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邪恶了!
原视频本来在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g3OTE2NTQ0.html 好像现在有点问题,看不到,用youtube代替: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foVKUPL-Mg
2011年7月27日星期三
1971-2008年间发生的中国铁路重大事故
1、1971年12月7日,451次近郊旅客列车和837次货车在京广线琉璃河站发生尾追相撞的重
大行车事故,铁路职工和旅客死亡14人,伤22人,中断行车1小时40分;
2、1976年10月16日,广州到深圳92次在广深线41公里处脱轨颠覆,旅客18人受伤,中断行
车24小时59分;
3、1978年12月16日南京开往西宁的87次在陇海线杨庄车站与西安开往徐州的368次拦腰相撞
,造成旅客死亡106人,重伤47人,轻伤171人,客车报废3辆,中断行车9小时30分,被称为
震惊中外的“杨庄事故”;
4、1980年2月19日,南阳开往郑州的410次(郑州客运段担当)旅客列车到达郑州车站时,
3号车厢因为旅客携带摔炮爆炸,造成1名旅客死亡,8名旅客受伤,客车报废1辆;
5、1980年1月22日,长沙开往广州的403次列车,到达京广线株州车站时,因为旅客携带发
令纸燃烧起火,造成旅客22人死亡,4人受伤,客车大破1辆,小破1辆;
6、1981年7月9日,成昆线尼日至乌斯河间的利子依达铁路大桥被泥石流冲塌,正在通过的4
42次列车2台机车、1辆行李车和1辆客车坠入大渡河内,造成130人失踪和死亡,146人受伤
,线路中断15天;
7、1981年10月20日,由加格达奇开往三棵树的274次列车运行到颚尔格奇和朝阳村间,由于
罪犯实施爆炸,造成旅客3人死亡,65人烧伤,客车大破1辆,中断行车2小时50分;
8、1984年5月14日,济宁开往三棵树的117次旅客列车在深山线房家和大红旗间,因为旅客
吸烟引起列车火灾,造成旅客死亡6人,伤22人,报废客车2辆,小破1辆,中断行车1小时1
4分;
9、1984年12月18日,武昌开往广州的247次(武汉客运段担当)旅客列车,运行在荣家湾至
黄秀桥间,3号车厢因旅客携带雷管发生爆炸,造成该旅客当场死亡,3名旅客受伤;
10、1986年1月15日,武昌开往广州247次旅客列车,运行在京广线白石渡至坪石间,由于犯
罪旅客在7号车厢实施爆炸,造成旅客死亡7人,重伤11人,轻伤27人;
11、1987年2月18日,三棵树开往加格达奇的373次旅客列车在肇东车站因为旅客携带的夹克
油着火,造成旅客6人重伤,7人轻伤,旅客大破1辆,中断行车1个多小时;
12、1987年4月22日,双鸭山开往齐齐哈尔的98次特快列车,当运行到滨北线松花江大桥时
,列车14号车厢发生犯罪旅客实施爆炸,造成12名旅客死亡,44人受伤,客车报废1辆;
13、1987年7月18日,郑州开往重庆的287次旅客列车,运行到京广线孟庙车站时,由于罪犯
旅客在9号车厢实施爆炸,造成副列车长和另外8名旅客死亡,30名旅客重伤和39名旅客轻伤
,客车大破2辆;
14、1988年1月7日,广州开往西安的272次旅客列车,运行在京广线马田墟车站时,6号硬座
车厢由于旅客携带油漆发生火灾,造成旅客34人死亡,30人受伤,客车大破2辆;
15、1988年1月17日,三棵树开往吉林的438次旅客列车,运行至拉滨线背荫河车站时因列车
制动失灵冒进信号,与进站的1615次货车发生正面冲突,造成旅客和路内职工19人死亡,重
伤25人,轻伤51人;
16、1988年1月24日,昆明开往上海的80次特快列车,运行至贵昆线且午至邓家村间,由于
列车颠覆,造成旅客及铁路职工死亡88人,重伤62人,轻伤140人。国务院接受原铁道部长
丁关根引咎辞职的请求,3月12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25次会议决定免去丁关根铁道部部长的
职务;
17、1988年3月24日,南京开往杭州的311次旅客列车,运行到沪杭外环线匡巷车站,由于列
车冒进信号,与正要进站的长沙开往上海的208次旅客列车发生正面冲突,造成旅客及路内
职工死亡28人,重伤20人,轻伤79人,其中日本旅客死亡27人,重伤9人轻伤28人。机车大
破2辆,中破1辆,中断行车23小时。该事故是外籍旅客伤亡最多的一次严重事故,日本旅客
除教师1人外,其余都是16岁以下的中学生;
18、1988年7月1日,郑州开往永定门的415次普通旅客列车,列车运行至安阳至宝莲寺间,
因旅客携带银粉燃烧引起列车火灾,造成旅客死亡6人,重伤6人,轻伤13人,客车报废1辆
;
19、1989年1月5日,昆明开往重庆的366次旅客列车,在川黔线石门坎车站开出不久,罪犯
将一颗手榴弹引爆,造成旅客20多人受伤;
20、1989年4月30日,贵阳开往大湾的571次旅客列车,在贵昆线小冲头停车时,9、10号硬
座车厢因罪犯引爆炸药,造成列车员1人重伤,旅客20人轻伤;
21、1989年6月26日,杭州开往上海的364次运行至松江和协兴间列车发生爆炸,造成旅客死
亡24人,重伤11人,轻伤28人,中断正线行车4小时7分;
22、1991年6月13日,北京开往苏州的109次可列车,运行至津浦线新马桥至曹老集间,与前
行的1329次货车发生追尾冲突,造成109次副司机死亡,列车乘务员和旅客28人受伤,中断
