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游与艺”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游与艺”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11年7月23日星期六

生子当如莫里斯

罗伯特·H·莫里斯(1932-2011)前美国国家安全局计算机安全中心首席科学家

花落去

“罗伯特·T·莫里斯是最早预见到网络安全问题将带来大麻烦的计算机先驱之一。他也承认,当一台计算机连入网络后,它的力量将以乘数级倍增——因此,不可能简单地把它从网络中隔离出来以追求安全。我们都欠莫里斯的。由于他的工作,我们的网络才更好、更安全。”

Robert Morris helped develop the Unix operating system.  Paul O. Boisvert for The New York Times
罗伯特·H·莫里斯的黑客梦大概在进入安全局后戛然而止。

在一个BBS上,经典黑客小说《杜鹃蛋》的作者克里夫·斯托尔贴出了上述文字,以表达对刚刚去世的罗伯特·莫里斯的追思。

三分钟后,他又急急忙忙追加了一句:“哎呀,弄错了!罗伯特·T·莫里斯应为罗伯特·H·莫里斯……”

罗伯特·H·莫里斯是罗伯特·泰潘(T)·莫里斯的父亲,2011年6月26日,他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辞世,享年78岁。斯托尔为了自己的小说,曾于1987年到老莫里斯任职的美国国家安全局(NSA),与他探讨密码学和计算机安全。老莫里斯建议他将对黑客的观察写成论文,斯托尔照办,并发表于计算机界的“核心期刊”《ACM通讯》上。尽管有过这样一段亦师亦友的经历,斯托尔仍然未能免俗,像普通大众一样,一时弄混了莫里斯父子。

媒体在报道老莫里斯去世的消息时,亦大多将小莫里斯的事迹重加渲染。后者于1988年冬天释放出了世界上第一个互联网蠕虫程序,导致6000个系统瘫痪,带来的损失因统计方法不同,在200万到6000万美元之间。他本人因此被判刑社区服务400小时、缓刑三年并罚款1万美元。自那以后,在任何标准的黑客评比中,小莫里斯都凭着这个小小的蠕虫程序稳居前十。他当时身在康奈尔上学,却跑到麻省理工去释放蠕虫程序以掩盖行迹,在今天更成为攻击型黑客的常规战术。

小莫里斯的举动给父亲带来了双重打击。在通过同学匿名释放出解决蠕虫问题的办法后,小莫里斯逃到了马里兰州父母身边,闭门不出,由父亲为他延请律师应对。这一过程与他后来被轻判的事实结合在一起,人们对身为国家安全局首席科学家的老莫里斯提出以权谋私的指责:“要不是他老爹,这小子可能一辈子就只能送麦当劳了。”

对老莫里斯的另外一重打击,落在他的信誉和判断力上。1983年,老莫里斯就计算机病毒问题在众议院表示,黑客犯罪的主体不会是青少年群体。“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培养的这一代孩子,能够在技术上战胜美国军方与最大的公司中的安全专家。这种观点纯属无稽之谈。”但五年之后,亲生儿子就证明了老爸的无稽。此时老莫里斯已就任国家安全局首席科学家两年,工作重点之一就是防止网络入侵。

这起计算机界的父子PK最后没有发展为俄狄浦斯式的悲剧,深层次的原因可能还在老莫里斯一方。在他去世后,一位当年贝尔实验室的同事回忆起了一件往事。

1980年,这位同事与老莫里斯在贝尔实验室接了一个海军合同,研究声纳解码方面的问题。项目当然是绝密的,但某个周六的早上,同事发现系统登录文件在夜间发生了改变——这意味着系统被人入侵了。后来的搜查显示,老莫里斯的目录下存在一些可疑的加密文件,同事求助于与莫里斯水准相当的专家,经过数小时的解密,发现果然是登陆文件。贝尔实验室悄悄压下了这件事,海军固然不知道,很多管理者也无意处罚老莫里斯。谁也不知道他要拿这份文件做什么。那年他已经48岁了,比小莫里斯释放蠕虫时的年纪足足大了25岁。

因此,多年后这位同事听说了小莫里斯的壮举之后一点也不感到惊奇。“有其父必有其子。”他总结道,“但我认为他们只是为了好玩,为了证明自己的聪明才智。”

出生于1932年的老莫里斯,本已证明了这一点,但他可能觉得下述经历还不够酷:在哈佛大学获得数学学士和应用数学硕士学位,进入顶尖的科研机构贝尔实验室,参与Unix操作系统的发明过程。直到今天,他所负责的用户身份验证部分仍然保留在各个版本的Unix系统中,及其衍生的iPhone iOS系统、苹果OS X系统和谷歌安卓系统里。

Unix系统是整个互联网的核心,与它同生的C语言则成为最主要的编程语言。曾经参与过该项目的几位主要工程师,要么写书授课,要么仍然奋战在谷歌等最潮流的公司第一线。但莫里斯于1986年无声无息地消失。稍早时候,他的一篇论文引起了国家安全局的注意,因为文中指出了Unix系统的一个普遍缺陷,这可能对使用该系统的政府部门和军方造成潜在威胁。在请求他不要发表该论文后不久,安全局釜底抽薪,直接将他挖到局里就任首席科学家,由最大的安全威胁变为安全卫士头子。

老莫里斯的黑客梦,大概在那时戛然而止。他在安全局勤勤恳恳地构建网络安全体系,撰写各种安全标准,再也不能自由地探索网络漏洞,并在夜深人静时用程序代码潜行于漏洞之间。他只能把自己为之狂热的黑客小说《电波骑士》推荐给儿子,在这本小说中,极权通过无所不在的计算机网络操纵一切,一位黑客则编写了“绦虫”程序,成群结队地出没于网络。政府为了杀死“绦虫”,不得不关闭网络,但它的权力亦被颠覆。

小莫里斯也极爱这部小说,虽然没有任何公开证据表明,他弄瘫整个互联网的灵感来自于这本书。但是,当C语言和Unix的发明者、老莫里斯的老同事肯·汤普森在小莫里斯受审法庭外表示“释放蠕虫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行为”时,老莫里斯悄悄走到他身旁,微笑着插话:“难道你没有干过这种事吗,肯?”

