到两个绝好的例子。

其一,是2006年马德里时装展上,主办方禁止体重指数低于18的模特参展。这意思是,一个身高175的超模,体重至少要达到56公斤。这个禁令遏止超模们为了追求骨瘦如柴而进行过度节食的恶性竞争。

其二,是很多学校都要求学生穿校服,这个管制有效减少学生们在外表打扮上投入过度的金钱和情感,而转移其注意力到学业竞争。这就象是,上帝对所有的雄麋鹿发令:统一长角,不得畸形。

最后,关于人民日报的难题,我想,这可能是无解的。

来源:http://view.talkcc.com/article/3599901

2011年10月1日星期六

黄金牛市未完跌市是大调整

信报财经新闻  2011-10-01 By 曹仁超


黄金牛市未完跌市是大调整

QE1 规模是联储局买入3000 亿美元国库券、12.5 亿万美元住宅楼按证券、1000 亿美元房利美及房贷美债券,引发2009 年3 月美股上升,2010 年8 月暗示推出QE2,并在2010 年11 月至2011 年5 月买入6000 亿美元国库券。即前后注入一万多亿美元资金,至于OT2 是买入4000 亿美元6 年或以上债券压低长期利息,卖出4000 亿美元3 年或以下短期债券,上述决定引发今年9 月美股及金价大跌。估计30 年期美债利率由3.6 厘降至2.6 厘(即2008 年雷曼事件时水平。)自2006 年12 月至今美国银行国内存款由11000 亿美元上升到81000亿美元,平均利率只有0.79 厘,日后联储局抽走4000 亿美元短债后估计可令平均利率上升至1 厘。2006年第一季政府新增负债占GDP3%到今年第一季上升到9.6%,私人负债由占GDP16%下降到0.5%。

即过去五年政府负债取代私人负债情况和1994 年起日本相似,今天日本政府负债相等于日本GDP120%,美国政府负债是美国GDP60%。

另一分别是日本经济是出口型、美国是内需型。

奢侈品股进入调整期

自1960 年至今标普500 平均P/E19.4 倍,今年9 月(用过去方法计算纯利)标普500 平均P/E19 倍,即到了唔算贵亦不算便宜水平。(如用新计算法P╱E更降至10.4 倍)。

黄金已低至1532 美元重返上升轨支持区。过去半年一直叫大家小沾手黄金,到了现水平又可小量吸纳黄金,由于仍是负利率、即黄金牛市未完,近日跌市只是一次大调整。

金价在9 月6 日1920 美元遇上阻力,理由是商品价格指数今年5 月开始转弱,「铜」博士告诉我们,全球制造业在转弱中。但客观形势仍是负利率(利息低于CPI升幅)因此未能肯定金价已见顶,但调整幅度已惊人, 估计金价在1600 美元重建基础。

奢侈品股进入调整期、品牌股亦面对大幅回落,资源股由2000 年起步上升今年亦到了见顶日子,下一铺玩什么?10 年人事几番新,20 年内事物总改变一次。

2011 年不是2008 年,OT2 对大银行有利但短期股价仍受压,OT2 对黄金及白银不利并已在市场上已反映。自1997 年起你的投资策略必须随形势改变而改变,不能一成不变。例如今年7 月10 日恒生指数的死亡交叉点出现后,投资股票宜保守。

历史告诉我们;不能依赖政府创造职位去带来繁荣,日本不能、欧洲不能、美国也不能。经济繁荣来自企业精神同人类的创见。911事件代表强如美国的防卫力量亦可从内部攻破(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大和军舰亦只能偷袭珍珠港而非美国心脏。)今年美国政府债券失去3A 级地位,需时多久才能重建全球投资者对美国金融业的信心?

1929 年是美国机械时代高峰期,需时20 年到1949 年二次大战后才出现另一繁荣期。2000 年是美国电脑技术高潮,这次又需时多久才进入另一繁荣期?在另一繁荣期来临前股市仍大上大落,2010 年美国GDP 上升3%,企业纯利大升但人均收入49445 美元和1997 年差不多( 较2007 年下降6.4%。)

美国穷人增加太快

2010 年有4620 万人生活在贫穷线之下(即年入11139 美元或以下。

)占总人口15.1%或六个成年人中一个,是17 年内新高。根据CNNMoney 计算!扣除通胀后中产收入较1980 年上升11%、富有家庭收入上升42%、穷人收入基本上不变,即过去30 年中产受惠有限,新增财富大部分落入5%富人手中。

根据哈佛大学教授Lawrence Katz 分析:美国中产自1997 年起收入不升反降及前景并不乐观!根据Ecomon ic Policy Institute 数字:今年7 月失业人口1110 万,8 月份急升到1400 万上升速度惊人,未来4 年如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失业人口可增加1000 万即失业率达15 %惊人水平。今天的问题已经不是美国有多少穷人而是穷人数目增长速度太快。

恒指P/E进入偏低区

1998 年受长期资金服务公司出事标普500 由1200 点回落,最低连900 点亦失守,1998 年底开始回升并在2000 年初升穿1500点。在科网股泡沫爆破后标普500急跌并在2001 年8 月6 日跌穿1200 点,加上911 事件影响标普500 最低跌穿800 点才回升并在2007 年见1576 点。CDO 危机出现加上2008 年9 月雷曼事件影响,标普500 不但跌穿1200 点并在2009 年初跌穿700 点才反弹。这次上升到2011 年5 月1370 点又回落并在9 月份1200 点又再失守,面对2012 年美国大企业纯利下滑,这次标普500 在那一水平才获支持?

今天恒生指数P╱E 已进入偏低区(8 倍到12 倍),个人相信恒指17800 点以下、16200 点以上进入可以吸纳区,但未来上升空间有限。以银行股为例面对内地及本港楼价进入调整期这方面贷款增长率极之有限,银行息差收入仍在减少,加上出售基金服务、代客买卖股票、外汇等收入亦不可能大幅增长,因此P╱E 虽然低,但G(增长率)亦很低不见得特别吸引。

内房股亦面对相同问题,至于内地汽车股担心今年上半年已出现拐点,高增长率渐成过去,家电方面家电下乡旧换新政策即将到期,令家电销售增速无法维持,市场给予低P╱E有其合理之处。

煤炭板块上半年表现仍好,不过下半年中国GDP增长率在减速,加上欧美经济动荡,煤炭需求80%来自火电、钢铁、水泥及化工四大行业,在十二.五规划下煤炭前景亦可能进入低增长期。换言之今天恒指低P╱E正正反映未来上市企业纯利进入低增长期。

恒生指数牛市二期下调幅度应不止31.8%甚至50%,可能是61.8%即是16144 点。A 股牛市一期由2008 年11 月开始、2009 年8 月结束进入漫长的牛市二期,理由是中国经济转型需很长时间才完成。

1980 年香港经济转型牛市第一期,由1982 年12 月2 日恒指676 点起步、198 3 年7 月21 日1102 点结束,牛皮了三年到1986 年4 月联交所成立,大量外资涌入才令恒生指数大幅上升,并在1987 年9 月完成牛市三期。

香港那次经济转型牛市二期需三年才完成,中国应更长。牛市二期特性是有不少股份可以跌到唔清唔楚,因为在牛市一期上升是没有业绩支持,亦有不少股份可以升到唔清唔楚,理由是在熊市时被过分抛售,但他们业绩继续保持增长。那些是杂草、那些是禾?如是杂草应及早清除掉,如是禾便应留下以便他日结谷。

中国迈向中等收入区

十二.五规划下未来五年中国消费市场将扩大一倍、未来工资亦大幅上升,即未来五年中国通胀率(CPI)不会低估计维持在5%左右。过去五年(2005 年至201 0 年)中国消费由占GDP45%下降至34%因为出口增长太劲, 未来五年中国消费占GDP 希望超过50%。今年地方政府负债估计达到107000 亿人民币,过去地方政府收入80%来自卖地,中央政府希望内地楼价在未来一段日子下调10%到15%。面对未来楼价下调地方政府在财政上面对很大压力,因此中国经济真的「好」起来仍需一段日子。经济转型有如脱胎换骨,初期十分辛苦完成转型后才可享受由内需型所带来另一次GDP 高增长期。
(再论经济转型:外资既开始深深忧虑中国的增长前景,而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又是中央既定之策,Michael Pettis 的rule of thumb 是,中央把内地家庭消费占GDP 比重从目前35%提高至50%水平,定为未来十年的努力方向。这跟中国经济结构「再平衡」(rebala ncing)目标一致,惟达标的大前提是消费扩张步伐必须比GDP 增长速度快,否则消费占GDP 比重便没有上升的可能。按照Pettis 的演算,内地家庭消费占GDP 比重十年后要增至50%水平,消费本身每年必须比GDP 增长快4 个百分点。问题来了,中国过去十年消费增长虽相当不错,但平均亦不过7%至8%,落后于10%至11%的GDP 增长, 这亦是内地消费占GDP 比重长期停留于四成以下的底因。要扭转这个局面,要么消费再加4个点,要么GDP减4个点。)

1993 年中国政府决定改革国企,到2001 年短短几年国企数字减少三分二,由120 万间降至46.8 万间,员工占城市就业人口比重由59%降至32%。其后将大型国企上市接受公众投资者监管,政府成为这些企业的弓大股东。以上述模式经营上市企业例如建行(939) 、中移动(941)等,不但如此更引入外资企业做第二大股东,引入外国经营方式。这些公私合营的企业是否能战胜外国上市的私人大企业?将决定未来中国经济前途。

中国渐进入「中等收入区」(人均收入2500 美元到5000 美元),能否透过经济转型进入高收入区(人均收入15000 美元到30000 美元)。环顾世界上不少国家经济一旦进入中等收入区GDP 增长率便下降即中等收入陷阱。根据世界银行数字:菲律宾自1960 年起至今过去50 年GDP 并没有停止增长,例如2010 年GDP 仍上升7.1%。为何菲律宾人普遍仍如此穷?在一个菲律宾选美会上某女士问她的丈夫:到底那些评判是否公正?菲律宾政府的贪污,令法律不能公正地执行,令财富集中在小数人手中,那些人赚到钱后因为对政府不信任将它调到海外……。菲律宾情况值得目前中国政府好好思考。

中国未来会否一如过去60 年的菲律宾成为「资金」出口国?改革开放初期因集中在经济层面上比较上容易,例如拉丁美洲国家、东南亚国家等都能完成黄金30 年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人均收入3,000美元到6,000 美元。)能否进入富裕社会(人均收入15000 美元到30000 美元)有赖建立一个廉洁及有效率政府,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中国亦有「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山中老虎给周处打死了、海中蛟龙亦被周处杀掉,最后周处改过自身不再欺压老百姓……。

从2011 年到2020 年的世界将是怎样?1980 年伊朗皇朝倒下伊朗由亲美变成反美,美国支持伊拉克发动两伊战争,一打便十年。到1990 年伊拉克不听美国的话入侵科威科,美国出兵攻打伊拉克!

1990 年前美国支持阿富汗对付苏联,2001 年美国出兵将阿富汗政权推翻。十年人事几翻新,天下事皆因共同利益而走在一起,亦因利意见分歧而闹翻。

本人曾见过狂升股市4 次,亦见过狂泻股市5 次,见过接近20%一年的通胀率及黄金疯狂上升,亦见过20 年黄金变烂铜。今天唯一相信的是「止蚀唔止赚」。

不少人以为长期持有实赚,如你在1972年投资Avon 持有到今年仍蚀54%、宝丽来即影即有相机蚀52%、兰克斯诺影印机蚀44%、IBM 蚀36%、柯达拍纸蚀24%。

以经济周期思考问题

换言之拣股好重要如买错股份只有止蚀,唔好同佢谈恋爱。烂滚老公、唔生性仔系好难改好的。请不要痴痴地等。例如1980 年买入佳宁集团,佢可以破产。如果你学晓拣股,每年赚两分钱好易,我不是指2009 年呢D 大升市, 甚至2010 年买电盈(008)股价亦由2元升上3.5 元、中电(002)由55元升到日前73 元、港灯(006)今天叫电能实业由44 元升到64 元。2011 年的赌场股……。

大部分投资者或投资策略决策者很少由经济周期角度去思考问题,一般都采用「直线投射法」(例如过去两年企业纯利每年上升25%,便展望今年、明年纯利每年仍升25%。)利用经济周期去分析后市必须有一连串「假设」及「推理」,一旦同现实有出入便必需速速作出纠正,上述非一般人可以做到。

1997 年后的香港经济不断出现盛衰周期,令大部分投资者无所适从,公司领导层受过去经验所局限,很易陷入「决策上的陷阱」,无法适应如此短的盛衰周期。大量衍生工具的出现加上利率低企, 代表「Less skin in thegame」。

结果一有风吹草动投资者便纷纷加入抢购或抛售行列。2001 年Enron 不合规格的会计引致破产,带来2002 年股市危机,2008 年9月雷曼事件又引发金融海啸,近年的高频交易令2009 年5月及今年8月的股市出现迅速溶解。

读过garden-vareity 理论便知道商业循环周期不离5 年一小变、10 年一大变,此乃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正常商业周期。日本在1990 年出现「资产负债表衰退」,睇过RichardKoo 的文章有助了解「资产负债表」衰退。只有重整资产负债表另一繁荣期才可以再来而不是由政府进一步增加负债,以债养债迟早大镬,个人如此、公司如此、国家如此一样。

美国推出量化宽松政策可以阻止1930 年代式经济萧条出现(即没有双底衰退。)但逃不出日式衰退,何况世界经济已进入再平衡期(日本GDP 由1990 年占全球比重12%降至目前6%。未来20 年欧、美GDP 将由2007 年各占全球GDP25%降至只占12%,新兴工业国所占比重倍增、上述改变不是美国联储局推出什么TO2 可以改变。)

了解大趋势创造财富

过去几个决定影响你今天拥有多少财富。一、1982 年8 月中国政府宣布收回1997 年7 月香港主权及1989 年六四事件,你是否对香港前途仍然抱有信心?二、1997 年7 月1日特区政府成立推出八万五房屋政策,你对投资房地产态度?三、200 1年中国加入WTO 你有没有投资资源股或黄金?四、2007 年9 月在「港股直通车」谣言下,你有没有出售当时已偏高的港股?五、2008 年10 月中国政府推出四万亿人民币刺激经济计划,你有没有重新入市吸纳股份?