行车18小时37分;
23、1991年8月18日,武昌开往广州247次(武汉客运段担当),运行至京广线大瑶山隧洞时
,因列车人员误判发生火灾在大瑶山隧洞内拉罚停车,因列车人员误判发生火灾在大瑶山隧
洞内拉罚停车,旅客纷纷下车和跳车,正遇临线通过列车,造成数十名旅客伤亡;
24、1992年3月21日,211次旅客列车在浙赣线五里墩车站冒进、冒出信号,与进站
的1310次货车发生冲突相撞,造成旅客死亡15人,伤25人,机车报废2台,客货车报废9辆,
中断行车35小时;
24、1993年7月10日,北京开往成都(洛阳列车段担当)的163次旅客列车,运行至京广线新
乡南场至七里营间,与前行的2011次货车发生尾追冲突,造成乘务员32人死亡,7人重伤,
4人轻伤。旅客8人死亡,2人重伤,35人轻伤。机车中破1台,客车报废3辆,小破15辆。货
车报废1辆,大破2辆,中断京广线正线行车11小时15分,这次事故是郑州铁路局客运乘务员
伤亡最为惨重,至今事故造成的后患影响还未消失;
25、1994年1月15日,襄樊开往北京的250次旅客列车(襄樊客运段担当),运行至漯宝线余
官营车站时,与在站内停留的3173次货车发生正面冲突,造成路内外职工和旅客7人死亡,1
2人受伤。其中襄樊客运段职工1人死亡,11人受伤。内燃机车报废1台,蒸汽机车大破1台。
客车报废辆,小破1辆。货车报废1辆,大破2辆,中破2辆、小破1辆,中断正线行车3小时9
分;
26、1997年4月29日,昆明开往郑州的324次旅客列车,运行到京广线荣家湾时,与停在该站
长沙开往茶岭的818次旅客列车相撞,造成乘务员和旅客死亡126人,重伤45人,轻伤185人
,是继杨庄事故以来最大的一次旅客伤亡事故;
27、1999年7月9日,武昌开往湛江的461次旅客列车,运行至衡阳北和衡阳车站间发生脱轨
,造成旅客死亡9人,重伤15人,轻伤25人。客车报废5辆,大破4辆,中破2辆,小破1辆;
28、 2005年7月31日19时52分,由西安开往长春的K127次旅客列车行至长大线新城子—新台子间,与前行的33219次货物列车发生追尾,造成5节客车脱轨,6名旅客死亡,30名旅客受伤
。至次日12时48分,长大线上下行才相继恢复通车。
29、 2006年4月11日9时32分,南昌铁路局青岛开往广州东的T159次列车,行至京九下行线林
寨站至东水站间时,以48公里的较快时速,撞上正在停靠的武昌开往汕头的1017次列车,导
致1017次列车最后4节车厢脱轨。2名铁路职工当场死亡,18名旅客受伤,构成重大事故。
30、2007年2月28日2时05分,由乌鲁木齐开往新疆南部城市阿克苏的5807次列车运行至南疆
铁路珍珠泉至红山渠站间时,因瞬间大风造成该次列车机后9至19位车辆脱轨,造成3名旅客
死亡,2名旅客重伤,南疆铁路被迫中断行车。
31、2008年1月23日晚上8点48分,北京开往青岛四方的动车组D59次列车运行至胶济线安丘至
昌邑间时,发生重大路外交通事故,造成18人死亡,9人受伤。
32、2008年4月28日凌晨4时41分,北京开往青岛的T195次列车运行到胶济铁路周村至王村之
间时脱线,与上行的烟台至徐州5034次列车相撞。已造成71人死亡416人受伤。
参考:
http://www.gongjiaomi.com/thread-8219-1-1.htm
http://wenku.baidu.com/view/30dbe7ccda38376baf1faebe.html#
http://zh.wikipedia.org/wiki/中国铁路事故列表#cite_note-name1-4
大行车事故,铁路职工和旅客死亡14人,伤22人,中断行车1小时40分;
2、1976年10月16日,广州到深圳92次在广深线41公里处脱轨颠覆,旅客18人受伤,中断行
车24小时59分;
3、1978年12月16日南京开往西宁的87次在陇海线杨庄车站与西安开往徐州的368次拦腰相撞
,造成旅客死亡106人,重伤47人,轻伤171人,客车报废3辆,中断行车9小时30分,被称为
震惊中外的“杨庄事故”;
4、1980年2月19日,南阳开往郑州的410次(郑州客运段担当)旅客列车到达郑州车站时,
3号车厢因为旅客携带摔炮爆炸,造成1名旅客死亡,8名旅客受伤,客车报废1辆;
5、1980年1月22日,长沙开往广州的403次列车,到达京广线株州车站时,因为旅客携带发
令纸燃烧起火,造成旅客22人死亡,4人受伤,客车大破1辆,小破1辆;
6、1981年7月9日,成昆线尼日至乌斯河间的利子依达铁路大桥被泥石流冲塌,正在通过的4
42次列车2台机车、1辆行李车和1辆客车坠入大渡河内,造成130人失踪和死亡,146人受伤
,线路中断15天;
7、1981年10月20日,由加格达奇开往三棵树的274次列车运行到颚尔格奇和朝阳村间,由于
罪犯实施爆炸,造成旅客3人死亡,65人烧伤,客车大破1辆,中断行车2小时50分;
8、1984年5月14日,济宁开往三棵树的117次旅客列车在深山线房家和大红旗间,因为旅客
吸烟引起列车火灾,造成旅客死亡6人,伤22人,报废客车2辆,小破1辆,中断行车1小时1
4分;
9、1984年12月18日,武昌开往广州的247次(武汉客运段担当)旅客列车,运行在荣家湾至
黄秀桥间,3号车厢因旅客携带雷管发生爆炸,造成该旅客当场死亡,3名旅客受伤;
10、1986年1月15日,武昌开往广州247次旅客列车,运行在京广线白石渡至坪石间,由于犯
罪旅客在7号车厢实施爆炸,造成旅客死亡7人,重伤11人,轻伤27人;