作者为IT媒体人
财新《新世纪》 2011年第27期 :http://magazine.caing.com/2011-07-08/100277382.html
http://www.nytimes.com/2011/06/30/technology/30morris.html

2011年6月11日星期六

教育子女的经验分享

2011-06-04/5   信报财经新闻

教育本身不是一门绝对科学,不同于物理和数学,它是一项人类工程。

主角是一个又一个未成长的小朋友,虽然他们的具体结构都大致相同,不过因为有思考的存在,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个体,有他们各自的国度。

因为社会急剧发展和人口数量增加,每一个国家都希望有效地运用有限的资源培训下一代,尽快投入经济生产。政府的教育方针正正是服务社会的经济发展,在此大前提下,公共教育系统需要大规模大批量制成一代又一代的毕业生供应市场。

明乎此,我们可以知道公共教育的局限性,了解它不足的地方,针对这情况,作为父母的我们,定当需要担负积极的角色,不能将所有教育责任全推给学校。在以往一贯的社会讨论中,大部分人只将教育成败系于学校和老师方面,他们大都忽略了家庭和父母的角色和责任。

父母身教胜一切

但父母并不是受过训练的教育工作者,他们又如何担当教育子女的工作。要继续讨论下去,我们首先要确定教育的内涵,或何谓之教育。传递知识和教授技能,当然是教育之最大任务,在这里不再详谈。教育的再深层关于思想和思考的发展,就关系到儿童的周遭环境任何一环。父母是儿童的最亲近成年人,他们的行为直接连系住儿童心智成长历程中。

父母虽不是教育工作者,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最有条件教导儿童如何生活,如何处理日常事务,如何判断事物的价值观,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面对这个急速转变的社会。简单来说,父母的日常行为,就是孩子学习的榜样。

生活教育是孩子心智最重要的一环,比起技能和知识的学习,更能影响孩子成长以后的生活模式。不过,大部分年轻家长都不了解生活教育的重要性,只将全副精神和大部分资源,放在培训儿童技巧和知识能力。结果是我们的年青人,虽具有高等学历,但缺乏生活方面最基本的判断能力。

如何教导孩子怎样处理生活,最基本的态度就是「信任」他们和培训他们拥有「责任」感,只有孩子能得到信任和有机会尽责任,他们才可以学习如何判断,识得怎样去取舍生活中的一切事务。给予孩子思想自由,可以令他们以多角度看周边事情,从而进行反覆思考,跟着可以建立一套完整的人生或生活价值观。

建立行为纪律模式

「信任」、「责任」和「思想自由」是生活教育的最基本手段,在实行这套方式之前,父母亦要同时建立相关的「行为纪律」模式,成立一个雏型的社会秩序,方便管理孩子的生活。我们要接受一个事实,人本性是倾向逸乐,喜欢不劳而获,这和学习的模式有相互的矛盾。没有行为纪律和家庭权威或秩序,孩子不能学习何谓责任,没有最基本的责任感,他们没有能力学习如何处理事务;如是此,孩子成长之后的生活会有很大问题。

反观现时社会的年青人,有很多都缺乏家庭教育或简称「家教」,虽然他们大多都拥有高等学历,但不能处理生活上的问题。正正是他们的父母忘记了「信任」和「责任」,只「放任」子女的行为,没有为他们建立行为纪律。

另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在多方面管束孩子的思想,硬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思考方式紧紧地套在孩子脑中,令他们的下一代失去思想自由和价值判断的机会。

执笔至此,我非常庆幸自己和妻子能将「信任」、「责任」和「思想自由」给予我们的女儿,又因为妻子能严格执行生活纪律,两个女儿都知道如何学习管理自己,令他们有更多机会认识这个世界。

赖亮智
注:笔者大女儿在法国读大学、小女儿在印度读大学预科。

2011年5月17日星期二

ISO 9001的东坡肉—三十五分钟简易速成法

信报财经新闻 By 刘晋 2011-05-09
 早几天,读到唯灵叔叔谈及红烧肉,立即技痒,致电华记猪场老板陈武池张罗靓猪肉。名厨安东尼.波登曾说「大部分人睇咸片感到亢奋,我看见猪肉就亢奋!」静静告诉你,我也有同样的癖好:看见一头猪,立即想起红烧肉、各式蒸排骨、猪红、猪扒、猪脚冻、火腿、烧乳猪……数之不尽的美食。

除了回教世界外,猪是最受人欢迎的肉类,世上每个吃猪的民族总有一两个猪的经典食制:意大利和西班牙的火腿、德国咸猪手、法国的猪肉酱(rillette)、美国南部的烤猪排、越南扎肉、菲律宾烤猪,以及日本的吉列猪扒等等。

腌制保存更美味

猪之所以获得世人垂涎,其一原因是猪为杂食动物,可说是生物界中的焚化炉,而且「效率」奇高:猪能把饲料中的35%转化为肉,相对羊和牛只有13%和6.5%的长肉率,加上猪不用放牧,适合人较稠密的温带地区饲养。

古时人们没有冷藏工具,故此衍生各种腌制浸渍的储存方法,中国古代的醢,就是把肉剁成酱,加入动物的血,发酵并长期保存。有趣的是纵使身处地球不同角落,但同是务农为生的民族竟然有相近的习惯:西班牙农家在每年11 月11 日圣马丁节当天,全家动员一起杀猪,而四川农家在每年冬至当天劏猪宰羊。不论东西方,人们都习惯在冬季来临前把猪和其他禽畜杀了,腌制成香肠、火腿、肉乾或腊肉。其中一个原因是冬天大雪覆盖,缺乏饲料,而且牲口亦未必能在缺乏保暖设施的环境中存活。另一原因就是冬季很适合吃腌制的肉类,大块的肉以香料和盐腌制风干或烟熏,剩下的碎肉则灌到肠子里,加入辣椒和其他香料作调味和防腐之用,故西班牙的腊肠和四川的腊肠竟有异曲同功之妙!