今天你仍未发达四大原因:一、你买的住宅单位超过你负担能力,结果一阔三大。(尤其是在1997 年那年买楼。)二、你不了解什么是「价值」。

有没有买物非所值的「名牌」消费品。在投资方面有没有在接近最高价时才买入、在接近最低价才卖出,因为恐慌。

三、买入你不需要的东西。例如女性买皮草、首饰、手袋,男性追求车款,结果垃圾满屋,通通都是浪费金钱行为。

四、对「学习」没有兴趣。太多人离校之后对吸收知识兴趣大减,浪费时间在无聊的事物上,包括行街、睇戏、打机、吹水、研究马经、赌波、睇八卦周刊。上述没有一项有助你致富,时间便是如此无无谓谓地浪费掉,最后一事无成。

换言之花时间或金钱在无谓的事物上,都是你今天仍未发达的原因。

知识就是财富因为知识能提升你的洞察力、领悟力。

例如分析过1970 年到1980 年的金价狂升后,自然了解到由2000 年起的金价再次进入十年上升期。

1984 年到1997 年本港楼价因政府决定每年只卖地五十公顷政策而大幅上升,2003 年9 月特区政府取消公开卖地,改为采纳钩地表。1950年到1980 年香港制造业的发展史,有助分析1978 年到2007 年中国制造业的黄金30 年。1990 年起来自日本经验,亦有助了解2000 年起的美国未来。

知识没法协助你预测明天股市怎样,但有助你了解大趋势将如何,来自1975 年新力公司推出Walkman 产品的盛衰周期经验,亦有助了解新科技产品的盛衰周期,及明白没有任何事物是永恒的。

曹仁超

Rural students find college out of reach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Sep 13, 2011 by Raymond Li
Zhang Mengbi, 28, harvests vegetables in Nanqiao village in Xifeng
 county, Guizhou. The Guiyang medical college graduate returned to
serve her village two years ago and was elected village chief last year.
Photo: Xinhua

Few aim high, posing a sharp contrast between countryside families trying to put children through school and urbanites armed with better resources

From a rural boy born and bred in an impoverished town in Chongqing to a postgraduate medical student at the prestigious Peking University, Luo Dasheng best exemplifies how lives can be transformed through hard work at school.

Luo, 24, is in his second year of a three-year master's programme in public health administration.

"I was pretty much single-minded in trying to get there, through all my years in secondary school, and I was lucky that it paid off," he said.

Luo's success story ought to be inspiring to other underprivileged children. Unfortunately, such achievements are far less common nowadays, research shows.

Concerns about reduced upward mobility have generated much public discussion in recent weeks, as the trend is widely seen as a broader indication of the further marginalisation of rural residents at the hands of urban elites - those with power, money and greater access to resources.

A sense of deprivation among the rural masses has led to a ubiquitously pessimistic view of schooling.

A 2009 study led by Liu Yunshan , an associate professor at Peking University, found that the proportion of rural students enrolled as undergraduates at the university dropped from roughly 30 per cent between 1978 and 1998 to somewhere between 10 and 15 per cent between 2000 and 2005.

A separate study, led last year by renowned mainland educator Professor Yang Dongping , found a disproportionately higher concentration of students with rural origins at second- and third-tier colleges.

For instance, Yang's research found that the percentage of rural students enrolling for three-year degrees in Hubei province between 2002 and 2007 rose from 39 per cent in 2002 to 62 per cent in 2007.

He said concerns over the lack of access to quality education were not without merit, particularly as rural students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60 per cent of those sitting the national college-entrance examinations.

"At prestigious universities, the offspring of those with greater access to social, cultural and financial resources account for a major proportion in enrolment, to the detriment of those from rural and underprivileged families whose [enrolment] numbers are on a decline," he added.

Luo, the medical student, said he was admitted to Peking University in 2005 with the fourth-highest score in his district in the college-entrance exam. To pay for his five years of undergraduate studies, Luo said, he took out 30,000 yuan (HK$36,400) in student loans and was also entitled to some financial aid for students from poor families. He also made extra money as a tutor.

But he still had to ask his parents for a further 5,000 yuan a year, or more than half of their annual income. "You have to be exceptionally good and worth the money, or you have to think about quitting school early if your chances are slim."

He said that much to their parents' dismay, many of his friends quit school after junior high and took on jobs such as barbers, because they did not think their prospects of entering a good college were good .

Statistics from the 2011 Blue Book of Education indicate that about one million high school graduates out of 9.46 million did not sit the college-entrance exams last year, a finding that the book's analysts say is indicative of rural students snubbing college.

Some new enrolment rules in recent years, meant to cultivate creativity, have put rural students at a disadvantage. For example, students are entitled to have up to 20 points added to their entrance exam scores if they do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but few rural students can afford to take part in such activities.

Zhan You , a 24-year-old computer science major who graduated this summer from another top-tier college, the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aid he did not get to lay his hands on a computer until his second year at university, when he assembled one from parts he bought for about 3,000 yuan.

"I didn't even know how to turn a computer on or off at the beginning of college, and I was so devastated that I even questioned whether I had chosen the wrong field of study."

Zhan, a native of the impoverished Shangcai county in Henan's Zhumadian , said his father let his little brother drop out after primary school because they could not support two students.

He said only two out of 10 students in his junior high school chose to attend college, because they felt a spot at a top university was out of their reach, and that a second- or third-tier college would lead to a less-promising career. Besides, the cost of tuition was too much for them to afford.

Zhan said he could not have gone on to his senior high school studies if not for a 1,000 yuan annual grant that he received from the Hong Kong-based Chi Heng Foundation. Now that he has a job, with a salary of 4,000 yuan a month, he needs to start repaying 24,000 yuan in student loans.

Meanwhile, his brother, 21, is toiling away at a shoe factory in his hometown for about 800 yuan a month and can barely make ends meet.

Cai Wenjun, 17, who studies car maintenance at a Beijing vocational school, said it was absurd to suggest that rural students simply did not care as much about schooling as their urban peers did.

Cai came from a poor village in Gushi county, Henan, but has been living with her parents in Beijing for six years. She said she did very well in junior high school but decided not to return to her hometown for senior high school, as required under the urban and rural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which meant she had to give up on her college aspirations.

Instead, she enrolled in the vocational school to stay with her parents in Beijing. "As a rural student, you're bound to deal with so many hard decisions, financial constraints and other uncertainties, from early on, over whether you should join your parents in the cities or stay behind for consistent schooling for college," she said. "Some are simply fed up with all that and stop trying."

http://topics.scmp.com/news/china-news-watch/article/Rural-students-find-college-out-of-reach
raymond.li@scmp.com Copyright (c) 2011.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Publishers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011年7月31日星期日

美联储主席Ben Bernanke做问答题:黄金不是钱

文盲按:从下面的问答可以看出,Bernanke不但连“货币天然不是金银,金银天然是货币。”这个马克思百多年前的名言都不知道,而且还拒不虚心接受检讨,却企图以玩弄技巧蒙混搪塞过去,这也难怪当初他说要坐直升机撒钱而不是撒黄金了。

联储局主席贝南奇7月13日出席国会金融服务听证会遭共和党议员 Ron Paul 质询黄金问题。

MR. PAUL: But very quickly, if you could answer another question, because I'm curious about this — you know, the price of gold today is $1,580 [U.S.]. The dollar during these last three years was devalued almost 50 per cent. When you wake up in the morning, do you care about the price of gold?
Paul:贝南奇先生, 金价今日升到1,580 美元,而过去3 年美元已贬值了差不多50%,我怀疑你每朝起床有没有关心过金价?

MR. BERNANKE: Well, I pay attention to the price of gold, but I think it reflects a lot of things. It reflects global uncertainties. I think people are — the reason people hold gold is as a protection against what we call tail risk, really, really bad outcomes. And to the extent that the last few years have made people more worried about potential of a major crisis, then they have gold as a protection.
贝南奇:有,我有留心金价,但金价系反映一大堆东西,啲人过去几年买金是为了预防所谓尾部风险(tail risk),即是潜在主要危机出现,近年环球动荡吓怕人。

MR. PAUL: Do you think gold is money?
Paul:你认为黄金系唔钱?

(Pause.)(停顿)

MR. BERNANKE: No. It's not money, it's a precious metal…
贝南奇:唔算系钱,系贵金属……

MR. PAUL: Even if it has been money for 6,000 years, somebody reversed that and eliminated that economic law?
Paul:即使黄金当钱用已有6000 年历史?有人要推翻这经济法则?

MR. BERNANKE: Well, it's — you know, it's an asset. I mean, it's the same — would you say Treasury bills are money? I don't think they're money either, but they're a financial asset.
贝南奇:嗯,我意思系,即系——,你会不会话国库票据系钱?道理一样,它们是金融资产。

MR. PAUL: Well, why do — why do — why do central banks hold it if it's not...
Paul:如果黄金唔系钱,为何中央银行都揸金?

MR. BERNANKE: Well, it's a form of reserves. It's a form...
贝南奇:因为系一种储备的,系一种——

MR. PAUL: Why don't they hold diamonds?
Paul:何以他们不揸钻石?

MR. BERNANKE: Well, it's tradition, long-term tradition.
贝南奇:传统嘛,长期传统。

MR. PAUL: (Chuckles.) Well, some people still think it's money. I yield back. My time is up.
Paul提问时间结束。


以上中文译文及下面评论均出自 2011-07-19  信报财经新闻   黄金不是钱?
据统计,截至2009 年历来合共开采了16 万吨黄金,而美国目前国债约14 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黄金总值的1.8 倍。
贝南奇与他的前任格林斯平有关黄金价值的观点可算南辕北辙,格林斯平1999 年5 月20 日在国会听证会表示,法定货币在极端情况下有机会完全失去价值变得没有人要(例如1923 年的德国马克),但黄金则永远为人接受。另外,格林斯平认为国库票据是政府负债,而黄金则是资产。

2011年7月30日星期六

金价与美国国债上限

shows how gold in dollars is correlated with increases in the U.S.’s debt limit, particularly in the last 10 years. ( Bloomberg Chart of the Day from Korea Investment) 
Bloomberg Composite Gold Inflation Adjusted Spot Price – 1970-2011
来源:https://www.goldcore.com/goldcore_blog/gold-rise-143-trillion-us-debt-limit-increase–-bloomberg-chart-day

2011年7月27日星期三

看这张牙舞爪的另类暴力拆迁

太邪恶了!
   原视频本来在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g3OTE2NTQ0.html  好像现在有点问题,看不到,用youtube代替: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foVKUPL-Mg

1971-2008年间发生的中国铁路重大事故

1、1971年12月7日,451次近郊旅客列车和837次货车在京广线琉璃河站发生尾追相撞的重
大行车事故,铁路职工和旅客死亡14人,伤22人,中断行车1小时40分;

2、1976年10月16日,广州到深圳92次在广深线41公里处脱轨颠覆,旅客18人受伤,中断行
车24小时59分;

3、1978年12月16日南京开往西宁的87次在陇海线杨庄车站与西安开往徐州的368次拦腰相撞
,造成旅客死亡106人,重伤47人,轻伤171人,客车报废3辆,中断行车9小时30分,被称为
震惊中外的“杨庄事故”;

4、1980年2月19日,南阳开往郑州的410次(郑州客运段担当)旅客列车到达郑州车站时,
3号车厢因为旅客携带摔炮爆炸,造成1名旅客死亡,8名旅客受伤,客车报废1辆;

5、1980年1月22日,长沙开往广州的403次列车,到达京广线株州车站时,因为旅客携带
令纸燃烧起火,造成旅客22人死亡,4人受伤,客车大破1辆,小破1辆;

6、1981年7月9日,成昆线尼日至乌斯河间的利子依达铁路大桥被泥石流冲塌,正在通过的4
42次列车2台机车、1辆行李车和1辆客车坠入大渡河内,造成130人失踪和死亡,146人受伤
,线路中断15天;

7、1981年10月20日,由加格达奇开往三棵树的274次列车运行到颚尔格奇和朝阳村间,由于
罪犯实施爆炸,造成旅客3人死亡,65人烧伤,客车大破1辆,中断行车2小时50分;

8、1984年5月14日,济宁开往三棵树的117次旅客列车在深山线房家和大红旗间,因为旅客
吸烟引起列车火灾,造成旅客死亡6人,伤22人,报废客车2辆,小破1辆,中断行车1小时1
4分;

9、1984年12月18日,武昌开往广州的247次(武汉客运段担当)旅客列车,运行在荣家湾至
黄秀桥间,3号车厢因旅客携带雷管发生爆炸,造成该旅客当场死亡,3名旅客受伤;

10、1986年1月15日,武昌开往广州247次旅客列车,运行在京广线白石渡至坪石间,由于犯
罪旅客在7号车厢实施爆炸,造成旅客死亡7人,重伤11人,轻伤27人;

11、1987年2月18日,三棵树开往加格达奇的373次旅客列车在肇东车站因为旅客携带的夹克
着火,造成旅客6人重伤,7人轻伤,旅客大破1辆,中断行车1个多小时;

12、1987年4月22日,双鸭山开往齐齐哈尔的98次特快列车,当运行到滨北线松花江大桥时
,列车14号车厢发生犯罪旅客实施爆炸,造成12名旅客死亡,44人受伤,客车报废1辆;

13、1987年7月18日,郑州开往重庆的287次旅客列车,运行到京广线孟庙车站时,由于罪犯
旅客在9号车厢实施爆炸,造成副列车长和另外8名旅客死亡,30名旅客重伤和39名旅客轻伤
,客车大破2辆;

14、1988年1月7日,广州开往西安的272次旅客列车,运行在京广线马田墟车站时,6号硬座
车厢由于旅客携带油漆发生火灾,造成旅客34人死亡,30人受伤,客车大破2辆;

15、1988年1月17日,三棵树开往吉林的438次旅客列车,运行至拉滨线背荫河车站时因列车
制动失灵冒进信号,与进站的1615次货车发生正面冲突,造成旅客和路内职工19人死亡,重
伤25人,轻伤51人;

16、1988年1月24日,昆明开往上海的80次特快列车,运行至贵昆线且午至邓家村间,由于
列车颠覆,造成旅客及铁路职工死亡88人,重伤62人,轻伤140人。国务院接受原铁道部长
丁关根引咎辞职的请求,3月12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25次会议决定免去丁关根铁道部部长的
职务;