11、1987年2月18日,三棵树开往加格达奇的373次旅客列车在肇东车站因为旅客携带的夹克
油着火,造成旅客6人重伤,7人轻伤,旅客大破1辆,中断行车1个多小时;
12、1987年4月22日,双鸭山开往齐齐哈尔的98次特快列车,当运行到滨北线松花江大桥时
,列车14号车厢发生犯罪旅客实施爆炸,造成12名旅客死亡,44人受伤,客车报废1辆;
13、1987年7月18日,郑州开往重庆的287次旅客列车,运行到京广线孟庙车站时,由于罪犯
旅客在9号车厢实施爆炸,造成副列车长和另外8名旅客死亡,30名旅客重伤和39名旅客轻伤
,客车大破2辆;
14、1988年1月7日,广州开往西安的272次旅客列车,运行在京广线马田墟车站时,6号硬座
车厢由于旅客携带油漆发生火灾,造成旅客34人死亡,30人受伤,客车大破2辆;
15、1988年1月17日,三棵树开往吉林的438次旅客列车,运行至拉滨线背荫河车站时因列车
制动失灵冒进信号,与进站的1615次货车发生正面冲突,造成旅客和路内职工19人死亡,重
伤25人,轻伤51人;
16、1988年1月24日,昆明开往上海的80次特快列车,运行至贵昆线且午至邓家村间,由于
列车颠覆,造成旅客及铁路职工死亡88人,重伤62人,轻伤140人。国务院接受原铁道部长
丁关根引咎辞职的请求,3月12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25次会议决定免去丁关根铁道部部长的
职务;
17、1988年3月24日,南京开往杭州的311次旅客列车,运行到沪杭外环线匡巷车站,由于列
车冒进信号,与正要进站的长沙开往上海的208次旅客列车发生正面冲突,造成旅客及路内
职工死亡28人,重伤20人,轻伤79人,其中日本旅客死亡27人,重伤9人轻伤28人。机车大
破2辆,中破1辆,中断行车23小时。该事故是外籍旅客伤亡最多的一次严重事故,日本旅客
除教师1人外,其余都是16岁以下的中学生;
18、1988年7月1日,郑州开往永定门的415次普通旅客列车,列车运行至安阳至宝莲寺间,
因旅客携带银粉燃烧引起列车火灾,造成旅客死亡6人,重伤6人,轻伤13人,客车报废1辆
;
19、1989年1月5日,昆明开往重庆的366次旅客列车,在川黔线石门坎车站开出不久,罪犯
将一颗手榴弹引爆,造成旅客20多人受伤;
20、1989年4月30日,贵阳开往大湾的571次旅客列车,在贵昆线小冲头停车时,9、10号硬
座车厢因罪犯引爆炸药,造成列车员1人重伤,旅客20人轻伤;
21、1989年6月26日,杭州开往上海的364次运行至松江和协兴间列车发生爆炸,造成旅客死
亡24人,重伤11人,轻伤28人,中断正线行车4小时7分;
22、1991年6月13日,北京开往苏州的109次可列车,运行至津浦线新马桥至曹老集间,与前
行的1329次货车发生追尾冲突,造成109次副司机死亡,列车乘务员和旅客28人受伤,中断
行车18小时37分;
23、1991年8月18日,武昌开往广州247次(武汉客运段担当),运行至京广线大瑶山隧洞时
,因列车人员误判发生火灾在大瑶山隧洞内拉罚停车,因列车人员误判发生火灾在大瑶山隧
洞内拉罚停车,旅客纷纷下车和跳车,正遇临线通过列车,造成数十名旅客伤亡;
24、1992年3月21日,211次旅客列车在浙赣线五里墩车站冒进、冒出信号,与进站
的1310次货车发生冲突相撞,造成旅客死亡15人,伤25人,机车报废2台,客货车报废9辆,
中断行车35小时;
24、1993年7月10日,北京开往成都(洛阳列车段担当)的163次旅客列车,运行至京广线新
乡南场至七里营间,与前行的2011次货车发生尾追冲突,造成乘务员32人死亡,7人重伤,
4人轻伤。旅客8人死亡,2人重伤,35人轻伤。机车中破1台,客车报废3辆,小破15辆。货
车报废1辆,大破2辆,中断京广线正线行车11小时15分,这次事故是郑州铁路局客运乘务员
伤亡最为惨重,至今事故造成的后患影响还未消失;
25、1994年1月15日,襄樊开往北京的250次旅客列车(襄樊客运段担当),运行至漯宝线余
官营车站时,与在站内停留的3173次货车发生正面冲突,造成路内外职工和旅客7人死亡,1
2人受伤。其中襄樊客运段职工1人死亡,11人受伤。内燃机车报废1台,蒸汽机车大破1台。
客车报废辆,小破1辆。货车报废1辆,大破2辆,中破2辆、小破1辆,中断正线行车3小时9
分;
26、1997年4月29日,昆明开往郑州的324次旅客列车,运行到京广线荣家湾时,与停在该站
长沙开往茶岭的818次旅客列车相撞,造成乘务员和旅客死亡126人,重伤45人,轻伤185人
,是继杨庄事故以来最大的一次旅客伤亡事故;
27、1999年7月9日,武昌开往湛江的461次旅客列车,运行至衡阳北和衡阳车站间发生脱轨
,造成旅客死亡9人,重伤15人,轻伤25人。客车报废5辆,大破4辆,中破2辆,小破1辆;
28、 2005年7月31日19时52分,由西安开往长春的K127次旅客列车行至长大线新城子—新台子间,与前行的33219次货物列车发生追尾,造成5节客车脱轨,6名旅客死亡,30名旅客受伤
。至次日12时48分,长大线上下行才相继恢复通车。
29、 2006年4月11日9时32分,南昌铁路局青岛开往广州东的T159次列车,行至京九下行线林
寨站至东水站间时,以48公里的较快时速,撞上正在停靠的武昌开往汕头的1017次列车,导
致1017次列车最后4节车厢脱轨。2名铁路职工当场死亡,18名旅客受伤,构成重大事故。