优质猪肉靓在配种

近来,内地的危险食品发展「日日新鲜」,地底油、瘦肉精、一滴香等「创意发明」,叫大众提心吊胆。其实,饲育猪只时使用瘦肉精,是令猪只多长肉少长脂的捷径,但残留在猪体内的药物会对食用者造成不良影响。要以天然方法生产多肉少肥的猪肉并非不可能,其中一个途径就是在猪种下功夫。数年前我在英国St John 吃过一片以中约克种(Middle Yorkshire)的烧猪后,才发现外国人对食用猪种的讲究并不下于牛肉。约克、伊比利寇(Iberico) 和杜洛克(Duroc)都是猪中名牌。其后,笔者发现香港华记农场也饲养了不同的猪种,特意探访该农场并认识了农场主人陈武池。

陈武池原是生物科技专家,本来十几年前以「玩玩吓」心态养猪,结果华记发展至今已经成一个本地品牌,农场育有过千头猪, 并取得ISO9001 认证,以科学化模式繁殖、饲养和管理猪只,是亚洲少数拥有该认证的农场。

世界上食用纯种猪都有不同的特点:白毛猪如约克种一般比较温纯,且繁殖力高,肉质较稔,纤维较幼细。有色猪如杜洛克种肉质结实,但繁殖力效差。黑毛猪如伊比利寇种肉味浓郁,肥瘦适中带脂香,但性情较暴躁,不利饲育。现时市面上的猪只主要采用兰瑞斯(Landrace)、大约克(Large Yorkshire)和杜洛克三类品种混合,简称S1,又称为「三元猪」,这品种性格温纯,容易饲育,繁殖力和发育速度都理想。

陈武池表示,要培养出适合中国人市场的猪种并不容易,往往要利用多头不同品种的母猪和公猪,经过两三代培殖才能达至理想效果。根据他的经验,外国人爱吃肉,多以烧烤或烤焗等方法炮制猪肉,故外国猪较多肉,而且骨幼。但中国人爱用猪骨煲汤,猪骨够粗够厚才理想。此外,西方人爱取腿肉做火腿,嫌肩胛肉(即梅头)较肥,故外国猪种腿粗而肩膊瘦,不适合本地市场。陈武池尝试针对中国人饮食习惯,培育出肉味适中,而粗骨的白毛猪(师奶嫌肉味浓会有膻味)和肉味较浓、肉质结实的红毛猪供消费者选择。

速成东坡肉

唯灵叔叔文章内记述的红烧肉七字诀:一市斤五花肉,或腩排;二汤匙甜醋;三汤匙绍酒;四汤匙砂糖;五汤匙酱油(生抽、老抽各半);六汤匙水,文火炆七个字(即三十五分钟)。

笔者愚见认为,文火炆三十五分钟可能未够火候,改为用高速煲(或压力煲)煮七个字更为可取。笔者早阵子研究了用某日本牌子电子高速煲做东坡肉的方法,在此和各位分享:
1. 先把一大块约两斤五花腩烚二十五分钟,再放在冷水中冷却,切成十二件小方块并修整好。
2. 在高速煲内放葱四棵和姜四片,并同时放入猪肉。
3. 放入一百毫升日本酱油、三百毫升绍酒、一百克冰糖、七十克片糖和五十毫升水。
4. 关好煲盖,调校低压煮四十分钟即可上碟。(该品牌高速煲可调压,如用其他高速煲则可以不理)
5. 如想有更佳效果,煮好后可取一杯煮肉的汁放在小锅中,隔去油,灒点绍酒,以大火煮至汁水浓稠再将之淋在肉上。

刘晋:弃园林设计专业,蒲街巿寻香鲜味,出入庖厨,创新煮意。

2011年4月18日星期一

冰箱的秘密

掌握四招 变身烹调达人
信报财经新闻    By 陈晓蕾  2011-04-18,2011-04-11
欲罢不能,一定要写多一期冰箱:一个人住,每次食物都买一些,放进冷冻柜,回家就可以轻松做菜,而且大大减少食物浪费。

第一招:化冷冻为利剑

很多人讨厌解冻后的食物水汪汪,其实,懂得利用就是宝。煮豆浆其中一个秘诀,就是把泡透了水的黄豆放在冰格,因为冷缩热胀,冰过的黄豆味道会更易发散出来,煮出来的豆浆更香浓,煮饭时放一些,营养也很好。

煮番茄酱,也可以把番茄洗乾净后原粒冰起来,要用时,一整粒冰球放进热水里,不费吹灰之力便可把番茄皮剥走,半解冻后拿来煮酱汁,事半功倍。

为什么日本食店的萝卜泥不会很辣?方法之一是把生萝卜冰起来,去掉本身的辛辣

第二招:手到拿来

一个人煮食,最烦便是要葱没葱,老姜乾枯如木乃伊,蒜头却长出芽来。幸运地可以去街市买菜,又幸运地获赠一根葱,一定要好好珍惜,别让青葱在保鲜格变黄。只要把葱连随砌成葱花,放在冰冻格就可以随时再拿出来用。生姜顺手刨蓉,把姜蓉轻轻堆放在胶袋底,挤成窄窄一条,用时折断便是。蒜头除了像上期教的放入醋中,还可以去掉蒜衣结冻,轻轻松松又可磨成蒜蓉。红萝卜切片,放在冰冻柜急冻,随时为餸菜添颜色。