17、1988年3月24日,南京开往杭州的311次旅客列车,运行到沪杭外环线匡巷车站,由于
车冒进信号,与正要进站的长沙开往上海的208次旅客列车发生正面冲突,造成旅客及路内
职工死亡28人,重伤20人,轻伤79人,其中日本旅客死亡27人,重伤9人轻伤28人。机车大
破2辆,中破1辆,中断行车23小时。该事故是外籍旅客伤亡最多的一次严重事故,日本旅客
除教师1人外,其余都是16岁以下的中学生;

18、1988年7月1日,郑州开往永定门的415次普通旅客列车,列车运行至安阳至宝莲寺间,
因旅客携带银粉燃烧引起列车火灾,造成旅客死亡6人,重伤6人,轻伤13人,客车报废1辆


19、1989年1月5日,昆明开往重庆的366次旅客列车,在川黔线石门坎车站开出不久,罪犯
将一颗手榴弹引爆,造成旅客20多人受伤;

20、1989年4月30日,贵阳开往大湾的571次旅客列车,在贵昆线小冲头停车时,9、10号硬
座车厢因罪犯引爆炸药,造成列车员1人重伤,旅客20人轻伤;

21、1989年6月26日,杭州开往上海的364次运行至松江和协兴间列车发生爆炸,造成旅客死
亡24人,重伤11人,轻伤28人,中断正线行车4小时7分;

22、1991年6月13日,北京开往苏州的109次可列车,运行至津浦线新马桥至曹老集间,与前
行的1329次货车发生追尾冲突,造成109次副司机死亡,列车乘务员和旅客28人受伤,中断
行车18小时37分;

23、1991年8月18日,武昌开往广州247次(武汉客运段担当),运行至京广线大瑶山隧洞时
,因列车人员误判发生火灾在大瑶山隧洞内拉罚停车,因列车人员误判发生火灾在大瑶山隧
洞内拉罚停车,旅客纷纷下车和跳车,正遇临线通过列车,造成数十名旅客伤亡;

24、1992年3月21日,211次旅客列车在浙赣线五里墩车站冒进、冒出信号,与进站
的1310次货车发生冲突相撞,造成旅客死亡15人,伤25人,机车报废2台,客货车报废9辆,
中断行车35小时;

24、1993年7月10日,北京开往成都(洛阳列车段担当)的163次旅客列车,运行至京广线新
乡南场至七里营间,与前行的2011次货车发生尾追冲突,造成乘务员32人死亡,7人重伤,
4人轻伤。旅客8人死亡,2人重伤,35人轻伤。机车中破1台,客车报废3辆,小破15辆。货
车报废1辆,大破2辆,中断京广线正线行车11小时15分,这次事故是郑州铁路局客运乘务员
伤亡最为惨重,至今事故造成的后患影响还未消失;

25、1994年1月15日,襄樊开往北京的250次旅客列车(襄樊客运段担当),运行至漯宝线余
官营车站时,与在站内停留的3173次货车发生正面冲突,造成路内外职工和旅客7人死亡,1
2人受伤。其中襄樊客运段职工1人死亡,11人受伤。内燃机车报废1台,蒸汽机车大破1台。
客车报废辆,小破1辆。货车报废1辆,大破2辆,中破2辆、小破1辆,中断正线行车3小时9
分;

26、1997年4月29日,昆明开往郑州的324次旅客列车,运行到京广线荣家湾时,与停在该站
长沙开往茶岭的818次旅客列车相撞,造成乘务员和旅客死亡126人,重伤45人,轻伤185人
,是继杨庄事故以来最大的一次旅客伤亡事故;

27、1999年7月9日,武昌开往湛江的461次旅客列车,运行至衡阳北和衡阳车站间发生脱轨
,造成旅客死亡9人,重伤15人,轻伤25人。客车报废5辆,大破4辆,中破2辆,小破1辆;

28、 2005年7月31日19时52分,由西安开往长春的K127次旅客列车行至长大线新城子—新台子间,与前行的33219次货物列车发生追尾,造成5节客车脱轨,6名旅客死亡,30名旅客受伤
。至次日12时48分,长大线上下行才相继恢复通车。

29、 2006年4月11日9时32分,南昌铁路局青岛开往广州东的T159次列车,行至京九下行线林
寨站至东水站间时,以48公里的较快时速,上正在停靠的武昌开往汕头的1017次列车,导
致1017次列车最后4节车厢脱轨。2名铁路职工当场死亡,18名旅客受伤,构成重大事故。

30、2007年2月28日2时05分,由乌鲁木齐开往新疆南部城市阿克苏的5807次列车运行至南疆
铁路珍珠泉至红山渠站间时,因瞬间大风造成该次列车机后9至19位车辆脱轨,造成3名旅客
死亡,2名旅客重伤,南疆铁路被迫中断行车。

31、2008年1月23日晚上8点48分,北京开往青岛四方的动车组D59次列车运行至胶济线安丘至
昌邑间时,发生重大路外交通事故,造成18人死亡,9人受伤。

32、2008年4月28日凌晨4时41分,北京开往青岛的T195次列车运行到胶济铁路周村至王村之
间时脱线,与上行的烟台至徐州5034次列车相撞。已造成71人死亡416人受伤。

参考:
http://www.gongjiaomi.com/thread-8219-1-1.htm
http://wenku.baidu.com/view/30dbe7ccda38376baf1faebe.html#
http://zh.wikipedia.org/wiki/中国铁路事故列表#cite_note-name1-4

2011年7月23日星期六

生子当如莫里斯

罗伯特·H·莫里斯(1932-2011)前美国国家安全局计算机安全中心首席科学家

花落去

“罗伯特·T·莫里斯是最早预见到网络安全问题将带来大麻烦的计算机先驱之一。他也承认,当一台计算机连入网络后,它的力量将以乘数级倍增——因此,不可能简单地把它从网络中隔离出来以追求安全。我们都欠莫里斯的。由于他的工作,我们的网络才更好、更安全。”

Robert Morris helped develop the Unix operating system.  Paul O. Boisvert for The New York Times
罗伯特·H·莫里斯的黑客梦大概在进入安全局后戛然而止。

在一个BBS上,经典黑客小说《杜鹃蛋》的作者克里夫·斯托尔贴出了上述文字,以表达对刚刚去世的罗伯特·莫里斯的追思。

三分钟后,他又急急忙忙追加了一句:“哎呀,弄错了!罗伯特·T·莫里斯应为罗伯特·H·莫里斯……”

罗伯特·H·莫里斯是罗伯特·泰潘(T)·莫里斯的父亲,2011年6月26日,他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辞世,享年78岁。斯托尔为了自己的小说,曾于1987年到老莫里斯任职的美国国家安全局(NSA),与他探讨密码学和计算机安全。老莫里斯建议他将对黑客的观察写成论文,斯托尔照办,并发表于计算机界的“核心期刊”《ACM通讯》上。尽管有过这样一段亦师亦友的经历,斯托尔仍然未能免俗,像普通大众一样,一时弄混了莫里斯父子。

媒体在报道老莫里斯去世的消息时,亦大多将小莫里斯的事迹重加渲染。后者于1988年冬天释放出了世界上第一个互联网蠕虫程序,导致6000个系统瘫痪,带来的损失因统计方法不同,在200万到6000万美元之间。他本人因此被判刑社区服务400小时、缓刑三年并罚款1万美元。自那以后,在任何标准的黑客评比中,小莫里斯都凭着这个小小的蠕虫程序稳居前十。他当时身在康奈尔上学,却跑到麻省理工去释放蠕虫程序以掩盖行迹,在今天更成为攻击型黑客的常规战术。

小莫里斯的举动给父亲带来了双重打击。在通过同学匿名释放出解决蠕虫问题的办法后,小莫里斯逃到了马里兰州父母身边,闭门不出,由父亲为他延请律师应对。这一过程与他后来被轻判的事实结合在一起,人们对身为国家安全局首席科学家的老莫里斯提出以权谋私的指责:“要不是他老爹,这小子可能一辈子就只能送麦当劳了。”

对老莫里斯的另外一重打击,落在他的信誉和判断力上。1983年,老莫里斯就计算机病毒问题在众议院表示,黑客犯罪的主体不会是青少年群体。“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培养的这一代孩子,能够在技术上战胜美国军方与最大的公司中的安全专家。这种观点纯属无稽之谈。”但五年之后,亲生儿子就证明了老爸的无稽。此时老莫里斯已就任国家安全局首席科学家两年,工作重点之一就是防止网络入侵。

这起计算机界的父子PK最后没有发展为俄狄浦斯式的悲剧,深层次的原因可能还在老莫里斯一方。在他去世后,一位当年贝尔实验室的同事回忆起了一件往事。

1980年,这位同事与老莫里斯在贝尔实验室接了一个海军合同,研究声纳解码方面的问题。项目当然是绝密的,但某个周六的早上,同事发现系统登录文件在夜间发生了改变——这意味着系统被人入侵了。后来的搜查显示,老莫里斯的目录下存在一些可疑的加密文件,同事求助于与莫里斯水准相当的专家,经过数小时的解密,发现果然是登陆文件。贝尔实验室悄悄压下了这件事,海军固然不知道,很多管理者也无意处罚老莫里斯。谁也不知道他要拿这份文件做什么。那年他已经48岁了,比小莫里斯释放蠕虫时的年纪足足大了25岁。

因此,多年后这位同事听说了小莫里斯的壮举之后一点也不感到惊奇。“有其父必有其子。”他总结道,“但我认为他们只是为了好玩,为了证明自己的聪明才智。”

出生于1932年的老莫里斯,本已证明了这一点,但他可能觉得下述经历还不够酷:在哈佛大学获得数学学士和应用数学硕士学位,进入顶尖的科研机构贝尔实验室,参与Unix操作系统的发明过程。直到今天,他所负责的用户身份验证部分仍然保留在各个版本的Unix系统中,及其衍生的iPhone iOS系统、苹果OS X系统和谷歌安卓系统里。

Unix系统是整个互联网的核心,与它同生的C语言则成为最主要的编程语言。曾经参与过该项目的几位主要工程师,要么写书授课,要么仍然奋战在谷歌等最潮流的公司第一线。但莫里斯于1986年无声无息地消失。稍早时候,他的一篇论文引起了国家安全局的注意,因为文中指出了Unix系统的一个普遍缺陷,这可能对使用该系统的政府部门和军方造成潜在威胁。在请求他不要发表该论文后不久,安全局釜底抽薪,直接将他挖到局里就任首席科学家,由最大的安全威胁变为安全卫士头子。

老莫里斯的黑客梦,大概在那时戛然而止。他在安全局勤勤恳恳地构建网络安全体系,撰写各种安全标准,再也不能自由地探索网络漏洞,并在夜深人静时用程序代码潜行于漏洞之间。他只能把自己为之狂热的黑客小说《电波骑士》推荐给儿子,在这本小说中,极权通过无所不在的计算机网络操纵一切,一位黑客则编写了“绦虫”程序,成群结队地出没于网络。政府为了杀死“绦虫”,不得不关闭网络,但它的权力亦被颠覆。

小莫里斯也极爱这部小说,虽然没有任何公开证据表明,他弄瘫整个互联网的灵感来自于这本书。但是,当C语言和Unix的发明者、老莫里斯的老同事肯·汤普森在小莫里斯受审法庭外表示“释放蠕虫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行为”时,老莫里斯悄悄走到他身旁,微笑着插话:“难道你没有干过这种事吗,肯?”

作者为IT媒体人
财新《新世纪》 2011年第27期 :http://magazine.caing.com/2011-07-08/100277382.html
http://www.nytimes.com/2011/06/30/technology/30morris.html

2011年7月15日星期五

看!饶毅慌张一跳彻底演砸了

看!饶毅慌张一跳彻底演砸了
吕永岩

近日,中美之间出了一些这样那样的事儿,有几个人颇为引人瞩目。譬如解放军总参谋长陈炳德,还有两位生物科学方面的专家,一个是7月6日在《文汇报》上发表《“转基因”之争在美国》署名文章的曹明华,一个是7月11日在《人民日报》“一家之言”栏目中发表《转基因在美国的遭际》署名文章的饶毅。这三个人,都有自己的谈论。这些谈论都与中美之间的事儿有关。陈总长谈论的是美国插手中国南海及西藏,给中国制造麻烦等问题;曹明华与饶毅谈论的是美国与美国关心的中国转基因产业化的问题。陈总长和曹明华的谈论有理有据,还让人感受到一颗跃动的拳拳爱国之心。饶毅的谈论虽然发表在大名鼎鼎的《人民日报》上,但人们看后却发现文章无理无据,充满没有任何说服力的强词夺理、乱扣帽子和自相矛盾,完全不像是一位科学人的态度和文风。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凡事都是有来由的。我们不妨先从这些谈论的来由说起。

乱子源头在美国

陈总长、曹明华、饶毅三个人,南海、转基因两件事,根源却都来自一个——美国。

中国“转基利”集团(转基因利益集团)有一个最基本的理论和实践支撑,即美国“无阴谋论”。但是,美国显然一点都不给中国“转基利”集团面子。无论在中国南海,还是在中国新疆、西藏等,哪里有麻烦,哪里就有美国的身影。这是让“转基利”集团无法掩饰,也无法直面和自圆其说的。正是因为有了美国的身影,所以,这次中美两军高级会晤,中方总参谋长陈炳德上将毫不退缩地指出:“美方多次表示无意介入南海争端,但美方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实质上都发出了与此相反的信号。在南海与菲律宾和越南搞军事演习,尽管过去也搞过,但是在这个敏感时期搞军事演习是极不妥当的。”

陈总长明确告诉美方:“中国与周边国家有能力、有智慧妥善处理南海问题,美国不要操心。”

陈总长还说:“坦率地讲,我们也十分警惕美方有人有意制造麻烦,最近达赖喇嘛窜访美国,有的议员会见了他,这对两国关系的伤害是不言而喻的。”

陈总长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事实也是再明白不过。美国一贯口是心非,口蜜腹剑,对中国从来都是说一套,做一套,极力遏制,不怀好意。南海及西藏等问题,都是美国插手造成的。没有美国插手,中国就不会有如此多的麻烦。陈总长可谓铮铮铁骨,正气凛然,义正词严。