30、2007年2月28日2时05分,由乌鲁木齐开往新疆南部城市阿克苏的5807次列车运行至南疆
铁路珍珠泉至红山渠站间时,因瞬间大风造成该次列车机后9至19位车辆脱轨,造成3名旅客
死亡,2名旅客重伤,南疆铁路被迫中断行车。
31、2008年1月23日晚上8点48分,北京开往青岛四方的动车组D59次列车运行至胶济线安丘至
昌邑间时,发生重大路外交通事故,造成18人死亡,9人受伤。
32、2008年4月28日凌晨4时41分,北京开往青岛的T195次列车运行到胶济铁路周村至王村之
间时脱线,与上行的烟台至徐州5034次列车相撞。已造成71人死亡416人受伤。
参考:
http://www.gongjiaomi.com/thread-8219-1-1.htm
http://wenku.baidu.com/view/30dbe7ccda38376baf1faebe.html#
http://zh.wikipedia.org/wiki/中国铁路事故列表#cite_note-name1-4
2011年7月15日星期五
看!饶毅慌张一跳彻底演砸了
看!饶毅慌张一跳彻底演砸了
吕永岩
近日,中美之间出了一些这样那样的事儿,有几个人颇为引人瞩目。譬如解放军总参谋长陈炳德,还有两位生物科学方面的专家,一个是7月6日在《文汇报》上发表《“转基因”之争在美国》署名文章的曹明华,一个是7月11日在《人民日报》“一家之言”栏目中发表《转基因在美国的遭际》署名文章的饶毅。这三个人,都有自己的谈论。这些谈论都与中美之间的事儿有关。陈总长谈论的是美国插手中国南海及西藏,给中国制造麻烦等问题;曹明华与饶毅谈论的是美国与美国关心的中国转基因产业化的问题。陈总长和曹明华的谈论有理有据,还让人感受到一颗跃动的拳拳爱国之心。饶毅的谈论虽然发表在大名鼎鼎的《人民日报》上,但人们看后却发现文章无理无据,充满没有任何说服力的强词夺理、乱扣帽子和自相矛盾,完全不像是一位科学人的态度和文风。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凡事都是有来由的。我们不妨先从这些谈论的来由说起。
乱子源头在美国
陈总长、曹明华、饶毅三个人,南海、转基因两件事,根源却都来自一个——美国。
中国“转基利”集团(转基因利益集团)有一个最基本的理论和实践支撑,即美国“无阴谋论”。但是,美国显然一点都不给中国“转基利”集团面子。无论在中国南海,还是在中国新疆、西藏等,哪里有麻烦,哪里就有美国的身影。这是让“转基利”集团无法掩饰,也无法直面和自圆其说的。正是因为有了美国的身影,所以,这次中美两军高级会晤,中方总参谋长陈炳德上将毫不退缩地指出:“美方多次表示无意介入南海争端,但美方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实质上都发出了与此相反的信号。在南海与菲律宾和越南搞军事演习,尽管过去也搞过,但是在这个敏感时期搞军事演习是极不妥当的。”
陈总长明确告诉美方:“中国与周边国家有能力、有智慧妥善处理南海问题,美国不要操心。”
陈总长还说:“坦率地讲,我们也十分警惕美方有人有意制造麻烦,最近达赖喇嘛窜访美国,有的议员会见了他,这对两国关系的伤害是不言而喻的。”
陈总长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事实也是再明白不过。美国一贯口是心非,口蜜腹剑,对中国从来都是说一套,做一套,极力遏制,不怀好意。南海及西藏等问题,都是美国插手造成的。没有美国插手,中国就不会有如此多的麻烦。陈总长可谓铮铮铁骨,正气凛然,义正词严。
美国的“有意制造麻烦”,绝不限于中国的南海和西藏,他们制造的更大、更危险的麻烦是转基因产业化。就是在美国插手中国南海和美国议员会见达赖的同时,美国大豆协会与美国大豆基金会,还有美国谷物协会北京办事处,针对中国人大、政协代表以及中国公众对转基因产业化的警觉与反对,频频举行各类活动。美国大豆协会许诺要在已经给予中国转基因大豆支持的五千万美元的基础上,再追加不低于二百万美元的支持。美国谷物协会就更直接,其总裁托马斯·多尔干脆对中美转基因产业化推手发号施令,要:“汇聚力量,应对挑战,”找到在中国率先突破转基因产业化的“圆满的解决办法”。
曹明华和饶毅的文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布的。同样的美国插手中国的背景,但曹明华看到的是美国及其中国转基因推手令人无可忍受的欺骗谎言;看到的是美国孟山都等转基因生物集团在美国国内及欧洲的四处碰壁,“四面楚歌”,于是跑到中国来,引诱中国上钩,让中国出头来救美国的转基因产业;看到的是中国对美国转基因不但不设防,反而比美国更积极地推行超越美国的转基因主粮产业化·;看到的是无辜中国公众包括自己在国内的亲人,即将无可避免地被迫食用转基因毒粮。于是,清楚知道转基因危害的她,忍无可忍地奋起撰文,说出转基因从理论到实践种种错误及危害的真相,表达了一个海外游子热爱中华,热爱祖国人民的赤子之情。
曹明华看到的这些危机饶毅看没看到呢?作为业内人士,我们不能说饶毅没有看到。如果他没有看到,那他就没有资格出来说话。如果他看到了,故意隐瞒转基因在美国混不下去的真相,那他就不单是凭空胡说,还居心叵测。