不知情的,还以为你经常煮食。

第三招:化整为零

一顿饭,怎可能吃得下一颗南瓜?下一顿什么时候再在家吃,也说不准啊。那就乾脆把南瓜全部切片,收起放冰冻柜,要吃多少,才拿多少。同样很大一球的椰菜花、一包几棵的西兰花、一堆地卖的四季豆,就要先汆烫,才急冻。好处是煮的时候,很快便熟。
一梳香蕉总有几根吃不完,买回来时便放进冷冻柜吧,随时拿出来扮雪糕洒朱古力酱,还可以放乳酪做印度Lassi,都几开心。

第四招:终有出头天

一人份量最难计算,一不小心便煮多了,无谓勉强自己吃光,好好放进冷冻柜,转头又是一条好汉。别小看那一团白饭,红豆汤有这啖米水便赢了。面包结冻,可以轻轻洒水再焗热;意粉煮多了,放点橄榄油再冷冻,吃时只需汆烫一下。半夜工作饿慌了,这几口热食简直救命。

记得冷冻不过是延长保鲜期,终有一天会变坏,避免制造厨余的对策是每星期选一日,例如逢周一,是「现成材料日」,只准吃冰箱有的;周末玩完,周一静静在家有什么吃什么。
蓝色周一已经要上班好可怜?那就改周四吧,趁着周未大吃大喝前,清清肠胃。

。。。

冰起榴梿四季可用

最叫我流口水的,是那道「榴梿斑戟」。
Stella 妈会趁夏天「金枕头」当造,好吃又便宜的时候买多几个,吃不完的通通冰起来,不论四季,都可以炮制这道甜品。榴梿放在冷冻格,不但不结冰,质地还会变得软滑如「雪花冰」,用调匙轻轻把果核挖走,就成了榴梿蓉。
面粉加蛋,掺点水,快快拌匀,再用隔油勺细细地把粉浆筛一次。易洁平底锅放点油,倒了薄薄一层粉浆,煎成饼皮。榴梿蓉铺在饼皮下方,轻轻卷起,再用锅铲一压,榴梿蓉便充满整件斑戟!
上桌时,再浇上炼奶。这可是Stella 妈的心思:「粉浆不放牛奶,改用冰箱里常备的炼奶;用了炼奶,粉浆不必放糖,也就不用等糖溶化;而且炼奶还可以画图案,上枱就更好看了。」

陈晓蕾:资深记者,相信「垃圾」都是放错位置的资源。

2011年3月2日星期三

遊走放文明之間 三十一:阿拉伯半島的興衰循環

By 张信刚  2010-10-22 信报财经新闻

1963年,我到美國看的第一部戲是《沙漠梟雄》(Laurence of Arabia;台灣譯《阿拉伯的勞倫斯》),印象十分深刻,但那時我對故事的背景卻不甚了了;後來才知道勞倫斯(T.E.Laurence)是阿拉伯專家、高級間諜和著名作家。據他自述,一次世界大戰時,任職英軍中校情報官,為總司令出謀獻策,又勸服阿拉伯各部落團結起來,共同對抗奧斯曼土耳其人,以爭取民族獨立;可是英、法於1916年私自瓜分奧斯曼帝國的領土,阿拉伯人在戰後也沒有得到獨立,而是受到新殖民者的控制。

地理位置 孕育宗教

阿拉伯作家蘇萊曼.穆薩(Suleiman Mousa)指勞倫斯寫的書誇大其詞,實際上幾個最具戰略價值的城市都是阿拉伯人憑自己力量拿下來的。無論誰是誰非,勞倫斯在阿拉伯漫長的歷史洪流中,只是一個耀眼的浪花。

阿拉伯半島位於亞、非、歐三大洲之間的中央地帶,東部面對波斯灣和阿曼灣,南臨阿拉伯海和亞丁灣,西部濱臨紅海,北面則以約旦之南的阿喀巴灣(Gul fof Aqaba)為界;其地域遼闊,面積等於三分一個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半島。

阿拉伯半島是一個主要由沙漠構成的高地,整體上自西南部的也門向東北的波斯灣傾斜,半島北部主要是沙漠,西部的希賈茲(AlHejaz;或譯漢志)地區和也門是重要商道,有若干綠洲城市點綴其間,伊斯蘭教最重要的聖地麥加和麥迪那就在這條商道上。半島的內陸除少數綠洲外,幾乎盡是沙漠與山嶺,中部有一片南北向的高原叫納季德(Najd;意為高地,又譯內志),沙地阿拉伯的首都利雅德(Riyadh)就在這一地區。猶太教和基督教的基本要素,就是從阿拉伯半島的地理環境中形成的。

這種地理環境,使得阿拉伯半島是世界上僅有從許多世紀以來保持不變的地區;居民分成定居的人口和逐水草而居的貝杜因(Bedouin),兩者的種族與語言則相同。

阿拉伯半島是閃族(Semites)的搖籃。很早以前,一部分閃族從這裏遷移到肥沃的新月地區(Fertile Crescent),先後成為歷史上的巴比倫人、亞述人、腓尼基人和希伯來人。閃族人雖然曾經大量外移,卻沒有證據顯示曾有任何外來人口侵入這半島的內陸 而改變了當地居民的特徵。

閃族強大 建立帝國

中世紀時,一個具有鮮明閃族特色的阿拉伯民族因為伊斯蘭教的出現而邁出阿拉伯半島,在一百年裏建立起一個自大西洋的東岸起、至中國唐朝的邊境止的龐大帝國。在這個空前迅速的擴張時期裏,他們在宗教、語言及血統上同化了各地許多不同的民族。

阿拉伯人所建立的,不只是一個大帝國,而且是一種文明。他們繼承了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和尼羅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又吸收了希臘——羅馬文明的主要特 徵。在阿拉伯——伊斯蘭文明的形成過程中,波斯文明與它相互融合;印度文明也有貢獻。說阿拉伯語的各族人民把阿拉伯——伊斯蘭文明傳到中世紀的歐洲,喚醒了西方世界,促使歐洲走上近代文藝復興的道路。