美国的“有意制造麻烦”,绝不限于中国的南海和西藏,他们制造的更大、更危险的麻烦是转基因产业化。就是在美国插手中国南海和美国议员会见达赖的同时,美国大豆协会与美国大豆基金会,还有美国谷物协会北京办事处,针对中国人大、政协代表以及中国公众对转基因产业化的警觉与反对,频频举行各类活动。美国大豆协会许诺要在已经给予中国转基因大豆支持的五千万美元的基础上,再追加不低于二百万美元的支持。美国谷物协会就更直接,其总裁托马斯·多尔干脆对中美转基因产业化推手发号施令,要:“汇聚力量,应对挑战,”找到在中国率先突破转基因产业化的“圆满的解决办法”。

曹明华和饶毅的文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布的。同样的美国插手中国的背景,但曹明华看到的是美国及其中国转基因推手令人无可忍受的欺骗谎言;看到的是美国孟山都等转基因生物集团在美国国内及欧洲的四处碰壁,“四面楚歌”,于是跑到中国来,引诱中国上钩,让中国出头来救美国的转基因产业;看到的是中国对美国转基因不但不设防,反而比美国更积极地推行超越美国的转基因主粮产业化·;看到的是无辜中国公众包括自己在国内的亲人,即将无可避免地被迫食用转基因毒粮。于是,清楚知道转基因危害的她,忍无可忍地奋起撰文,说出转基因从理论到实践种种错误及危害的真相,表达了一个海外游子热爱中华,热爱祖国人民的赤子之情。

曹明华看到的这些危机饶毅看没看到呢?作为业内人士,我们不能说饶毅没有看到。如果他没有看到,那他就没有资格出来说话。如果他看到了,故意隐瞒转基因在美国混不下去的真相,那他就不单是凭空胡说,还居心叵测。

有一点很清楚,那就是饶毅看到了美国转基因在中国遇到的麻烦。也可以说是美国在转基因上给中国制造的麻烦,已经被中国爱国科学家及美籍华人科学家、中国公众所看破并不断揭露,美国推动的中国转基因主粮产业化也与其在美国的命运一样,即将陷入“四面楚歌”,美国人着急了,于是发话,要赶紧对中国爱国科学家和公众进行“反击”,赶紧对美国在中国的转基因主粮产业化大业实施“救驾”。也就是托马斯说的:“汇聚力量,应对挑战”。于是作为美国生物集团及中国“转基利”集团的“力量”,饶毅被“汇聚”,并站出来“应对挑战”了。这就是饶毅文章出笼的背景。饶毅文章一经见报,国内舆论立刻一片大哗。一场由美国参与挑起的转基因舆论大战,又在中国烽烟滚滚、炮火连天地展开了。

拿技术说事不靠谱

饶毅有“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科学博士”头衔,还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按说应该是位科学学者。但看他的文章却看不出一点学者影子,反而看出通篇的腾腾杀气,仿佛来中国近海耀武扬威的美国航母编队。这是很让人感到意外的。

美国生物集团与中国“转基利”集团排除转基因产业化异己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将转基因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混为一谈,给反对转基因产业化的人们扣上“阻碍新技术”,反对技术进步的帽子。饶毅也不例外。他在文章中说:“如果对于不是主要问题的安全性过度批判而阻碍我国研究新技术,反而有利于技术领先的国外大公司继续垄断,阻碍我国转基因技术的产业应用。国外大公司不可能因为我国的反对而不做转基因产品,在我国激烈反对转基因的结果,只能是减慢我国新兴的技术开发。在我们本来不领先的情况下,减慢技术发展无异于产业自杀。”

这段话拐弯抹角,绕来绕去。很像中国一部小说里的“弯弯绕”。“弯弯绕”从来都不是随意“绕”的,“绕”是有目的的。饶毅这里的“绕”,与方舟子们的“绕”一样,当然也是有目的的。

我们不妨先仔细看看这段很“绕”的话,总共给反对转基因主粮产业化的人们扣了多少顶“帽子”。其一是“对于不是主要问题的安全性过度批判”,其二是“阻碍我国研究新技术”,其三是“有利于技术领先的国外大公司继续垄断”,其四是“阻碍我国转基因技术的产业应用”,其五是“减慢我国新兴的技术开发”,其六是“减慢技术发展无异于产业自杀”。

短短一百三十六个字,论据一个没有,“帽子”居然有六顶!这还能算是一个科学学者的文章吗?

还有,这段很“绕”的话,一会儿说阻碍“新技术”,一会儿又说减慢“新兴的技术开发”,一会又说阻碍“转基因技术的产业应用”。饶毅作为专业人士,他起码应该知道对新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应用完全不是一个等同的概念。两个概念混在一起绕来绕去,最后“绕”成了啥呢?“绕”成了“阻碍我国研究新技术”,阻碍技术进步。

如果饶毅及其“转基利”集团不是健忘的话,他们应该记得,中国在农业部批准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之前,是没有如此高涨的反对声浪的。在农业部批准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之前,中国没有搞转基因研究吗?不是吧?那时有人搞,并且有很多人在搞,但是没有人反对。反对声浪的缘起是因为发放转基因水稻的安全证书,是因为转基因推手们扬言要在三五年内,将转基因稻米摆上中国老百姓的餐桌,要让中国老百姓别无选择地食用转基因稻米。这个铁铸一般的事实没有错吧?

转基因在实验室里是技术,走出实验室,让老百姓长年累月地食用,这已经不是技术了。就像原子弹,在实验室里是技术,走出实验室,就不是技术,而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原子弹是可以随意使用的吗?包括中国、美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人民,难道不是一惯反对随意使用原子弹吗?这种反对,“阻碍”过原子技术的进步吗?“减慢”过原子能的技术开发了吗?难道只有让原子弹到处使用,到处爆炸,才能推动原子产业的技术开发?

无可争辩的事实是,被饶毅视为“极端人士”、“极左势力”、“极端保守势力”的人们,从来没有反对过转基因技术研究,他们反对的只是转基因主粮产业化。反对的原因是转基因主粮的安全性。

令人惊讶的是,在关乎十几亿人健康繁衍、关乎种子被专利控制、关乎中国土地基因污染及环境污染等一系列转基因安全性上,饶毅竟然认为“不是主要问题”。饶毅凭啥敢这样打保票?他有这方面的研究做依据吗?

更让人难以理喻的是,饶毅竟然拿计算机和手机来类比转基因主粮,说:“按照这种逻辑,计算机、手机之类新产品应该禁用。事实上,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常用物品,并没有人去证明——也根本无法证明——它们‘几百年以后无害’。”

这里必须指出,“转基利”集团的这种类比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不久前他们曾拿乘坐飞机作类比。谁都清楚,人们不会每天都乘坐飞机,人们也可以一生不使用计算机,也可以一生不使用手机,但人们绝不可以不吃饭。并且乘坐飞机有保险,美国生物集团和中国“转基因”集团能给中国人民食用转基因主粮上保险吗?保险的保额应该是多少?有谁敢站出来承诺,一旦转基因主粮产业化,有人将会给中国所有公众上保险。有敢承诺的吗?

在基因生物领域,曹明华显然比饶毅更专业。曹明华已经例举大量事实,证明了目前饶毅、方舟子们所依据的转基因理论,已经被科学家证实从“根”上就错了。转基因作物及食品出现的危害已经多得不得了。美国在自己本土搞不下去,毫无办法。在欧洲也搞不下去,于是倒打一耙,说欧洲通胀是因为抵制了美国的转基因。中国没有抵制,相反还敞开国门欢迎。于是,对中国在高科技领域一贯严防死守的美国,唯独把转基因高科技大大方方地推广到中国,并且还力推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主粮转基因的国家。饶毅能告诉我们,美国为啥在转基因产业化上对中国如此用心,如此积极吗?中国如此欢迎美国的转基因,为啥也出现通胀了?

饶毅搬出美国,试图像方舟子那样用谎言来说明美国人是欢迎转基因食品的。但令饶毅绕不过去的是,中国世博会、亚运会都采取措施,确保外国人不至于误食转基因食品;中国财政部机关和农业部机关幼儿园也公示不食用转基因油。这再一次向中国公众展示出转基因的食用安全问题及中国在饮食上的“双重标准”。这个“双重标准”仍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伦理问题和政治问题。这种对转基因一部分人不食用,一部分必须食用的“双重标准”,甚至在中国封建社会都不曾出现过,只是在日寇统治下的伪满洲国才出现过。这显然也不仅仅是科学技术问题吧?

“防患”与“产业化”顺序不容颠倒

必须指出,中国存在“挺转”与“反转”两种力量。两种力量分歧的关键在于转基因研究“防患”与“产业化”的先后顺序。“反转”力量主张“防患”在先,“产业化”在后。“产业化”必须建立在“防患”的基础上。有了充分的“防患”,才能实施“产业化”。“挺转”力量以美国“无阴谋论”和转基因“假定的安全性”为依据,从不谈“防患”,主张在没有充分“防患”的前提下,贸然推行转基因主粮的“产业化”。或者是“产业化”与“防患”同步进行,其实还是只要“产业化”,不要“防患”。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再浅显不过的道理。转基因“防患”在先,“产业化”在后,是基于多方面的考虑。

首先,人类对基因的认识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更谈不上完全掌控。不可知,不可预见的东西还有很多。在这种情形下,贸然搞转基因主粮产业化,没有任何人能预知将出现怎样的后果。

其二,目前转基因的核心技术是由美国掌握的,这一点饶毅与中国“转基利”集团是不可否认的。美国对转基因技术掌握到何种程度,美国的“基因盾牌”计划搞到了哪一步,与“基因盾牌”配套的基因进攻搞到了哪一步?中国很难说是心中有数的。情况不明决心大,这样一旦大规模实施转基因主粮产业化,美国会不会启动针对中国“量身定做”的基因开关?会不会使中国的土地、环境、转基因食品同时出现严重问题?会不会像“非典”那样,让全体中国人顷刻间病倒,甚至死亡?有人敢保证这些问题一旦出现他能应付吗?

其三,目前人们已知转基因在美国被发现出了超显微病原体,转基因食品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大量动物、人类的健康及繁衍问题。中国对这些转基因健康问题有深入研究,有十分把握的防范措施和能力吗?谁能保证中国五十年后不会出现人种像老鼠那样的大量灭绝?

其四,转基因种植在美国出现了超级害虫和超级杂草,这些超级害虫和超级杂草比原有的害虫和杂草更凶狠,更难以清除。中国有清除这些超级害虫和超极杂草的能力吗?还有,有科学家研究发现,转基因具有破坏土壤的功能,种植过转基因作物的土地,不能再种植其它作物,种植了也长不好。中国有恢复被转基因破坏过的土地的能力吗?

其五,美国地多人少,即便转基因造成污染,美国也有足够的土地,确保美国人食用非转基因食物。中国与美国正相反,是人多地少。中国有足够的土地能保证一旦出现大面积基因污染,中国也能像美国那样确保公众能食用上非转基因食品吗?中国有控制基因污染和消除基因污染的能力吗?有转基因产业化一旦出现问题的退路吗?

其六、转基因大面积种植引发的基因污染,可能导致相当多的物种灭绝。中国有能力防范这种物种灭绝吗?有能力在一旦出现这种污染的情形下,仍能恢复被污染植物的原生态的能力吗?

其七,转基因方面的主要专利都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中国有避免种子专利落入美国圈套的能力吗?有避免种子专利落入转基因利益集团手中的能力吗?有保障农民有随时退出转基因种植的能力和承诺吗?一旦中国除了转基因种子,再无其它,而农民想重新回归“有机”、“生态”种植,谁能保证让农民实现这一愿望?用啥来保证?能说清楚吗?

很清楚,在转基因问题上,人类充其量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转基因在技术上该研究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转基因方面的科学家本来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是人们看到目前这些科学家并不热衷对转基因技术的深入研究,尤其不热衷对转基因危害的“防患”研究。他们热衷的只是转基因的产业化。谁都知道,产业化不是科学家的事,是商家的事。中国转基因科学家现在不想当科学家,而是想当商家,放下转基因技术的深入研究,一门心思去推动“产业化”。科学家干起了商家的事。

正是因为有“商家”的利益引诱,“转基利”集团才颠倒了转基因“防患”与产业化的顺序,也才引发了中国爱国科学家和公众的担心。现在,饶毅等倒打一耙地把“阻碍新技术”等等帽子扣到爱国人士和公众头上,这是无德、无理、无赖的表现。因为是转基因科学家们放弃转基因“新技术”研究,转而去推动“产业化”在先,爱国人们反对他们放弃深入研究而去搞“产业化”在后。有放弃新技术研究而搞产业化的“因”,才有人们反对放弃深入研究而搞“产业化”的“果”。这就是再明白不过的因果关系。饶毅身为北大生命科学院院长,科学问题一时没搞明白或许不是他的错,简单的因果关系没搞清楚,这可就是他的错了。人们有理由怀疑,这样连简单的因果关系都搞不清楚的人,他能胜任名校院长这个职务吗?

迫不及待令人生疑

真理是越辩越明的。反对转基因产业化既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想阻碍新技术进步,恰恰相反,是希望转基因方面的科学家不要改行当商家,而要认认真真把基因和转基因问题搞清楚,尤其是把转基因“危害防范”搞彻底。也就是像俄罗斯那样,防范在先。有了充分的科学研究,有了充分的防范把握,再搞产业化也不迟。今日中国还没堕落到离开转基因主粮产业化就能饿死人的程度。难道不是吗?

遗憾的是,具有主导权和话语权的转基因专家,没有把自己的兴奋点放在对转基因利弊的深入研究上,他们整天干的就是离开实验室,去搞他们自己说不请道不明的风险重重的转基因产业化。尤其是他们的迫不及待,更让人们生疑。

中国有句成语叫“慌不择路”。人们看到,今天的“转基利”集团,已经迫不及待到了“慌不择路”的程度。

还以我们的饶毅大院长为例。刘仰先生在饶文见报后,很快写了一篇文章,指出饶毅原文的标题:《以史为鉴:转基因的“狼来了”几次了?》“会很自然地带来一个麻烦”。“按照饶毅先生文章的意思,美国早就叫过‘转基因的狼来了’,结果狼没有来。所以,中国也不必再叫‘转基因的狼来了’。但是,我们知道‘狼来了’这个故事的结局是,后来,狼真的来了,结果没救了”。因此,饶毅在这里本来想说“转基因狼来了”叫多了,狼也不会来。没想到把典用反了,最后把狼给闹来了,犯了一个“用典不当”的错误,搬起石头反砸了自己的脚。这样低级的错误,出在小学生身上要扣分,出在如此显赫的名校校长头上,如果不是因为“慌不择路”,能吗?