有一点很清楚,那就是饶毅看到了美国转基因在中国遇到的麻烦。也可以说是美国在转基因上给中国制造的麻烦,已经被中国爱国科学家及美籍华人科学家、中国公众所看破并不断揭露,美国推动的中国转基因主粮产业化也与其在美国的命运一样,即将陷入“四面楚歌”,美国人着急了,于是发话,要赶紧对中国爱国科学家和公众进行“反击”,赶紧对美国在中国的转基因主粮产业化大业实施“救驾”。也就是托马斯说的:“汇聚力量,应对挑战”。于是作为美国生物集团及中国“转基利”集团的“力量”,饶毅被“汇聚”,并站出来“应对挑战”了。这就是饶毅文章出笼的背景。饶毅文章一经见报,国内舆论立刻一片大哗。一场由美国参与挑起的转基因舆论大战,又在中国烽烟滚滚、炮火连天地展开了。
拿技术说事不靠谱
饶毅有“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科学博士”头衔,还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按说应该是位科学学者。但看他的文章却看不出一点学者影子,反而看出通篇的腾腾杀气,仿佛来中国近海耀武扬威的美国航母编队。这是很让人感到意外的。
美国生物集团与中国“转基利”集团排除转基因产业化异己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将转基因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混为一谈,给反对转基因产业化的人们扣上“阻碍新技术”,反对技术进步的帽子。饶毅也不例外。他在文章中说:“如果对于不是主要问题的安全性过度批判而阻碍我国研究新技术,反而有利于技术领先的国外大公司继续垄断,阻碍我国转基因技术的产业应用。国外大公司不可能因为我国的反对而不做转基因产品,在我国激烈反对转基因的结果,只能是减慢我国新兴的技术开发。在我们本来不领先的情况下,减慢技术发展无异于产业自杀。”
这段话拐弯抹角,绕来绕去。很像中国一部小说里的“弯弯绕”。“弯弯绕”从来都不是随意“绕”的,“绕”是有目的的。饶毅这里的“绕”,与方舟子们的“绕”一样,当然也是有目的的。
我们不妨先仔细看看这段很“绕”的话,总共给反对转基因主粮产业化的人们扣了多少顶“帽子”。其一是“对于不是主要问题的安全性过度批判”,其二是“阻碍我国研究新技术”,其三是“有利于技术领先的国外大公司继续垄断”,其四是“阻碍我国转基因技术的产业应用”,其五是“减慢我国新兴的技术开发”,其六是“减慢技术发展无异于产业自杀”。
短短一百三十六个字,论据一个没有,“帽子”居然有六顶!这还能算是一个科学学者的文章吗?
还有,这段很“绕”的话,一会儿说阻碍“新技术”,一会儿又说减慢“新兴的技术开发”,一会又说阻碍“转基因技术的产业应用”。饶毅作为专业人士,他起码应该知道对新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应用完全不是一个等同的概念。两个概念混在一起绕来绕去,最后“绕”成了啥呢?“绕”成了“阻碍我国研究新技术”,阻碍技术进步。
如果饶毅及其“转基利”集团不是健忘的话,他们应该记得,中国在农业部批准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之前,是没有如此高涨的反对声浪的。在农业部批准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之前,中国没有搞转基因研究吗?不是吧?那时有人搞,并且有很多人在搞,但是没有人反对。反对声浪的缘起是因为发放转基因水稻的安全证书,是因为转基因推手们扬言要在三五年内,将转基因稻米摆上中国老百姓的餐桌,要让中国老百姓别无选择地食用转基因稻米。这个铁铸一般的事实没有错吧?
转基因在实验室里是技术,走出实验室,让老百姓长年累月地食用,这已经不是技术了。就像原子弹,在实验室里是技术,走出实验室,就不是技术,而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原子弹是可以随意使用的吗?包括中国、美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人民,难道不是一惯反对随意使用原子弹吗?这种反对,“阻碍”过原子技术的进步吗?“减慢”过原子能的技术开发了吗?难道只有让原子弹到处使用,到处爆炸,才能推动原子产业的技术开发?
无可争辩的事实是,被饶毅视为“极端人士”、“极左势力”、“极端保守势力”的人们,从来没有反对过转基因技术研究,他们反对的只是转基因主粮产业化。反对的原因是转基因主粮的安全性。
令人惊讶的是,在关乎十几亿人健康繁衍、关乎种子被专利控制、关乎中国土地基因污染及环境污染等一系列转基因安全性上,饶毅竟然认为“不是主要问题”。饶毅凭啥敢这样打保票?他有这方面的研究做依据吗?
更让人难以理喻的是,饶毅竟然拿计算机和手机来类比转基因主粮,说:“按照这种逻辑,计算机、手机之类新产品应该禁用。事实上,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常用物品,并没有人去证明——也根本无法证明——它们‘几百年以后无害’。”
这里必须指出,“转基利”集团的这种类比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不久前他们曾拿乘坐飞机作类比。谁都清楚,人们不会每天都乘坐飞机,人们也可以一生不使用计算机,也可以一生不使用手机,但人们绝不可以不吃饭。并且乘坐飞机有保险,美国生物集团和中国“转基因”集团能给中国人民食用转基因主粮上保险吗?保险的保额应该是多少?有谁敢站出来承诺,一旦转基因主粮产业化,有人将会给中国所有公众上保险。有敢承诺的吗?