今天,全世界幾乎四分之一的人口是穆斯林。說阿拉伯語的民族雖然早已不佔多數,由於誦讀《古蘭經》必須用阿拉伯文,伊斯蘭教的聖地又在阿拉伯半島,所以阿拉伯人在伊斯蘭世界裏仍然享有獨特而重要的地位。

西元1258年蒙古軍攻入巴格達,處死伊斯蘭教的宗教和政治領袖哈里發,從而使伊斯蘭世界正式進入了多個政權並立、互不從屬的局面。

統治埃及的是由奴隸兵(主要來自高加索地區和東歐,也有東方的突厥語民族)組成的馬木留克王朝(Mamluk;意為「被擁有者」)。馬木留克王朝的首領蘇丹不是世襲,而是由奴隸兵的上層互選。他們在1260年擊退入侵的蒙古軍之後,成為耶路撒冷、巴勒斯坦、敍利亞及阿拉伯半島上的希賈茲地區的統治者,並且在 開羅推選哈里發,展示其合法性地位。奧斯曼人於1517年攻佔埃及,消滅了馬木留克政權,把她在阿拉伯半島的領土據為己有,並開始由奧斯曼蘇丹在伊斯坦布爾自任哈里發。一次大戰後,奧斯曼帝國解體;1924年哈里發制度正式廢除。

在後哈里發時代,沙地阿拉伯管理麥加與麥地那,以伊斯蘭教的正統自居。無論從地理位置、宗教力量,還是石油財富上看,沙地阿拉伯的確是中東、甚至是全世界舉足輕重的國家之一。

兩派結盟 各取所需

沙地建國的歷史是一個非常曲折的過程。話說自十六世紀奧斯曼人統治阿拉伯半島、入主伊斯蘭聖地之後,蘇非神秘主義開始在那兒盛行;由於奧斯曼人的寬容甚至是鼓勵,蘇非思想在伊斯蘭世界佔據顯要地位長達數百年。

十八世紀上半葉,一個出生於納季德地區的宗教世家、受過蘇非主義教育的學者伊本.阿布杜.瓦哈布(Ibn Abdul Wahhab, 1703-1792)決心與蘇非主義決裂,立志宗教改革,排除異端,淨化信仰。他得到納季德地區的一個貝杜因部落的酋長伊本.沙特(Ibn Saude)的支持,而伊本.沙特有改變現狀、統一半島的政治抱負;兩人遂互娶對方女兒為妻,通過這種聯姻建立特殊的結盟。

瓦哈布在伊本. 沙特的支持下講學、宣教,利用武裝力量傳播新教義;而伊本.沙特則建立起以瓦哈比教義(Wahhabism)為基礎的神權政體。後來,伊本.沙特的兒子繼承了他的位置,將勢力擴張到半島的西部和東北部;瓦哈布的兒子則取得了沙特王朝宗教大法官「穆夫提」(Mufti)這個重要職位的世襲權。

十八至十九世紀,由突厥語民族統治的奧斯曼帝國、波斯薩法維帝國和印度莫臥兒帝國在伊斯蘭世界裏三足鼎立;歐洲人在伊斯蘭世界的影響也日益強化,這使得伊斯蘭的發源地阿拉伯半島的形勢複雜多變。

在此期間,沙特家族的瓦哈比派政權曾經兩次遭奧斯曼帝國剿滅,其後人卻又兩度重建王國。一次大戰後,奧斯曼帝國解體,在阿拉伯世界最有影響力的英國決定支持沙特家族統治阿拉伯半島的大部分地方。1932年,「黑金」石油的發現,更鞏固了沙特家族在阿拉伯半島乃至整個中東的地位。

當今在阿拉伯半島上佔統治地位的瓦哈比教派源自遜尼伊斯蘭四大教法學派中最為嚴格的罕百里(Hanbali)派,但其嚴格程度比罕百里派尤甚。瓦哈比派堅持《古蘭經》和聖訓,主張一切應回到《古蘭經》;這與基督教的基本教義派(Fundamentalism)相似,因此西方人稱之為「基本教義派」。瓦哈比派反對通過偶像、實物等手段作為接近阿拉的媒介,認為求助於使者和聖徒消災祈福的行為全屬多神信仰。他們十分注重祈禱、齋戒和行善,並禁止吸煙、飲酒、賭博、跳舞和華麗衣飾。

教條嚴格 走向極端

近數十年,在瓦哈比教義的影響下,伊斯蘭極端主義在世界各地逐漸抬頭,這些「聖戰者」主張一個人不應順從統治者,只應順從真主,只有和他們信仰一致的人才算真正的穆斯林,其他人即使祈禱和齋戒,只要支持他們認為是褻瀆真主的統治者,就不算是真正的穆斯林;「基地組織」就是由具有這種極端思想的恐怖分子組成。

阿拉伯半島情勢之所以複雜,恰恰是由於瓦哈比主義既是統治者的意識形態,又是企圖推翻統治者的極端主義分子的理論基礎。

前兩天,沙地阿拉伯一個王子在英國被判無期徒刑,因為他在倫敦一家酒店虐殺一名僕人。像他這樣信奉瓦哈比教派、行為上卻不守教規而放肆胡為的王族和統治階層在沙地比比皆是。

吊詭的是,西方一些國家為了經濟利益,偏向維護和籠絡這個階層;這個階層裏許多人的行為,卻往往成為極端主義者和恐怖分子的「招募廣告」。

游走於文明之間.三十一

遊走於文明之間 三十:突厥語民族與伊斯蘭

 By 张信刚  信报财经新闻 2010-10-15

源自蒙古高原鄂兒渾(Orkhon)的突厥人自亞洲東部向西遷徙的歷史,受到家父的影響,我 自幼就已很感興趣。突厥人信奉伊斯蘭教之後擢升到世界大舞台的經過,是對人類發展最具有影響的篇章之一。近年,我和不少說突厥語的人有過接觸,使我對突厥語各民族增加了不少感性知識。