饶毅的“慌不择路”还表现在睁着眼睛说瞎话上。譬如他说:“在目前中国有些人过激批判转基因动植物,甚至以无依据的说法和谣言压制我国研究转基因动植物,不加分析地拾西方极左派的牙慧,妖魔化我国科研人员,却是令人担忧的问题。”

我们知道曹明华发表在《文汇报》上的文章,从理论到实践,都提供了大量转基因在美国正走投无路,“四面楚歌”的证据。我们不知道饶毅看没看过这篇文章。如果他没看过,那说明他有点儿不学无术。如果他看过,那他为啥还要胡说“无根据”呢?

不说美国,就说中国吧。中国明摆着猪肉涨价涨得离谱了。在此前一年,《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花三个月时间调查,例举了一系列动物异常现象,本来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严重关注。但人们看到的是仅仅隔了一天,农业部网站便挂出了山西省农业厅“关于山西吉林”动物异常的“调查说明”,就是这个“调查说明”,创造了“山西管到吉林”,水泥地面和猫不但能使老鼠“变少”,而且能使老鼠“变小”,还有“羊是单胎动物”等等。饶毅如若不信,随时都可以登录农业部网站去看。请问,人们认为“山西管不到吉林”,这算是“无根据”,还是算“谣言”?饶毅是生命科学院院长,请给人们“生命科学”一下,水泥地面和猫是怎样使老鼠“变小”的?这个老鼠变小是农业部网站上的“白纸黑字”,这也叫“无根据”和“谣言”吗?究竟是谁“不加分析地拾西方极左派的牙慧”了?饶毅“加分析”了吗?

还有,世博会、亚运会不食用转基因食品,这是“谣言”吗?是“无根据”吗?中国财政部机关服务中心和农业部机关幼儿园不食用转基因油,是“无根据”和“谣言”吗?这些全国公众几乎无人不知的铁铸一般的事实,饶毅究竟是太孤陋寡闻了,还是在有意倒打一耙啊?

饶毅的“慌不择路”还表现为自相矛盾。他一会扯到“新技术”上,一会又扯到“产业应用”上。攻击他人,便拿出“阻碍新技术”;说服上头,便拿出“产业应用”。说:“需要注意公司为了利益而垄断技术”,反对转基因主粮产业化“反而有利于技术领先的国外大公司继续垄断”。看看,一会儿是“垄断技术”,一会儿是“产业应用”,饶毅到底想说啥?

其实,饶毅想说的压根就不是“垄断技术”,而是“产业应用”。因为美国在任何高科技领域都对中国严防死守,都“垄断技术”。这种垄断的结果就是中国人“坐着美国飞机,吃美国转基因大豆”;就是美国出口到中国的高科技产品,从十年前的百分之十三,下降到如今的百分之七。但惟独在饶毅、方舟子们主张的转基因产业化上,美国不但不垄断,还主动帮,希望中国走到美国前面去,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主粮转基因的国家。美国和中国“转基利”集团为啥要这样慌不择路,这样迫不及待啊?这种慌不择路和迫不及待的驱动力是啥?饶毅能说出来,敢说出来吗?

饶毅这次跳出来说话,明显有美国谷物协会托马斯的“汇聚力量,应对挑战”在先。并且在饶毅之前,已经有人跳出来,给反对转基因产业化的人们戴上了“爱国贼”的帽子。这个“爱国贼”,一下子便将“转基利”集团钉到了“卖国贼”的耻辱柱上。小将出马想往别人身上泼粪,没想到统统泼到了自己身上。于是大将出马,还是没想到,饶毅这个“慌不择路”的一跳,跳得洋相百出,还是演砸了。演得不但没能帮上美国转基因托马斯们的忙,反而落下一堆笑柄。饶毅本来洋洋自得地想好好表现一下,没想到适得其反。这样一来,饶毅怕是得不到奖金,也很难“进步”。因为他把一个名校校长的脸面几乎要丢光了。(本文欢迎网友转载)
原文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683ce0102dqrk.html

相关文章:
刘仰: 挺转挺政治
刘仰: 转基因专家有什么资格?
曹明华:转基因食物在美国的争议 (2011-07-06 《文汇报》)

2011年7月1日星期五

全国10.7万亿人民币地方债务到期年份

综合 2011-06-29 + 30     信报财经新闻

去年6 月,国家审计署曾公布截至2009 年底,地方政府债务达到2.79 万亿元。事隔一年,审计署将调查范围进一步扩大,发现截至2010 年底,地方债务已升至10.7 万亿元,其中,政府有偿还责任的就有6.7 万亿元;另外,负有担保责任的就有2.3 万亿元。(见国家审计署周一发布的《关于2010 年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审计署指出,截至去年底,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6.7 万亿元债务中,承诺用土地出让收入还款的债务达到2.5 万亿元, 占37.3%,共涉及12 个省级政府、307 个市级政府及1131 个县级政府。

2011年6月30日星期四

中国国际投资头寸

 2011-06-27     信报财经新闻  温天纳,

   

2011年6月26日星期日

广告:让劳动者体面劳动

全国总工会:让劳动者体面劳动!

昨天在深圳看到公交车上的广告语,大大的红色粗体字刷满了整个车身。看到“工会”这两字,忽然就想起原来还被做过“主人”、“先锋队”的,莫非现在连“体面”都是个问题了?

2011年6月20日星期一

巴士上看到的广告词

“单靠自摸,点搏得過? 乳癌检查,三缺一不可!”
  -- 周末上街,在巴士上看到的广告

2011年6月19日星期日

关于当前的婚姻制度

发信人: egonous (neo),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Re: 世界各民族中,汉族的家庭最优秀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Jun 16 12:01:24 2011, 美东)
家庭的基本功能是什么,养育后代,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单亲供给孩子生计越来不成问题,社会在抚养和教育孩子方面承担的功能越来越多, 即便现在不行,将来的趋势就是家庭作为养育后代的单位的功能逐渐减弱。而信息化时代的社会生产活动越来越需要劳动力的流动性,社会的多样性越来越造成人与人的思想,品味,兴趣,等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和时间变动,要两个人长期的同时生活在一起的物质与精神的基础都逐渐减弱,家庭不消亡,什么消亡?
不要往后看, 不要往旁看, 要往前看,
 -----------------------------------------------------

一夫多妻制的合理性
- 紀曉風 2011年2月1日 - 信報

愈來愈似「無定飛環孫碧玲」的何鴻燊最終令筆者想起一個根本問題,那就是「一夫多妻制」。一聽到這五個字,大部分人都會表示反對,主要「理由」是宣稱一夫多妻制會剝削女性,造成不公平。但是,一九九二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貝克(Gary Becker)在五年多前,於其與著名法律學人波斯納(Richard Posner)合作的網誌中,就提出過質疑。

貝克指出,反對一夫多妻制的論據十分之奇怪,「就好像是主張:為了讓弱勢族群的經濟前景更好,政府應該規定一個公司裏面最多只能聘用幾個弱勢族群成員」,而非一般理解的「最少必須」聘用幾個弱勢社會成員。換言之,若一個男人有足夠財力「聘用」眾多女人,而且「聘用條件」比大部分男人都要好,大部分人(包括女人和男人)都會同意,原則上所有女人都應該「受聘於」那個男人,但一旦套用於「一夫多妻制」,大部分人又即刻說「不」!

貝克認為,「就整體而言,一夫多妻制會使女性受益,而男性則是權益受損」。他進一步剖析,條件較差的男性在一夫一妻制中,要娶妻已經不易,一旦實行一夫多妻制,難度就可能更高。而他亦不忘提醒大家,一夫多妻制其實對教育程度較高和風姿綽約的女性都較為不利,理由是「她們必須與幾位女性一同競爭」,「這幾位女性的條件雖然都比較差,但如果加總起來,卻足以與教育程度高或是風姿綽約的女性來競爭,甚至於更佔優勢」。由此路進,慧根較好悟性較高的讀者興許可以玩味到,賭王為何會在二、三、四太之間則穿梭往還吧?

貝克的結論是:「世界各地之所以大多立法禁止多偶制,也許是因為有些會受到傷害的特定族群反對這種制度。」再說白一點,即是「低頭小廝」與「揚眉女子」都會極力反對一夫多妻制此推论看来真真不假,因为记得有一次在饭桌上曾向几位女士(都是未婚的)提出过类似观点,遭到一致反驳或鄙视,无论我怎样论证。我当时还嘀咕怎么这科学职业女性也这么难通理呢?原来她们属于“扬眉女子”一群。)。而這,相信亦是「何家各房混戰」之所以會吸引到數以百萬計「港燦」、「港女」心涼地追看的底因。
 -----------------------------------------------------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如果严格的专偶制是各种美德的最高峰,那么优胜的棕叶就应当属于绦虫了,因为绦虫在其50-200个关节或体节的每一节中都有完备的雌雄性器官,终生都在每个体节中自行交合
。。。 
专偶制的起源就是如此。它决不是个人性爱的结果,它同个人性爱绝对没有关系,因为婚姻和以前一样仍然是权衡利害的婚姻。专偶制是不以自然条件为基础,而以经济条件为基础,即以私有制对原始的自然产生的公有制的胜利为基础的第一个家庭形式。
。。。
正如文明时代所产生的一切都是两重的、口不应心的、分裂为二的、对立的一样:一方面是专偶制,另方面则是淫游制以及它的最极端的形式——卖淫
。。。。
在实际上不仅被容忍而且特别为统治阶级所乐于实行的淫游制,在口头上是受到诅咒的。但是实际上,这种诅咒决不是针对着参与此事的男子,而只是针对着妇女:她们被剥夺权利,被排斥在外,以便用这种方法再一次宣布男子对妇女的无条件统治乃是社会的根本法则。 

地震后离婚咨询件数急增3倍

时间:2011-06-13 17:52  
【日本新闻网6月13日消息】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许多单身女士希望身边有一位可以依靠的男士陪伴,许多婚姻介绍所会员激增。与此相反的是,地震后法律事务所的离婚咨询件数也增加了2到3倍。

距离严重灾区很近的仙台市内的一家法律事务所表示,地震发生后来咨询离婚事宜的人增加了3倍之多。地震时对丈夫的表现很失望,或者认为对方不可靠等原因影响了夫妇之间的感情。还有的夫妇是因为对核事故的态度不一,或者对方只关心自己的父母等行为成为了主要的原因。

一位二十多岁石卷市女性,地震发生时与孩子一起到别处避难。母子俩人在非常不安的时候,丈夫却因担心父母回到父母住处,一直不回来。之后这位女性多次劝说丈夫能回来,但是都被拒绝。她对此表示,她丈夫根本不顾母子安慰,今后没有信心再继续做夫妇下去了。还有一位女性因为没有食物,为了一家五口排了将近5个小时的长队终于买到了4个方便面。但是在她有事外出时,这四个方便面都被丈夫一人吃完。她回来之后,对这位“自私”的丈夫产生了很大的不信任。危难之际,很容易看得出一个人的本性,这次地震“震坏了”许多夫妇的关系,其中特别是年轻夫妇居多。

来源:http://www.ribenxinwen.com/html/a/201106/13-9734.html

丈夫地震先逃妻子提出离婚
时间: 2011-06-15 19:37
【日本新闻网6月15日消息】日本大地震发生至今,已经快满100天。灾后重建还未全面开始,依然有8万多人生活在避难所里。逃过生命洗劫的夫妻,本来应该为自己依然还能相聚而庆幸,但是事实上,灾区夫妻离婚案件是急剧上升,而最多的离婚理由,居然是地震发生时丈夫先夺门而逃,把妻子搁在脑后。

东京专门接受离婚案商谈的机构“东京家族实验室”称,地震发生后,打电话或登门到该机构进行离婚商量的灾民急剧上升。妻子们要求离婚的原因有各种各样,但是最多的理由是在大地震和海啸发生时,丈夫没有拉上妻子一起跑,而是自己先逃了出去,把妻子和孩子搁在家中。“和这样没有责任心的男人再继续生活在一起,是一大悲剧”,这是许多妻子们的叹息。

要求离婚的另外一大原因是,妻子们发现,地震和海啸发生时,丈夫的第一个电话不是打给自己,而是打给他的母亲,或者是情人。

“东京家族实验室”说,有些灾区妻子在查看了丈夫的手机通话记录后发现,地震发生后,自己的丈夫打出的第一个电话不是给自己和孩子,而是给了一个陌生人,或者自己的母亲。而陌生人大多是丈夫的秘密情人。

  日本大地震让许多单身女人产生了结婚的念头,但是,同时也催生了许多幸存下来夫妻的离婚。

来源:http://www.ribenxinwen.com/html/d/201106/15-9763.html

亚当理论返璞归真

戴约克 黄玲  2011-06-13   信报财经新闻     P29

笔者上周把基本因素(Fundamental Analysis, FA)混合技术因素(Technical Analysis,TA),估计餐饮股可否趁本地零售股被「炒至飞天」之时短炒一转,是次黄玲与约克想与大家谈一谈「亚当理论」。

阁下,想赚钱吗?

当笔者提出以上这问题时,大家一定在想: 「这不是废话吗?钱,哪个不想赚?」大家手头上有些闲钱的时候,一定会摩拳擦掌,想好好应用一下自己对股票市场的分析技术,发一笔横财吧?其实,无论你手上有多少实用的分析工具或理论,都只是「纸上谈兵」而已。

投资为了什么?