在基因生物领域,曹明华显然比饶毅更专业。曹明华已经例举大量事实,证明了目前饶毅、方舟子们所依据的转基因理论,已经被科学家证实从“根”上就错了。转基因作物及食品出现的危害已经多得不得了。美国在自己本土搞不下去,毫无办法。在欧洲也搞不下去,于是倒打一耙,说欧洲通胀是因为抵制了美国的转基因。中国没有抵制,相反还敞开国门欢迎。于是,对中国在高科技领域一贯严防死守的美国,唯独把转基因高科技大大方方地推广到中国,并且还力推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主粮转基因的国家。饶毅能告诉我们,美国为啥在转基因产业化上对中国如此用心,如此积极吗?中国如此欢迎美国的转基因,为啥也出现通胀了?
饶毅搬出美国,试图像方舟子那样用谎言来说明美国人是欢迎转基因食品的。但令饶毅绕不过去的是,中国世博会、亚运会都采取措施,确保外国人不至于误食转基因食品;中国财政部机关和农业部机关幼儿园也公示不食用转基因油。这再一次向中国公众展示出转基因的食用安全问题及中国在饮食上的“双重标准”。这个“双重标准”仍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伦理问题和政治问题。这种对转基因一部分人不食用,一部分必须食用的“双重标准”,甚至在中国封建社会都不曾出现过,只是在日寇统治下的伪满洲国才出现过。这显然也不仅仅是科学技术问题吧?
“防患”与“产业化”顺序不容颠倒
必须指出,中国存在“挺转”与“反转”两种力量。两种力量分歧的关键在于转基因研究“防患”与“产业化”的先后顺序。“反转”力量主张“防患”在先,“产业化”在后。“产业化”必须建立在“防患”的基础上。有了充分的“防患”,才能实施“产业化”。“挺转”力量以美国“无阴谋论”和转基因“假定的安全性”为依据,从不谈“防患”,主张在没有充分“防患”的前提下,贸然推行转基因主粮的“产业化”。或者是“产业化”与“防患”同步进行,其实还是只要“产业化”,不要“防患”。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再浅显不过的道理。转基因“防患”在先,“产业化”在后,是基于多方面的考虑。
首先,人类对基因的认识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更谈不上完全掌控。不可知,不可预见的东西还有很多。在这种情形下,贸然搞转基因主粮产业化,没有任何人能预知将出现怎样的后果。
其二,目前转基因的核心技术是由美国掌握的,这一点饶毅与中国“转基利”集团是不可否认的。美国对转基因技术掌握到何种程度,美国的“基因盾牌”计划搞到了哪一步,与“基因盾牌”配套的基因进攻搞到了哪一步?中国很难说是心中有数的。情况不明决心大,这样一旦大规模实施转基因主粮产业化,美国会不会启动针对中国“量身定做”的基因开关?会不会使中国的土地、环境、转基因食品同时出现严重问题?会不会像“非典”那样,让全体中国人顷刻间病倒,甚至死亡?有人敢保证这些问题一旦出现他能应付吗?
其三,目前人们已知转基因在美国被发现出了超显微病原体,转基因食品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大量动物、人类的健康及繁衍问题。中国对这些转基因健康问题有深入研究,有十分把握的防范措施和能力吗?谁能保证中国五十年后不会出现人种像老鼠那样的大量灭绝?
其四,转基因种植在美国出现了超级害虫和超级杂草,这些超级害虫和超级杂草比原有的害虫和杂草更凶狠,更难以清除。中国有清除这些超级害虫和超极杂草的能力吗?还有,有科学家研究发现,转基因具有破坏土壤的功能,种植过转基因作物的土地,不能再种植其它作物,种植了也长不好。中国有恢复被转基因破坏过的土地的能力吗?
其五,美国地多人少,即便转基因造成污染,美国也有足够的土地,确保美国人食用非转基因食物。中国与美国正相反,是人多地少。中国有足够的土地能保证一旦出现大面积基因污染,中国也能像美国那样确保公众能食用上非转基因食品吗?中国有控制基因污染和消除基因污染的能力吗?有转基因产业化一旦出现问题的退路吗?
其六、转基因大面积种植引发的基因污染,可能导致相当多的物种灭绝。中国有能力防范这种物种灭绝吗?有能力在一旦出现这种污染的情形下,仍能恢复被污染植物的原生态的能力吗?
其七,转基因方面的主要专利都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中国有避免种子专利落入美国圈套的能力吗?有避免种子专利落入转基因利益集团手中的能力吗?有保障农民有随时退出转基因种植的能力和承诺吗?一旦中国除了转基因种子,再无其它,而农民想重新回归“有机”、“生态”种植,谁能保证让农民实现这一愿望?用啥来保证?能说清楚吗?