尋訪突厥語民族

2007年的伊斯蘭齋月,我和妻子在烏茲別克斯坦旅遊 。我注意到烏茲別克斯坦守齋的人口比例似乎不很高。我也注意到,各種合同等檔都是俄文的。導遊和人談工作是用俄語加烏茲別克語,但和家人通電話則說方言。

2008年7月,我到青海東部黃河岸邊的循化撒拉族自治縣訪問。這個縣裏大約有八萬多撒拉族,其餘是藏族、回族和漢族,彼此一般以漢語或藏語交談。 撒拉族都是穆斯林,許多人和回族通婚,家裏說漢語。友人介紹我認識了一位元以保存撒拉語為志向的先生;他送給我一張他自己製作的撒拉語諺語光碟。在餐館裏,他隨機找了兩三位客人,邀請他們和他用撒拉語對談。有一個從鄉下來的年青人能和他流暢交談;一位婦女帶着女兒從西安回家探親,也能說撒拉語; 她七歲的小女兒能說一點撒拉語,但是也在她媽媽的鼓勵下跟我用英語談了幾句。

2009年6月底,我到河西走廊張掖市西部山區裏的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在一個山鎮裏度過了一整天。裕固族是由回鶻的一支與蒙、藏、漢等民族融合而成,與維吾爾族屬於同一根源。今日裕固族總共約一萬五千人,一半說突厥語,另一半說蒙古語,都信仰藏傳佛教。裕固族人數雖少,由於是唯一信仰藏傳佛教的突厥語民族,受到不少國際學者的重視 。

今年7月,我到俄羅斯韃靼共和國的首府卡山(Kazan)遊覽了兩天。共和國的居民中半數是韃靼人,但是城市裏的韃靼人一般已不說韃靼語而使用俄語,在街上我分不出韃靼人與俄羅斯人;年輕女郎都打扮得非常時髦,和巴黎街上的女郎幾乎一樣。

卡山城的UNESCO世界文化遺產,十六世紀建的大型碉堡(Kremlin)近期翻修過,清真寺也明顯剛才裝修不久。韃靼人大約是第十世紀就在這裏定居而不再遊牧,從十六世紀起臣屬於俄羅斯,但一直保持自治。卡山大學最著名的學生叫列寧(Vladimir Lenin),據說有韃靼人的血統。

突厥語和蒙古語、滿洲─—通古斯語、朝鮮語同屬於阿勒泰語系。突厥語族目前包括三十多種語言,全世界操突厥語的人口約一億四千萬。我前面提到的幾種語言都屬於突厥語族,其中最主要的是土耳其語,使用者接近七千萬。

今天的突厥語族粗略可以分成三類:一是克普恰克(Kipachak)類,包括哈薩克語、韃靼語、金帳汗國西部的語言等;二是察哈台突厥語(Turki)類,包括烏茲別克語、維吾兒語、撒拉語、金帳汗國東部的語言等;三是烏古斯(Oghuz)類,包括土耳其語、亞塞拜疆語、土庫曼語等。

伊斯蘭化與突厥語化

這個簡單分類有用但是不全面,比如說本周剛投票決定政體的吉爾吉斯共和國的語言,就介於一類和二類之間,而裕固族的語言又因為是從古時回鶻語直接演變而來,無法列入以上任何一類。

突厥語民族在從六世紀到九世紀的西遷過程中,有的向西北方前進到伏爾加河中游(如卡山);有的向西南進入新疆(如喀什),也有的向西散佈在亞洲大草原上(如錫爾河以北地區)。因此,在血統、語言、風俗方面都因為受到新融入者的影響而出現了分化,不再是一個簡單的突厥民族。以上的語言分類主要是由於地 理區域不同而分化的結果。

自西元九世紀起,大量突厥語民族南渡錫爾河,進入伊朗語民族定居的地區(今烏茲別克斯坦),然後又度過阿姆河進入今日的阿富汗和伊朗。
突厥語民族在遷徙過程中曾受到摩尼教、猶太教、景教和佛的影響而信奉了這些宗教,但是他們最後遇到的,也是最具吸引力的,漫遊於草原上的穆斯林蘇非。突厥語民族在信奉伊斯蘭教的同時,也把自己的薩滿教傳統帶入伊斯蘭教;許多蘇非的儀式就有薩滿教的痕跡。
社會組織半軍事化而機動性很強的突厥語民族,在和定居民族遭遇時,通常成為勝利者和統治者;並且通過通婚和行政方式同化了許多定居民族。中亞由此出現了一個雙向同化的現象:征服者信仰了被征服者的宗教;被征服者接受了征服者的語言。部落和民族逐漸分化、融合及重組;整個中亞地區行着伊斯蘭化和突厥化 的雙重過程。

西元十世紀起,信奉伊斯蘭教以後的突厥語各族,發動了多次戰爭,對新疆、印度、波斯等地的政治版圖造成了極大的衝擊。


葛邏祿部突厥人在楚河流域建立的喀喇汗王朝最早皈依伊斯蘭。他們攻下喀什,建之為都城 。十一世紀時,馬赫穆德.喀什噶里以阿拉伯文寫成《突厥語大詞典》一書,是對當時的突厥語諸民族的人文、地理、語言、風俗、科學和宗教的百科全書,也是今日研究突厥語民族的重要參考資料。他在詞典的序言中自豪地寫道:「真主令帝國的太陽在突厥人家中升起。」

喀喇汗王朝以喀什為基地,向信仰佛教已經一千餘年的和闐、龜茲等地發動了持續半個世紀的聖戰,令塔里木盆地的西部伊斯蘭化。十五世紀初,新疆東部的哈密也終於伊斯蘭化。
與喀喇汗王朝大致同期的薩曼王朝的軍事首領,突厥人馬赫穆德(999-1030在位)在伽色尼(Ghasni)擁兵自立,並請求巴格達的哈里發冊封,成為伊斯蘭教歷史上第一個被授以「蘇丹」稱號的地方統治者。他的後人佔領德里和北印度,建立了德里蘇丹國,開始了印度半島的伊斯蘭化。