要进入真正的实战阶段,你就要想清楚,你投资是为了什么?你研究那么多技术分析理论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准确无误的预测股价的高低点?还是为了赚钱?阁下一定会说「当然是赚钱啦!」好! 赚钱?但往往事与愿违,历史告诉我们,有很多技术分析的「老手」,都在做着跟其投资股票原来目的相反的事情,那就是……蚀钱啰! 在这里,黄玲与约克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有关「亚当」的故事。

80 年代初,精于数学分析、出版过《技术性买卖系统的新概念》而举世知名的的王维得(J. Welles Wilder)接到一个年青人的电话,对方愿意以天价卖一个股市秘密给他,王维得在好奇心驱使下和这个年青人见了面。

年青人叫吉姆.斯卢门(Jim Sloman),曾获美国国家级奖学金而进入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哲学。他给王维得看了一张图,王维得一看已目瞪口呆,然后如获至宝地买下这个秘密,并且随即推掉所有的交易,在家闭关半年,验证这一发现;同时,他搜集了有史以来二百年的交易日纪录,以及三百年的周线和月线资料,逐一验证,然后他找到了股市与期货市场内着名的Delta(对称)现象:Delta 现象认为,「趋势」就是一再重复的事,而准确的重复会造成「对称」的情形,而什么事情会造成完美的对称?一个是与目前时点的接近程度,一个是该点的速率。也即是说,市场愈接近「目前」的时点,而且市场移速愈快,则市场本身预测的未来走向就愈准。

举例说,从A点到B点,预测未来C点发生的位置【图1】,那么,C最可能落在哪里?1 是最有可能的答案,因为对称;第二则是3,答案也是对称。如果成交量大,股价推升速度快,出现在1 的机会率将大幅上扬,这是因为市场移动的速度太快,而动者恒动,股价不容易回落。

两年后,斯卢门和王维得再次见面了。这一次,斯卢门问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问题: 「你投资是为了什么?你研究那么多技术分析理论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准确无误的预测股价的高低点? 还是为了赚钱?」并要求以10万美元出售这个问题的答案,答案就叫做「亚当理论」。

结果呢? 王维得真的付了100 万美元给斯卢门!大家一定会想:王维得真是个傻瓜!不,傻的是那一群迷信技术指标、对预测股价高低有高度信心、却忘了要在市场赚钱的「半桶水」投资者。

沉迷预测高低点

亚当理论的关心点是:在市场上获胜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换言之,亚当理论如何完成以下的句子:「要在市场上成功(赚钱),我们必须……?」同时,他又提醒王维得:「请注意,市场如何运作的理论和发现,与在市场上获胜是有差别的。亚当理论主要不在于讨论市场或市场的运作方式,讨论的是在市场上的成功秘诀。」简单的说,投资股票是为了赚钱,而不是学了技术分析理论,企图打败大盘或预测股价的正确高低点;何必与钱过不去?

阁下或者会问:「我们企图打败大盘或预测股价,不就是为了赚钱吗?」不错,但多数人却沉迷于前者而忘了后者,这就是投资股票奥妙又有趣的地方,投资者常常为了赌气或坚持己见,而企图与趋势作对。

翌年,王维得出版了新书《亚当理论》(The Adam Theory),把他花了100万美元买来的理论公诸于世,书中开宗明义,向世人讲述一个意义深远的神话故事:从前,有一个地方叫做市场乐园,那里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玩一种叫做「市场」的游戏,这游戏每天都会上涨和下跌,玩游戏的人每天都在赌结果。有一天,来了一位叫「求知」的玩家,「求知」根据自己深入研究的技术分析理论和数据后, 毅然入市,结果股价却一跌再跌,距离他预期的方向愈来愈远了…… 「求知」有个叫「目前」的5岁囝囝,他看到父亲整天在唉声叹气,便问:「爸爸,这就是你说的市场吗?

是不是萤幕上的这条线?」「是啊!」父亲回答说。

「目前」好奇地走过去看了半天说:「爸,这条线看来就像玩滑梯一样,一直往下滑啊!」「囝囝,你小小年纪懂什么?你看,根据数字的分析,市场一定会涨到这里。」「目前」眨眨大眼睛说:「爸爸,反而我觉得这条线看起来就是往下滑啊!」「求知」因此恍然大悟,不但卖出了股票,还大肆沽空。从此,他开始大赚其钱。

亚当理论是一个「置诸死地而后生」的极端境界,要求投资者忘掉所有的技术分析理论: 「要在市场上获得真正的成功,我们必须用5 岁孩子的眼光来看它们。」须向市场投降这也可以叫返璞归真!亚当理论说,最完美的答案是:「投降」。我们必须向市场投降,向股价投降,向股价的趋势投降,而不是用自己的意见,阻碍自己的操作,或者妄想打败大盘或价格。

那么,亚当理论是如何赚钱的呢?我们可以看看:亚当理论的精髓,不在于预测股价的B点和D 点何时发生,或会在哪个价位发生,它只是利用C点与E点之间的价差赚钱【图2】。我们无法判断低点或高点将在哪里,但我们(包括5岁小孩在内)都研判得出线型或趋势究竟是向上?还是向下?同时记得勇敢的在股价往上时的C点买进,往下时的E点卖出。这跟我们常说的:「不要太贪心,赚到尽」俗语一样。

亚当理论简单易懂,强调自然趋势线,而且不拘一格。所谓自然趋势线,是指相对于直线的,人工画出来的趋势线而言,是伴随股票价格趋势运行而产生的,也就是前头说的Delta(对称)现象。

「非要让外界服从自己,这种心态迟早会把自己毁掉。想要生存,一定要学会服从。如果我逆流而上,与河水搏击,会觉得一阵又一阵好像永不停息的力量不停冲击我们,一刻不停地阻挠着我。

「但是,其实河水并不是故意和我过不去,它只是循着它应该去的方向前进。如果我们与河水融为一体,那么,我们的生活(交易),将是平和柔顺,宁静安详而充满着美丽风景的漂流体验。」在《亚当理论》中,王维得说出了如此哲理性的见解。事实上,投资股票就是如此,不是吗?同时,王维得又循循善诱地列出了投资「十戒」,也可以说是投市操作的投资心得,此处与大家分享【见下表】。
1. 永不加码:永远不要盲目加码,或企图「加码」拉平「均价」;
2. 点到即止:投资时,不可不设止蚀点;
3. 意志坚定:止蚀点设立后,不可随意更改;
4. 回头是岸:不可积小错为大错,投资失利时应先退出,重新部署交易策略;
5. 心中有数:如果要每日买卖,则损失不可超过可运用资金的10%;
6. 知足常乐:不要追求在市场的最高点或最低点卖出或买入,让市场自己跑出高低点;
7. 顺势而行:别挡在车前面逆势操作;
8. 知错能改:买卖不可无弹性,任何投资或分析系统均会有出错的时候,出错时应及早放弃;
9. 强行无益:买卖不顺手时,不可勉强交易;
10.抚心自问:问问自己,你全身从里到外是不是真的想从市场中赚一笔钱,并仔细听一下自己的答案。



如有提示或意见,请不吝赐教指正(yorktai2010@gmail.com )。

戴约克与黄玲为《拆解技术分析胜诀》作者戴约克、黄玲trainingmatrix@yahoo.com.hk

庄子 大宗师第六

  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人相與友,曰:“孰能相與於無相與,相為於無相為?孰能登天遊霧,撓挑無極,相忘以生,無所終窮?”三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友。

   莫然有閒,而子桑戶死,未葬。孔子聞之,使子貢往侍事焉。或編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來桑戶乎!嗟來桑戶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猶為人猗!”子貢趨而進曰:“敢問臨尸而歌,禮乎?”二人相視而笑,曰:“是惡知禮意!”

  子貢反,以告孔子曰:“彼何人者邪?修行無有,而外其形骸,臨尸而歌,顏色不變,無以命之。彼何人者邪?”孔子曰:“彼遊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內者也。外內不相及,而丘使女往弔之,丘則陋矣。彼方且與造物者為人,而遊乎天地之一氣。彼以生為附贅縣疣,以死為決病潰癰。夫若然者,又惡知死生先後之所在!假於異物,託於同體,忘其肝膽,遺其耳目,反覆終始,不知端倪,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彼又惡能憒憒然為世俗之禮,以觀眾人之耳目哉!”

  子貢曰:“然則夫子何方之依?”孔子曰:“丘,天之戮民也。雖然,吾與汝共之。”子貢曰:“敢問其方。”孔子曰:“魚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養給;相造乎道者,無事而生定。故曰: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不如兩忘而化其道。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為父,而身猶愛之,而況其卓乎!人特以有君為愈乎己,而身猶死之,而況其真乎!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大小有宜,猶有所遯。若夫藏天下於天下,而不得所遯,是恆物之大情也。特犯人之形而猶喜之,若人之形者,萬化而未始有極也,其為樂可勝計邪!故聖人將遊於物之所不得遯而皆存。善妖善老,善始善終,人猶效之,又況萬物之所係,而一化之所待乎!

  子貢曰:“敢問畸人。”曰:“畸人者,畸於人而侔於天。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

《庄子 大宗师第六》 陈冠学 疏 

烈日骄阳下的蒙帕纳斯公墓

烈日骄阳下的蒙帕纳斯公墓  王寅 摄

《书城》2010年08期

2011年6月11日星期六

庸官之「庸」也是一种恶

王迪诗 2011-06-04     信报财经新闻

最近到北京公干,回程时在候机室翻着《第一财经日报》,看到一篇关于「市长信箱」的文章非常有趣,在这里引述出来娱乐一下各位读者。话说内地官府潮兴玩「信箱」。河南孟州市委市政府的网站,有一个名为「书记市长信箱」的栏目。一名市民提交了这封信: 「我是中原活塞的一名员工,五一期间公司强迫加班,并且威胁后果自负,扣我工资,请问我该怎么办?」十五天后,他收到孟州市人民政府这样的回覆:「如果你对该公司没有认同感,索性解除劳动合同走人吧。毕竟天高任鸟飞呀。」是的,这是「市长信箱」,而不是那种「心急人上」的八卦杂志信箱。

「没时间跟你闲扯」

2009 年,湖北应城县一名市民写信到「市长信箱」,质疑该市「创建办」的处事方式, 「创建办」这样回覆: 「我办没时间跟你闲扯,你有意见到创建办来面淡( 『面谈』错写成『面淡』)。」你没看错,的而且确是「我办没时间跟你闲扯」。我一向以为自己好型,今天才遇见真正的「高手」。

这些「市长信箱」除了加倍暴露政府是何等无赖,对人类究竟有什么益处呢?

然而,为了训练自己适应世界的荒谬,我认为有必要发掘一下无赖的优点,令自己相信地球仍然适合人类居住。这样想着,我发现其实「市长信箱」的回覆也有可爱的地方。相比香港政府部门那句「我们会不时检讨」, 「我办没时间跟你闲扯」听来任性之中不失天真,坦率之中又带点刚烈,令政府的形象更人性化。

老老实实,面对那班无知的蚁民,谁有时间跟你闲扯?分别只在于是否把心底话大鸣大放而已。香港的高官不会这样坦白,他们心里想着「吹咩?」之际,口中仍会说「急市民所急」。例如孙明扬身为房屋及规划地政局长的时候,房子居然违例僭建,屋宇署在五年之间向他发警告再钉契,全被孙明扬当成透明,说不定有人心里想的正是「吹咩?」或「我没时间跟你闲扯」。现在事件给揭露出来,大家都称赞屋宇署说:「啊,真是公正不阿,就连局长都不会给予特权,照样出信要求清拆。」我倒觉得另一个可能性比较大─当时屋宇署的公务员根本没注意到那是孙明扬的房子,只是跟程序作一式一样的标准处理。

事件给揭发出来,舆论要求知法犯法的孙明扬下台,他说会「承担所有后果」。接着多份报章引述政府消息人士补充,孙明扬的言论并非表示辞职。若不辞职,那到底如何「承担所有后果」?是祈祷忏悔吗?是捐钱给关爱基金「赎罪」吗?

「僭建」风暴席卷政界,副环境局长潘洁、教育局长孙明扬、立法会议员梁耀忠、张国柱、王国兴……最后终于烧到特首曾荫权的头上,他的物业也有涉嫌僭建的玻璃围板。当人人都犯错,就变成没有人犯错,这叫「罪不及众」,大家happy 。最唔抵就是民建联的陈鉴林,他最先被揭发物业僭建,首当其冲,天天见报被骂个狗血淋头。

谁不知后来陆续揭发高官议员齐齐僭建,来到曾荫权都已经水尾,市民对这事已失去兴趣了,倒不如关注一下谢霆锋和张柏芝的婚姻。

问责制名存实亡

不管犯下什么错误,高官只要出来面懵懵道个歉就不了了之。所谓「问责制」,与其说是名存实亡,倒不如说根本从来没有存在过。本文的标题是从《凤凰周刊》(凤凰卫视旗下刊物)一篇评论借来的─庸官之「庸」也是一种恶(作者:周兼明),当中就提到了内地官场如何问责。

这篇文章说,内地近日刮起了「治庸问责」的整肃风暴,山西从去年起连续九次进行了「整肃工作纪律、狠杀不良风气」行动,湖北还开设了「治庸办」,谁来管这个办也真有型呢,想想看,要是新闻报道员这样说: 「治庸办主任王迪诗今天出席公开场合时表示……」,soundscool!

文章描述的内地官场的一些情况跟香港非常相似:「由于缺乏相应的惩戒措施和透明的问责制度,虽然从中央到地方做出了一些『治庸』探索,但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或虎头蛇尾,鲜克有终。人们极少看到有重要官员,在『治庸』风暴中被整肃、撤职,最多只是一些低阶庸官暂时得不到重用或嘉奖,却并未因此受到什么损失,仍然活得滋润。」香港的高官也活得很滋润,说不定孙明扬还在家里的僭建楼阁叹世界。文章还把「庸官」的表现描写得十分到位: 「简单来说有三种表现:一种是思想的平庸僵化,对民众诉求无动于衷,更谈不上对工作有什么创新意识;一种是行为的庸碌无能,遇到矛盾或避之若浼、或扯皮推诿,工作效率低下;还有一种是人事的庸俗钻营,除了会投机与作秀外,无甚实绩。凡此种种,一言以蔽之,就是在其位不谋其政。」若不是作者说明所指的是内地,我还以为他在写香港官场!