很清楚,在转基因问题上,人类充其量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转基因在技术上该研究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转基因方面的科学家本来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是人们看到目前这些科学家并不热衷对转基因技术的深入研究,尤其不热衷对转基因危害的“防患”研究。他们热衷的只是转基因的产业化。谁都知道,产业化不是科学家的事,是商家的事。中国转基因科学家现在不想当科学家,而是想当商家,放下转基因技术的深入研究,一门心思去推动“产业化”。科学家干起了商家的事。
正是因为有“商家”的利益引诱,“转基利”集团才颠倒了转基因“防患”与产业化的顺序,也才引发了中国爱国科学家和公众的担心。现在,饶毅等倒打一耙地把“阻碍新技术”等等帽子扣到爱国人士和公众头上,这是无德、无理、无赖的表现。因为是转基因科学家们放弃转基因“新技术”研究,转而去推动“产业化”在先,爱国人们反对他们放弃深入研究而去搞“产业化”在后。有放弃新技术研究而搞产业化的“因”,才有人们反对放弃深入研究而搞“产业化”的“果”。这就是再明白不过的因果关系。饶毅身为北大生命科学院院长,科学问题一时没搞明白或许不是他的错,简单的因果关系没搞清楚,这可就是他的错了。人们有理由怀疑,这样连简单的因果关系都搞不清楚的人,他能胜任名校院长这个职务吗?
迫不及待令人生疑
真理是越辩越明的。反对转基因产业化既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想阻碍新技术进步,恰恰相反,是希望转基因方面的科学家不要改行当商家,而要认认真真把基因和转基因问题搞清楚,尤其是把转基因“危害防范”搞彻底。也就是像俄罗斯那样,防范在先。有了充分的科学研究,有了充分的防范把握,再搞产业化也不迟。今日中国还没堕落到离开转基因主粮产业化就能饿死人的程度。难道不是吗?
遗憾的是,具有主导权和话语权的转基因专家,没有把自己的兴奋点放在对转基因利弊的深入研究上,他们整天干的就是离开实验室,去搞他们自己说不请道不明的风险重重的转基因产业化。尤其是他们的迫不及待,更让人们生疑。
中国有句成语叫“慌不择路”。人们看到,今天的“转基利”集团,已经迫不及待到了“慌不择路”的程度。
还以我们的饶毅大院长为例。刘仰先生在饶文见报后,很快写了一篇文章,指出饶毅原文的标题:《以史为鉴:转基因的“狼来了”几次了?》“会很自然地带来一个麻烦”。“按照饶毅先生文章的意思,美国早就叫过‘转基因的狼来了’,结果狼没有来。所以,中国也不必再叫‘转基因的狼来了’。但是,我们知道‘狼来了’这个故事的结局是,后来,狼真的来了,结果没救了”。因此,饶毅在这里本来想说“转基因狼来了”叫多了,狼也不会来。没想到把典用反了,最后把狼给闹来了,犯了一个“用典不当”的错误,搬起石头反砸了自己的脚。这样低级的错误,出在小学生身上要扣分,出在如此显赫的名校校长头上,如果不是因为“慌不择路”,能吗?
饶毅的“慌不择路”还表现在睁着眼睛说瞎话上。譬如他说:“在目前中国有些人过激批判转基因动植物,甚至以无依据的说法和谣言压制我国研究转基因动植物,不加分析地拾西方极左派的牙慧,妖魔化我国科研人员,却是令人担忧的问题。”
我们知道曹明华发表在《文汇报》上的文章,从理论到实践,都提供了大量转基因在美国正走投无路,“四面楚歌”的证据。我们不知道饶毅看没看过这篇文章。如果他没看过,那说明他有点儿不学无术。如果他看过,那他为啥还要胡说“无根据”呢?
不说美国,就说中国吧。中国明摆着猪肉涨价涨得离谱了。在此前一年,《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花三个月时间调查,例举了一系列动物异常现象,本来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严重关注。但人们看到的是仅仅隔了一天,农业部网站便挂出了山西省农业厅“关于山西吉林”动物异常的“调查说明”,就是这个“调查说明”,创造了“山西管到吉林”,水泥地面和猫不但能使老鼠“变少”,而且能使老鼠“变小”,还有“羊是单胎动物”等等。饶毅如若不信,随时都可以登录农业部网站去看。请问,人们认为“山西管不到吉林”,这算是“无根据”,还是算“谣言”?饶毅是生命科学院院长,请给人们“生命科学”一下,水泥地面和猫是怎样使老鼠“变小”的?这个老鼠变小是农业部网站上的“白纸黑字”,这也叫“无根据”和“谣言”吗?究竟是谁“不加分析地拾西方极左派的牙慧”了?饶毅“加分析”了吗?
还有,世博会、亚运会不食用转基因食品,这是“谣言”吗?是“无根据”吗?中国财政部机关服务中心和农业部机关幼儿园不食用转基因油,是“无根据”和“谣言”吗?这些全国公众几乎无人不知的铁铸一般的事实,饶毅究竟是太孤陋寡闻了,还是在有意倒打一耙啊?
饶毅的“慌不择路”还表现为自相矛盾。他一会扯到“新技术”上,一会又扯到“产业应用”上。攻击他人,便拿出“阻碍新技术”;说服上头,便拿出“产业应用”。说:“需要注意公司为了利益而垄断技术”,反对转基因主粮产业化“反而有利于技术领先的国外大公司继续垄断”。看看,一会儿是“垄断技术”,一会儿是“产业应用”,饶毅到底想说啥?
其实,饶毅想说的压根就不是“垄断技术”,而是“产业应用”。因为美国在任何高科技领域都对中国严防死守,都“垄断技术”。这种垄断的结果就是中国人“坐着美国飞机,吃美国转基因大豆”;就是美国出口到中国的高科技产品,从十年前的百分之十三,下降到如今的百分之七。但惟独在饶毅、方舟子们主张的转基因产业化上,美国不但不垄断,还主动帮,希望中国走到美国前面去,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主粮转基因的国家。美国和中国“转基利”集团为啥要这样慌不择路,这样迫不及待啊?这种慌不择路和迫不及待的驱动力是啥?饶毅能说出来,敢说出来吗?