帝國相繼在東西崛起

對世界歷史影響最為深遠的是十世紀中葉時,一個烏古斯突厥語的部落在首領塞爾柱(Seljuk)的帶領下,由錫爾河之北的草原南下至波斯文化圈的精華之地布哈拉(Bukhara)。他的孫子突格里勒(Tughril )取得伽色尼的全部領土後,西進巴格達。西元1056年,巴格達哈里發身穿先知的斗篷,手持先知的手杖,出城迎接這位征服者,任命他為阿巴斯帝國的攝政王,授予他「東方和西方的國王」和「蘇 丹」的官職。

突格里勒的後人在亞美尼亞大敗拜占庭軍,俘虜東羅馬皇帝,打開了突厥語族進入拜占庭地區的閘門,引起西方教會的驚慌,發動為時兩百年的「十字軍東征」;不料此時另一個東方遊牧民族勃興,伊斯蘭和基督教同時遭到蒙古人的破壞。

百年災難之後,在金帳汗國、察哈台汗國的蒙古人幾乎全部都轉而使用當地的突厥語,在伊兒汗國的蒙古人則轉用波斯語;幾乎所有在大漢統治區之外的蒙古人都皈依了伊斯蘭。這大大地增加了突厥語族在伊斯蘭世界內部的力量。

塞爾柱人王國逐漸將整個小亞細亞伊斯蘭化,而其中一支奧斯曼人建立了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帝國,從1517年到1923年由蘇丹兼任哈里發。

突厥——蒙古人帖木兒(Timur)一度統一了西亞,他的後人進行了一個世紀的伊斯蘭文化復興。帖木兒的重孫,能文有能武的巴布林(Babur)由於故國被占而進入印度,建立了莫臥兒(Mughal)王朝。今天巴基斯坦、孟加拉的全部人口和印度15%左右的人口都是穆斯林,主要是由於莫臥兒帝國的緣故。

在伊朗,從十六世紀開始的薩法維(Safavid)帝國是由土庫曼突厥語族的軍人所建立。
奧斯曼帝國、薩法維帝國、莫臥兒帝國在十六到十八世紀時,雖然屢有衝突,但是領土相連,文化基因相同,是伊斯蘭世界振興的階段。

在這個階段中,創教的阿拉伯民族處於被統治狀態。賦予統治者文化底蘊並且使他們彼此之間產生文化聯繫的,是早期也參與阿拉伯──伊斯蘭人文化建設的波斯文化。無怪乎有一句諺語:「沒有波斯人的頭,哪裏有突厥人的帽子?」

游走於文明之間.三十

2010年10月8日星期五

伊斯蘭源起

信報財經新聞 2010-10-08  by 張信剛
在這個系列裏,我「游走」的地方全都在伊斯蘭文化圈或是它的邊緣。雖然近年來伊斯蘭和中東地區是「顯學」,我還沒有特別寫過伊斯蘭,總認為為用兩三千字來討論如此大的課題,且由一個教外人介紹十幾億穆斯林的信仰,有些不自量力。

接下去我計劃寫阿拉伯半島和地中海東岸的國家,實在繞不過伊斯蘭這個題目。最近,一位友人說,他聽過、讀過、也到過伊斯蘭地區,但仍舊缺乏基本認識,又沒時間細讀專門書籍。此刻我正在敍利亞,我的朋友,這篇文字勉力為你而寫。

穆罕默德接受天啟

西 元十世紀初,有四個並存的穆斯林政權:西班牙的後倭馬亞(Umayyad)王朝、埃及的法蒂瑪(Fatima)王朝、西亞的阿巴斯(Abbasid)王朝 和中亞的薩曼(Samanid)王朝。這四個伊斯蘭政權在地理上、種族上和文化傳統上都有很大的差異。然而,各地清真寺的格局和禮拜的儀式幾乎一致,誦讀 的是同一本《古蘭經》(一稱《可蘭經》),它們的工藝美術風格也極為相似。

政權雖有興亡,伊斯蘭的文化版圖卻一直擴張,一個地區一旦多數人信奉了伊斯蘭,就沒有再改奉其他宗教的例子;這與佛教、印度教以及基督教地區的情況很不同。

西 元610年,年約四十的穆罕默德受到天啟,向阿拉伯人宣揚獨一真主「Allah」(阿拉)。在阿拉伯語裏,「Allah」即是「God」; 「Islam」(伊斯蘭)是動名詞,意思是「順從」,與「salam」(和平)屬於同一字源;信從「Islam」的人叫做「Muslim」(穆斯林)。穆 斯林見面時會說:「As-salaamalaikum」(和平降臨於你)!

穆罕默德開始宣教的麥加(Mecca)是阿拉伯半島的商業中心。 那時麥加供奉着阿拉伯各個部落的不同偶像,每年可以從定期集市和宗教聚會取得大筆收益,所以他宣揚的一神教遭到抵制。西元622年,穆罕默德決定將信眾秘密分批轉移到商路上較北方的城市麥地(Medina),因為那裏的幾個部落邀請他去充當仲裁者。

穆斯林長征

西 元622年的「Hejra」(遷徙),為穆斯林社團打開了嶄新的局面,因此定該年為伊斯蘭曆的元年。穆罕默德在麥地那既是宗教領袖,又是政治領袖,而且親 自指揮戰鬥。從麥加跟隨他到麥地那的人稱為「遷士」,屬於創教開國功臣,享有很高的待遇;在麥地那加入穆斯林隊伍的人稱為「輔士」,也很受尊敬。這有些像 現代中國的「長征幹部」和「延安幹部」。

穆罕默德宣揚的基本教義很簡單:除了阿拉,沒有其他神靈,穆罕默德是阿拉的使者;阿拉無形無像、全知全能、至仁至慈;穆斯林要信阿拉、信先知、信經典、信天使、信末日;所有穆斯林同屬一個社群(Umma),彼此應該和平友愛。阿拉通過天使向穆罕默德傳 達了很多啟示,穆罕默德都一字一句地向信眾口述。穆罕默德死後不久,信眾的記錄給搜集編纂為全世界穆斯林共同遵奉的《古蘭經》。