力有不逮唔该辞职

也许有人会说,Daisy,你不要歧视蠢人啊!你以为他很喜欢自己蠢?阿妈把他生成这样有什么办法?所以我得把话说清楚──蠢,不是罪。但人蠢又偏要做官,而且做到一塌糊涂仍死要霸住个位,就是一种恶。蠢人当官,害死多少百姓?那不是一句「阿妈生成」就可以了事。「离开很容易,留下来却需要勇气」并不是平庸的借口,这样会累死很多人。假如香港爆发沙士的时候能有一位英明果断的领导者,也许不会死这么多人。沙士不是天意,而是人祸。我不奢望高官有远见和才能,只求他们做个负责任的庸官,力有不逮唔该辞职。

我对香港官员的要求很低,平庸是必然的,如果你是一个人才,你会不会跟一个无能的大佬?特区政府应验了「柏金逊定律」,无能的人为了保住职位,只能选择更无能的下属,令组织的规模恶性膨胀。结果,整个特区政府上上下下都像患了「柏金逊」。

文章的作者引述了政治学家Hannah Arendt 的观点─平庸也是一种恶。「她认为在一些政治体制中一些平常的小官僚,因为没有明确的爱憎和判别正邪的能力,这种公文机器同样可能成为恶的化身。当然,这种平庸的恶,不会像一些『极端的恶』那么容易辨识,他们往往既不阴险奸诈,也不凶横无理,可能除了晋升之外也无其他特殊的动机,他们甚至不完全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他们也不是愚蠢,而是完全没有思想。这种无思想性,这种对正义与邪恶的麻木,同样能引发一个时代的灾难和浩劫。就像『文革』中一些运动追随者那样,仅仅因为自己的平庸和无思想,就汇入到了一种体制的犯罪洪流中,成为那些『极端的恶』的帮凶而无知无觉。」Hannah Arendt甚至说过: 「平庸的恶可以毁掉整个世界。」真教人心寒!

问责制本来的目的就是治庸。香港也在实行问责制,问题是负责治庸那人叫董建华,最后连他自己也被「治」了,成为香港自回归以来唯一一次成功「治庸」。

到了曾荫权政府,财政司司长曾俊华把预算案搞成一镬粥,面懵懵当没事发生,丝毫没有问责下台的打算,脸皮厚过电话簿

也许你会反问,最近前资讯科技总监葛辉踢爆政府的招标丑闻,他指控政府以「政治任务」为借口,以图干扰招标评审, 「钦点」把标书批给有左派背景的团体。如果查明葛辉所言属实,政府高官就是各怀鬼胎,专耍手段,一点也不「庸」啊!那当然不是「庸」,那叫「腐败」。

http://world-of-daisy.blogspot.com  王迪诗

教育子女的经验分享

2011-06-04/5   信报财经新闻

教育本身不是一门绝对科学,不同于物理和数学,它是一项人类工程。

主角是一个又一个未成长的小朋友,虽然他们的具体结构都大致相同,不过因为有思考的存在,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个体,有他们各自的国度。

因为社会急剧发展和人口数量增加,每一个国家都希望有效地运用有限的资源培训下一代,尽快投入经济生产。政府的教育方针正正是服务社会的经济发展,在此大前提下,公共教育系统需要大规模大批量制成一代又一代的毕业生供应市场。

明乎此,我们可以知道公共教育的局限性,了解它不足的地方,针对这情况,作为父母的我们,定当需要担负积极的角色,不能将所有教育责任全推给学校。在以往一贯的社会讨论中,大部分人只将教育成败系于学校和老师方面,他们大都忽略了家庭和父母的角色和责任。

父母身教胜一切

但父母并不是受过训练的教育工作者,他们又如何担当教育子女的工作。要继续讨论下去,我们首先要确定教育的内涵,或何谓之教育。传递知识和教授技能,当然是教育之最大任务,在这里不再详谈。教育的再深层关于思想和思考的发展,就关系到儿童的周遭环境任何一环。父母是儿童的最亲近成年人,他们的行为直接连系住儿童心智成长历程中。

父母虽不是教育工作者,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最有条件教导儿童如何生活,如何处理日常事务,如何判断事物的价值观,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面对这个急速转变的社会。简单来说,父母的日常行为,就是孩子学习的榜样。

生活教育是孩子心智最重要的一环,比起技能和知识的学习,更能影响孩子成长以后的生活模式。不过,大部分年轻家长都不了解生活教育的重要性,只将全副精神和大部分资源,放在培训儿童技巧和知识能力。结果是我们的年青人,虽具有高等学历,但缺乏生活方面最基本的判断能力。

如何教导孩子怎样处理生活,最基本的态度就是「信任」他们和培训他们拥有「责任」感,只有孩子能得到信任和有机会尽责任,他们才可以学习如何判断,识得怎样去取舍生活中的一切事务。给予孩子思想自由,可以令他们以多角度看周边事情,从而进行反覆思考,跟着可以建立一套完整的人生或生活价值观。

建立行为纪律模式

「信任」、「责任」和「思想自由」是生活教育的最基本手段,在实行这套方式之前,父母亦要同时建立相关的「行为纪律」模式,成立一个雏型的社会秩序,方便管理孩子的生活。我们要接受一个事实,人本性是倾向逸乐,喜欢不劳而获,这和学习的模式有相互的矛盾。没有行为纪律和家庭权威或秩序,孩子不能学习何谓责任,没有最基本的责任感,他们没有能力学习如何处理事务;如是此,孩子成长之后的生活会有很大问题。

反观现时社会的年青人,有很多都缺乏家庭教育或简称「家教」,虽然他们大多都拥有高等学历,但不能处理生活上的问题。正正是他们的父母忘记了「信任」和「责任」,只「放任」子女的行为,没有为他们建立行为纪律。

另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在多方面管束孩子的思想,硬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思考方式紧紧地套在孩子脑中,令他们的下一代失去思想自由和价值判断的机会。

执笔至此,我非常庆幸自己和妻子能将「信任」、「责任」和「思想自由」给予我们的女儿,又因为妻子能严格执行生活纪律,两个女儿都知道如何学习管理自己,令他们有更多机会认识这个世界。

赖亮智
注:笔者大女儿在法国读大学、小女儿在印度读大学预科。

2011年6月1日星期三

投資遠見:升跌比例看後市

2011年5月26日   信報研究部  投資遠見

讀者若有留意信研Dashboard,不難發現上周恒指的表現,明顯與大市(逾千隻股票)股份升跌比例出現背馳的情況,即恒生指數錄得升幅的同時,但升跌比例卻持續出現過半數股份下跌,反映大市表現明顯較恒指弱。恒指於本周初急瀉近500點,可見當升跌比例與恒指出現背馳時,或可為後市帶來一定啟示。今期研究部搜羅了2000年至今歷次升跌比例與恒指走勢的數據,驗證此背馳的關係,以及就目前的升跌比例變化,分析恒指後市走勢。

上周三至周五,儘管恒生指數連續錄得溫和升幅,但大市升跌比例卻持續轉差,由最初的略低於7︰3,即約有七隻股份上升才有三隻股份下跌,輾轉回落至上周五約3︰7,即約有三隻股份上升便有七隻股份下跌【圖1】,反映大市表現明顯與恒指背馳,頗有大戶托高恒指出貨的味道。
 
 

事實上,恒指於本周一便出現近500點的跌幅,而當日的升跌比例更接近2︰8,創下福島核危機以來的新低*,可見恒指與大市升跌比例出現背馳,或對恒指後市走勢可帶來一定的預示作用。

是否如此?今期研究部搜羅了2000年至今歷次恒指與大市升跌比例出現背馳現象,以及與恒指往後表現的關係。

為顧及部分讀者,我們先補充/解釋如何運算內文股份升跌比例**,以及何為內文所指的,升跌比例與恒指背馳現象。

簡而言之,計算大市升跌比例的方法是,把當日收市後,上升股份數目(U)除以下跌股份數目(D),即U/D,沒有升跌的股份數目不用計算 (全部个股创新高新底比的指标也很有用);例如升跌比例為4(或以4︰1的方式表達),即表示1隻股份下跌便有4隻股份上升。

至於大市升跌比例與恒指背馳方面,嚴格來說,這可以反映兩種情況,即恒指上升,但大市下跌股份的數目較上升的多(下稱「弱勢背馳」);或恒指下跌,但大市上升股份數目多於下跌(下稱「強勢背馳」)***。

兩種背馳特點

根據2000年至今歷次的「弱勢背馳」或「強勢背馳」,我們可發現以下的特性及這對恒指往後走勢的啟示:

一、背馳出現機會較少:根據2000年至今合共2800多個交易中,出現「弱勢背馳」或「強勢背馳」的交易日數,分別只有344日和209日,約佔總交易日數12%和7%。若就恒指的升幅和升跌比例加入過濾準則(filters),出現背馳的日數百分比大部分更少於5%。可見出現這「弱勢背馳」或「強勢背馳」的情況並不十分常見。

二、必須加入過濾準則,篩走部分邊緣「背馳」的日子:從「弱勢背馳」日子中,恒指的當日升幅,以及下跌股份數目多於上升百分比的散布圖(Scatter Plot)可見,有不少「弱勢背馳」的日子是屬於「邊綠」背馳,即恒指只錄得「輕微」升幅,或下跌股份數目只「輕微」高於上升【圖2紅色方格】。故此,在計算出現「弱勢背馳」往後恒指的升跌幅,部分將加入個別過濾準則,篩走部分邊緣「背馳」的「噪音」日子。而過濾準則分別為恒指當日升幅(過濾準則1)及下跌股份多於上升的百分比(過濾準則2)。




三、「弱勢背馳」的日子較「強勢背馳」多:不輪加入過濾準則與否,「弱勢背馳」的日子均會高於「強勢背馳」;例如在沒有加入過濾準則的情況,「弱勢背馳」的日子數目便較「強勢背馳」的多出逾六成(344日及209日)。

箇中原因或不難理解,因為一般情況,大市表現多會與恒指同步。若然出現背馳,往往或反映大戶正托高恒指沽貨(「弱勢背馳」),或出現質低恒指買貨的情況(「強勢背馳」)。而大戶托高恒指沽貨的情況相對較常見,加上沽貨的日子往往也較入貨的長(即沽貨的速度會較慢),這或令「弱勢背馳」出現的日子,明顯較「強勢背馳」多。
 多數密集出現

四、「背馳」的日子多會密集出現,且會在恒指臨近高位出現:儘管「背馳」日子存在單獨出現的情況,但較密集地出現也頗常見,尤其當加入過濾準則後則更為明顯【圖3】。圖3是加入過濾準則後(過濾準則1和2分別為0.5%及50%)出現「弱勢背馳」日子的分布圖。從圖中可見,「弱勢背馳」較多情況密集地出現,而且往往在大市臨將見頂時出現較密集的現象,例如2000年初和2007年下旬,以及2008年。


那麼「弱勢背馳」的出現,對後市走勢有何啟示【表】附表是加入不同篩選過濾準則的「弱勢背馳」在不同交易日數後,恒指累計平均升跌幅度;值得留意的是,若然下跌股份高於上升股份20%和50%(過濾準則2),升跌股份比例將為45︰55 和40︰60。從附表可見,若然大市出現「弱勢背馳」,隨後5日、50日和100日恒指出現下跌的機會頗高【表粉紅色格】。




不過,在隨後的10日、20日和30日的表現則比較參差,而且錄得升幅的情況較多。

那麼經過本周二的15︰85下跌日後,從大市升跌比例變化的角度看,恒指後市將如何?

根據研究部早前對本港股市歷年升跌比例的分析,有以下的發現**:

歷史升跌比例與指數的關係(不論美股或港股),大市短時間內出現多日較大的下跌比例,如1︰9或更大的下跌比例,隨後(不一定是翌日)出現逾5倍或以上的升跌比例(即5︰1或更大比例),這或預示恒指很大機會展開以月計的升浪,因為當股市出現多日較大比例的下跌,顯示市場氣氛十分悲觀,反映投資者持貨水平較低(甚至持有較多淡倉);若然這時升跌比例大幅攀升,往往反映大市見底回升

後市未似見底

然而,近期港股的情況是,儘管本周初恒指出現較大比例的下跌,惟仍未達1︰9的水平,且成交未算活躍,反映未有明顯恐慌性拋售的迹象。而且出現周一相對較大比例的下跌日,至今也未曾出現逾5倍或以上的升跌比例(周二的升跌比例只是略高於5︰5)【圖1】,反映後市不似出現見底回升情況。

換言之,從近日僅出現單一接近1︰9下跌日,且成交未算配合,而且在隨後(至今為止)數個交易日,也未能出現較大的升跌比例,這或顯示目前大市只會出現短暫的反彈或在現水平喘定而已。後市不排除有再下試近期低位的機會。

無論如何,上周四及五大市再現「弱勢背馳」,隨後5日恒指的表現,相信錄得跌幅的機會甚高,這將進一步確認歷史的關係。那麼恒指往後的表現,又是否預示在50和100個交易日後將出現跌幅,值得大家留意。

*詳見2011年5月24日信研Dashboard。

**詳見2011年3月24日「港股調整完未?」

***由於篇幅關係,內文將較集中討論「弱勢背馳」的情況。

分析員:呂梓毅

2011年5月21日星期六

Why America's Anglophiles Are Missing the Point of the Royal Wedding

By Joe Queenan Thursday, Apr. 28, 2011

Anglophilia, like pornography, is one of those things that are hard to describe but you know when you see them. With the marriage of the vague, amorphous Prince William and the seemingly unemployable Kate Middleton, Anglophilia is on full display all over the world, particularly in the U.S. As two diabolically bland human beings plight their troth, or whatever one does with a troth, Anglophiles from Chappaqua, N.Y., to Redondo Beach, Calif., have a thrilling opportunity to drop to their knees, moisten their tongues, pucker up their lips and grovel before the British upper classes.

Anglophilia is an obsession not with the English per se but with that stratum of them best described as positively smashing. It is characterized by a fixation on the royal family, a fascination with vintage porcelain and a tendency to confuse a drawing-room accent with actual intelligence. Anglophiles hope that their sons will grow up to be the type of swell chap who would willingly forsake his kingdom for love — like Edward VIII — and that their daughters will one day achieve the quiet grace and dignity of Emma Thompson. (See the trees of Westminster Abbey.)

Anglophiles get all weak in the knees at the very mention of Beatrix Potter, Peter Pan and Tilda Swinton. At heart, they despise their compatriots, believing Americans are loud, rude and afflicted with poor taste, which makes them vastly inferior to the British, who at their worst are merely cheeky. Americans are indeed loud, rude and afflicted with poor taste, especially in northern New Jersey. But just hang around London's Leicester Square on a Saturday night and watch 20,000 drunks, lechers, sluts and gangsters parade through town, and see whether the English are any better. Cheeky, my ass.

There is nothing wrong with liking the English. I have been married to an Englishwoman for 34 years and find the folks from Blighty, at their best, to be tough, determined, resourceful, wickedly funny and much better cooks than they are given credit for. At their worst, they are vulgar, dim, crass and useless, like Sarah Ferguson. You have only to be in a room or a marriage with an English person to understand how the English conquered the world; nothing deters them, and you cross them at your peril. Hitler found this out the hard way in 1940. (Get to know your Royal Wedding party.)

But I didn't marry my wife because she reminded me of someone named Cordelia in Brideshead Revisited. I married her, I suspect, because she embodied all the virtues that can be found in the English masses but rarely in the British upper classes and almost never among the royals. Moreover, if I had been an Anglophile of the kind who obsesses over regattas and going to Ascot, she would never have married me. Those types of people are not her cup of tea. Her father worked in a ball-bearing factory. Forget about revisiting Brideshead; people like my wife don't get to visit it in the first place.

The most galling thing about Anglophiles, who worship a class of people that many English people hold in contempt, is that they are oblivious to what makes England great. The English have given the U.S. many wonderful things — our legal system, King Lear, Keith Richards, Jane Eyre, Graham Greene, Iris Murdoch, Fawlty Towers, the Protestant Reformation, Twinings' English Breakfast Tea — but these are not the things about England that Anglophiles admire. Anglophilia, a demented form of cultural fetishism, is directed not at the things that make Britain great but at those — bowler hats, Harrods, people with names like Bonham-Carter — that make it twee. (See all of TIME's Royal Wedding coverage.)

The royal wedding caps a year that has so far been a true bonanza for Anglophiles. First came the Academy Award for The King's Speech, a positively ripping film about a first-rate chap with a speech impediment who motivated his dithering compatriots to defeat those deplorable Nazis. Then came the Carrie-like exhumation of Upstairs Downstairs, the fawning, servile series about how difficult it is for posh ninnies in Eton Place to find reliable scullery maids. As usual, the American press rolled over like petrified corgis before this onslaught of elitist twaddle, laying smooth the path for William and Kate to dominate the conversation for the rest of the spring.

My wife had an uncle who was a wing commander in the RAF. He was named after Gordon of Khartoum, who lost his life battling Islamic fundamentalists in the Sudan in 1885. Uncle Gordon, who had helped ease the Nazis off the stage, lost his legs when he was in his 70s. He never complained that life had treated him unfairly; he had the very stiffest of upper lips. Hoping that some of this will rub off on our son, we named him Gordon, after the kind of Englishman that made England great. You won't see many of them at the royal wedding.
Queenan writes the Moving Targets column for the weekend Wall Street Journal

原文链接 : http://www.time.com/time/world/article/0,8599,2067959,00.html

IMF=I Must Fxxk




信报财经新闻  2011-05-21 By 曾志豪

权力是最好的春药,而且都是「过期作废」。人民群众给你源源不绝的力量,粉丝疯狂的尖叫就如女人的叫床声一般销魂。

政客每次选举落力拉票讲尽好说话,就正如一个男人在夜店把妹时的甜言蜜语,政客希望上台,男人希望上床。

一个男人向你献殷勤,他不是示爱,他想做爱。上了台也就和上了床一样,选举承诺政纲大计,都和那支事后烟一样,虚无飘渺,消失空气中。

政治人物最爱的就是特权,一般人有的权力无甚稀罕,但只有我能行使的特权,才令人兴奋。男人为什么要车震,便是要与众不同,人无我有,这才感到刺激。

国际货币基金总裁卡恩一生就在金权尖峰打滚,他就是喜爱特权,和特别的做爱。他大可合法买春,但嫖妓只能显示他的财富,不能展现他的特权。

所以卡恩搭上了法国女记者,以独家新闻来换取对方的肉体。这就是特权,别人的故事你无兴趣,只有我卡恩,才能等价交换!

有性暴力专家说,卡恩的律师会提出辩解,指这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不可能企图性侵「卑
微」的酒店服务员,即使他真的想做爱。


这个律师太不了解男人。男人的脑袋只是装饰,那话儿才是指挥棒;你看看阿诺舒华辛力加,身边有一个高贵的甘乃迪后人金发妻子不要,却和家中姿色平庸的女佣鬼混还要「打真军」。床上赤裸,无人计较身份,只会计较身材。

卡恩本要竞选法国总统,但被国人唾弃。实在小题大做,看看意大利贝鲁斯科尼,似嫖客多于政客。国际货币基金的英文是IMFIMF=I Must Fxxk! 难怪难怪。

逢周四至六刊出

曾志豪 



信報財經新聞  2011-06-4/5 P15 聲明:
  編輯先生:信報於521日刊出 ­­­­「豪鬼夜行」專欄文章­,其聳人聽聞的標題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500名員工構成了極大的冒犯。
  基金組織的工作環境並非專欄標題所述,而是如我們的操守顧問早前表示,基金組織員工都盡最大努力和奉行最高尚的道德操守。

2011年5月17日星期二

ISO 9001的东坡肉—三十五分钟简易速成法

信报财经新闻 By 刘晋 2011-05-09
 早几天,读到唯灵叔叔谈及红烧肉,立即技痒,致电华记猪场老板陈武池张罗靓猪肉。名厨安东尼.波登曾说「大部分人睇咸片感到亢奋,我看见猪肉就亢奋!」静静告诉你,我也有同样的癖好:看见一头猪,立即想起红烧肉、各式蒸排骨、猪红、猪扒、猪脚冻、火腿、烧乳猪……数之不尽的美食。

除了回教世界外,猪是最受人欢迎的肉类,世上每个吃猪的民族总有一两个猪的经典食制:意大利和西班牙的火腿、德国咸猪手、法国的猪肉酱(rillette)、美国南部的烤猪排、越南扎肉、菲律宾烤猪,以及日本的吉列猪扒等等。

腌制保存更美味

猪之所以获得世人垂涎,其一原因是猪为杂食动物,可说是生物界中的焚化炉,而且「效率」奇高:猪能把饲料中的35%转化为肉,相对羊和牛只有13%和6.5%的长肉率,加上猪不用放牧,适合人较稠密的温带地区饲养。

古时人们没有冷藏工具,故此衍生各种腌制浸渍的储存方法,中国古代的醢,就是把肉剁成酱,加入动物的血,发酵并长期保存。有趣的是纵使身处地球不同角落,但同是务农为生的民族竟然有相近的习惯:西班牙农家在每年11 月11 日圣马丁节当天,全家动员一起杀猪,而四川农家在每年冬至当天劏猪宰羊。不论东西方,人们都习惯在冬季来临前把猪和其他禽畜杀了,腌制成香肠、火腿、肉乾或腊肉。其中一个原因是冬天大雪覆盖,缺乏饲料,而且牲口亦未必能在缺乏保暖设施的环境中存活。另一原因就是冬季很适合吃腌制的肉类,大块的肉以香料和盐腌制风干或烟熏,剩下的碎肉则灌到肠子里,加入辣椒和其他香料作调味和防腐之用,故西班牙的腊肠和四川的腊肠竟有异曲同功之妙!

优质猪肉靓在配种

近来,内地的危险食品发展「日日新鲜」,地底油、瘦肉精、一滴香等「创意发明」,叫大众提心吊胆。其实,饲育猪只时使用瘦肉精,是令猪只多长肉少长脂的捷径,但残留在猪体内的药物会对食用者造成不良影响。要以天然方法生产多肉少肥的猪肉并非不可能,其中一个途径就是在猪种下功夫。数年前我在英国St John 吃过一片以中约克种(Middle Yorkshire)的烧猪后,才发现外国人对食用猪种的讲究并不下于牛肉。约克、伊比利寇(Iberico) 和杜洛克(Duroc)都是猪中名牌。其后,笔者发现香港华记农场也饲养了不同的猪种,特意探访该农场并认识了农场主人陈武池。

陈武池原是生物科技专家,本来十几年前以「玩玩吓」心态养猪,结果华记发展至今已经成一个本地品牌,农场育有过千头猪, 并取得ISO9001 认证,以科学化模式繁殖、饲养和管理猪只,是亚洲少数拥有该认证的农场。

世界上食用纯种猪都有不同的特点:白毛猪如约克种一般比较温纯,且繁殖力高,肉质较稔,纤维较幼细。有色猪如杜洛克种肉质结实,但繁殖力效差。黑毛猪如伊比利寇种肉味浓郁,肥瘦适中带脂香,但性情较暴躁,不利饲育。现时市面上的猪只主要采用兰瑞斯(Landrace)、大约克(Large Yorkshire)和杜洛克三类品种混合,简称S1,又称为「三元猪」,这品种性格温纯,容易饲育,繁殖力和发育速度都理想。

陈武池表示,要培养出适合中国人市场的猪种并不容易,往往要利用多头不同品种的母猪和公猪,经过两三代培殖才能达至理想效果。根据他的经验,外国人爱吃肉,多以烧烤或烤焗等方法炮制猪肉,故外国猪较多肉,而且骨幼。但中国人爱用猪骨煲汤,猪骨够粗够厚才理想。此外,西方人爱取腿肉做火腿,嫌肩胛肉(即梅头)较肥,故外国猪种腿粗而肩膊瘦,不适合本地市场。陈武池尝试针对中国人饮食习惯,培育出肉味适中,而粗骨的白毛猪(师奶嫌肉味浓会有膻味)和肉味较浓、肉质结实的红毛猪供消费者选择。

速成东坡肉

唯灵叔叔文章内记述的红烧肉七字诀:一市斤五花肉,或腩排;二汤匙甜醋;三汤匙绍酒;四汤匙砂糖;五汤匙酱油(生抽、老抽各半);六汤匙水,文火炆七个字(即三十五分钟)。

笔者愚见认为,文火炆三十五分钟可能未够火候,改为用高速煲(或压力煲)煮七个字更为可取。笔者早阵子研究了用某日本牌子电子高速煲做东坡肉的方法,在此和各位分享:
1. 先把一大块约两斤五花腩烚二十五分钟,再放在冷水中冷却,切成十二件小方块并修整好。
2. 在高速煲内放葱四棵和姜四片,并同时放入猪肉。
3. 放入一百毫升日本酱油、三百毫升绍酒、一百克冰糖、七十克片糖和五十毫升水。
4. 关好煲盖,调校低压煮四十分钟即可上碟。(该品牌高速煲可调压,如用其他高速煲则可以不理)
5. 如想有更佳效果,煮好后可取一杯煮肉的汁放在小锅中,隔去油,灒点绍酒,以大火煮至汁水浓稠再将之淋在肉上。

刘晋:弃园林设计专业,蒲街巿寻香鲜味,出入庖厨,创新煮意。

从香港利差预测内地股市走势

从香港利差预测内地股市走势

纵观内地不同的资金流动性数据,投资界可能没有想过,其实香港利差是透视内地资本流动性的最佳领先指标。换句话说,香港利差也是预测内地股市表现趋势的指标。

目前,资金流动性持续影响内地股市表现,但是最大问题是涉及内地流动性的数据的滞后性,资料公布至少要滞后1 个月,届时无论数据多准确,我们也只能做事后孔明。

笔者希望透过本文分析,如何透过不同的数据,预测内地股市的走势。

际资本流动对内地影响

2010 年4 月中旬在欧洲债务危机的冲击下,内地国际资本流入的规模从前4个月的月均2500 亿元人民币,下降到2010 年5 月和6 月的月均1200 亿元人民币,大幅减少50%。同期,A 股市场出现明显调整。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2010 年10月美联储宣布实行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2),该月国际资本流入规模超过5000 亿元人民币,较正常月份扩大一倍。在资金和乐观情绪的推动下,A 股市场9 月下旬至11 月上旬的累计最大升幅超过20%。

唯一的例外是出现在2011 年1月和2 月,不过,我们认为就是这一例外,揭露了国际资本流动影响内地股票市场的逻辑链。

我们认为,国际资本流入之所以同时对内地股票和债券市场产生显着影响,其关键环节就是资本流动的变化,会明显改变内地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状况和短期利率水准 (注:看来关注SHIBOR的走势还是有一定价值的),这一点在信贷规模控制的情况下,表现更为突显。

若我们将银行间资金视为「资金水池」,两个最重要的「入水龙头」分别是新增信贷和外汇占款。以2010 年为例, 大水龙头信贷投放7.95 万亿元人民币(下同),考虑信托贷款和票据融资,共近10 万亿,小水龙头外汇占款新增近3 万亿。
「排水龙头」——以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为主的数量型货币政策
我们可以观察到,2010 年12 月尾到2011 年1 月,虽然信贷增速不慢,国际资本流入规模较高,但一方面由于中国人民银行抛出差别准备金作为利器,对付信贷上升,另一方面通过12 月和1 月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锁住了7000 亿存款,成功控制了流动性,使得短期利率高企,压低了股票和债券市场。

一个新同步指标─银行代客结售汇统计数据银行代客结售汇数据是监测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指标。目前市场上观察国际资金流动的主要指标包括外汇储备和外汇占款。我们认为,国家外汇管理局从2010 年1月开始公布的银行代客结售汇数据,在衡量国际资本流动方面较以上两个指标更有参考性。

在衡量国际资本流动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外汇储备资料是存量,因内地的外汇储备以美元记值,规模已超过3 万亿美元,且其中非美元外汇储备占比已超过35%,所以非美元外汇储备特别是欧罗储备的汇率波动可能对该月外汇储备余额将产生较大干扰。
擧个例子,受欧洲债务危机中欧罗汇率贬值影响,2010 年上半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外汇储备余额24542亿美元,较上年末的23991 亿美元仅增加551 亿美元。
而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统计,2010 年上半年内地外汇储备的交易额(剔除汇率波动)1780 亿美元,这明显高于储备余额变动额。而同期的银行代客结售汇顺差为1592 亿美元,与国际收支平衡表统计的国际资本流入规模更为接近。
但银行代客结售汇数据较之外汇占款有两个优点:第一,在历史上,外汇占款可能受异常值的干扰,如2007 年12 月。第二,比较银行代客结售汇资料和同期的银行代客收付汇资料,可以更好的观察经济主体持有外汇的意愿。

内地资本流动的领先指标─香港利差关注流动性对内地股票市场影响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流动性资料的滞后性,资料公布至少要滞后1个月,届时市场的波动已经明显体现甚至转向。其实,我们认为,可以透过观察香港的利差、港元汇率波动和即期与远期NDF汇率差,来估算流入内地的国际资本状况。

摘自:信报财经新闻 By 温天纳 2011-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