伊斯蘭教的許多規定對七世紀時的阿拉伯社會都很有進步意義,例如禁止血親復仇;嚴禁高利貸;男子不許有四名以上的妻子;女子可以有自己的財產,可以要求離婚。

西元630年時,穆斯林軍已經十分強大,阿拉伯半島上多數部落都表示歸順。穆罕默德率軍進入麥加,下令搗毀所有偶像,其後宣布異教徒不可進入麥加。這個禁令至今仍然嚴格執行。
西元632年,穆罕默德到麥加朝覲後不久辭世歸真。他當日在麥加的言行舉止成為穆斯林朝覲的典範。

穆罕默德生前沒有指定繼承人,許多人支持對他忠心耿耿的堂弟兼女婿(穆罕默德長女法蒂瑪的丈夫)阿里。前三任哈里發(Khalifa)先後是阿布.伯克爾 (AbuBakr;穆罕默德的老友和岳父)、歐麥爾(Omar;穆罕默德另一位妻子之父)、奧斯曼(Osman;麥加最有權勢的倭馬亞家族中唯一早年就支 持穆哈默德的人)。

什葉派與遜尼派誕生

西元656年,阿里終於獲擁戴為第四任哈里發,但卻遭到駐敍利亞總督穆 阿維亞(Muawiyah;奧斯曼的堂兄弟)和穆罕默德的遺孀阿伊莎(Aisha;阿布.伯克爾之女)的反對,穆斯林發生內戰。阿里派最初獲勝,但穆阿維 亞要求由真主裁決,仲裁結果對阿里不利。一部分阿里的支持者憤而出走,人稱「出走派」或「哈瓦利吉派」(Khawarij)。他們主張任何一個穆斯林都可以出任哈里發;其中一支至今在阿曼和北非的山區裏仍有少數信徒。

阿里失敗後,前往伊拉克的庫法(Kufa)。661年,他在納傑夫 (Najaf)遭一個哈瓦利吉派士兵刺殺。680年,他的兒子侯賽因(Hussein)應邀前往庫法的途中,在卡爾巴拉(Karbala)受到伏擊,英勇 戰死之後遭倭馬亞士兵斬首。這次慘劇使忠於阿里的人結為「什葉派」(Shea;意為黨人),主張只有先知穆罕默德的後人才有資格擔任哈里發。什葉派在教理、教法、教儀上也發展出一套與多數派不同的理論與制度。

目前佔穆斯林85%的「遜尼派」(Sunni;依照傳統者)一向以繼承四大哈里發的穆斯林正統自居。遜尼派中有四個不同的教法學派,嚴格的一派只承認《古蘭經》與《聖訓》(見下文)為法源,其他的認可類比推理和公議作為法源。

穆阿維亞擊敗阿里後,建立倭馬亞(Umayyad)王朝,以大馬士革為首都,積極經略伊斯蘭帝國。在鞏固四大哈里發時代已經征服的敍利亞、伊拉克、埃及和波 斯這四個文明古國之外,倭馬亞軍隊繼續以驚人的速度向外擴張。西元711年,穆斯林軍隊入侵西班牙;征服撒馬爾罕(Samarkand),與唐朝勢力相 遇;又進入印度的信德(Sind)地區。今天伊斯蘭的政治版圖基本上是倭馬亞王朝所奠定;如今世界上有二十幾個阿拉伯國家也是倭馬亞王朝推行阿拉伯化政策 的結果。

建立阿巴斯王朝

西元750年,穆罕默德一位叔叔阿巴斯(Abbas)的後裔聯合波斯人推翻了倭馬亞王朝,建立阿巴斯王朝(Abbasids),遷都到近波斯的庫法,接着又在附近修建新都巴格達。

阿巴斯王朝前期的哈里發都很注重學術,熱心學習希臘、波斯和印度的哲學和科學。他們建立了「智慧宮」,進行了長達百年的翻譯運動。當年常被引用的一句穆罕默德的話就是「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

西 元八至十二世紀是伊斯蘭的盛世。遜尼派和什葉派的學者分別編纂了穆罕默德在世時言行的《聖訓》(Hadith)、發展了教法學、教義學與教理學,並熱烈討論真主的本質、《古蘭經》是否為「被造物」、人的自由意志與前定的關係等。在自然科學領域裏,伊斯蘭地區領先於全世界。

宗教上艱澀的課題並無法滿足一般穆斯林的心靈需要,一些苦修的「蘇非」(Sufi)所發展的親近真主的方法開始流行。各種或高頌,或低吟,或運氣,或舞蹈,或擊鼓,或冥思的 崇拜方式常能令信徒如醉如癡。雖然宗教學者(ulema)譴責為異端,但這類宗教體驗難以禁絕。各種跟隨一位教長,形成個人崇拜,並由他的子孫世襲的蘇非教團也相繼出現。

出生於中亞的蘇非家庭,但受過傳統教育的學者安薩里(Al–Ghazali,1058—1111)在伊斯蘭力量開始衰退 時,提出一個調和傳統信仰和神秘主義的主張:承認蘇非是正統伊斯蘭的一部分,但蘇非的活動必須在正統教法和儀式的範圍之內進行。這項調和適時給正統伊斯蘭 注入了新活力,也影響了伊斯蘭學者在科學和哲學上的理性追求。



伊斯蘭社會在科學上的成就從十三世紀起就停滯不前。許多穆斯林學者認為這是由於蒙古人破壞文化長達一百年,一些西方學者則提出這是因為正統伊斯蘭在十二世紀放棄用理性主義進行思辨的結果。

孰是孰非難以判斷。我看到的是全球各地的伊斯蘭社會都在掙扎着謀求調和現代生活與伊斯蘭傳統。

游走於文明之間.二十九
香港城市大學前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