饶毅这次跳出来说话,明显有美国谷物协会托马斯的“汇聚力量,应对挑战”在先。并且在饶毅之前,已经有人跳出来,给反对转基因产业化的人们戴上了“爱国贼”的帽子。这个“爱国贼”,一下子便将“转基利”集团钉到了“卖国贼”的耻辱柱上。小将出马想往别人身上泼粪,没想到统统泼到了自己身上。于是大将出马,还是没想到,饶毅这个“慌不择路”的一跳,跳得洋相百出,还是演砸了。演得不但没能帮上美国转基因托马斯们的忙,反而落下一堆笑柄。饶毅本来洋洋自得地想好好表现一下,没想到适得其反。这样一来,饶毅怕是得不到奖金,也很难“进步”。因为他把一个名校校长的脸面几乎要丢光了。(本文欢迎网友转载)
原文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683ce0102dqrk.html
相关文章:
刘仰: 挺转挺政治
刘仰: 转基因专家有什么资格?
曹明华:转基因食物在美国的争议 (2011-07-06 《文汇报》)
吕永岩
近日,中美之间出了一些这样那样的事儿,有几个人颇为引人瞩目。譬如解放军总参谋长陈炳德,还有两位生物科学方面的专家,一个是7月6日在《文汇报》上发表《“转基因”之争在美国》署名文章的曹明华,一个是7月11日在《人民日报》“一家之言”栏目中发表《转基因在美国的遭际》署名文章的饶毅。这三个人,都有自己的谈论。这些谈论都与中美之间的事儿有关。陈总长谈论的是美国插手中国南海及西藏,给中国制造麻烦等问题;曹明华与饶毅谈论的是美国与美国关心的中国转基因产业化的问题。陈总长和曹明华的谈论有理有据,还让人感受到一颗跃动的拳拳爱国之心。饶毅的谈论虽然发表在大名鼎鼎的《人民日报》上,但人们看后却发现文章无理无据,充满没有任何说服力的强词夺理、乱扣帽子和自相矛盾,完全不像是一位科学人的态度和文风。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凡事都是有来由的。我们不妨先从这些谈论的来由说起。
乱子源头在美国
陈总长、曹明华、饶毅三个人,南海、转基因两件事,根源却都来自一个——美国。
中国“转基利”集团(转基因利益集团)有一个最基本的理论和实践支撑,即美国“无阴谋论”。但是,美国显然一点都不给中国“转基利”集团面子。无论在中国南海,还是在中国新疆、西藏等,哪里有麻烦,哪里就有美国的身影。这是让“转基利”集团无法掩饰,也无法直面和自圆其说的。正是因为有了美国的身影,所以,这次中美两军高级会晤,中方总参谋长陈炳德上将毫不退缩地指出:“美方多次表示无意介入南海争端,但美方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实质上都发出了与此相反的信号。在南海与菲律宾和越南搞军事演习,尽管过去也搞过,但是在这个敏感时期搞军事演习是极不妥当的。”
陈总长明确告诉美方:“中国与周边国家有能力、有智慧妥善处理南海问题,美国不要操心。”
陈总长还说:“坦率地讲,我们也十分警惕美方有人有意制造麻烦,最近达赖喇嘛窜访美国,有的议员会见了他,这对两国关系的伤害是不言而喻的。”
陈总长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事实也是再明白不过。美国一贯口是心非,口蜜腹剑,对中国从来都是说一套,做一套,极力遏制,不怀好意。南海及西藏等问题,都是美国插手造成的。没有美国插手,中国就不会有如此多的麻烦。陈总长可谓铮铮铁骨,正气凛然,义正词严。
美国的“有意制造麻烦”,绝不限于中国的南海和西藏,他们制造的更大、更危险的麻烦是转基因产业化。就是在美国插手中国南海和美国议员会见达赖的同时,美国大豆协会与美国大豆基金会,还有美国谷物协会北京办事处,针对中国人大、政协代表以及中国公众对转基因产业化的警觉与反对,频频举行各类活动。美国大豆协会许诺要在已经给予中国转基因大豆支持的五千万美元的基础上,再追加不低于二百万美元的支持。美国谷物协会就更直接,其总裁托马斯·多尔干脆对中美转基因产业化推手发号施令,要:“汇聚力量,应对挑战,”找到在中国率先突破转基因产业化的“圆满的解决办法”。
曹明华和饶毅的文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布的。同样的美国插手中国的背景,但曹明华看到的是美国及其中国转基因推手令人无可忍受的欺骗谎言;看到的是美国孟山都等转基因生物集团在美国国内及欧洲的四处碰壁,“四面楚歌”,于是跑到中国来,引诱中国上钩,让中国出头来救美国的转基因产业;看到的是中国对美国转基因不但不设防,反而比美国更积极地推行超越美国的转基因主粮产业化·;看到的是无辜中国公众包括自己在国内的亲人,即将无可避免地被迫食用转基因毒粮。于是,清楚知道转基因危害的她,忍无可忍地奋起撰文,说出转基因从理论到实践种种错误及危害的真相,表达了一个海外游子热爱中华,热爱祖国人民的赤子之情。
曹明华看到的这些危机饶毅看没看到呢?作为业内人士,我们不能说饶毅没有看到。如果他没有看到,那他就没有资格出来说话。如果他看到了,故意隐瞒转基因在美国混不下去的真相,那他就不单是凭空胡说,还居心叵测。
有一点很清楚,那就是饶毅看到了美国转基因在中国遇到的麻烦。也可以说是美国在转基因上给中国制造的麻烦,已经被中国爱国科学家及美籍华人科学家、中国公众所看破并不断揭露,美国推动的中国转基因主粮产业化也与其在美国的命运一样,即将陷入“四面楚歌”,美国人着急了,于是发话,要赶紧对中国爱国科学家和公众进行“反击”,赶紧对美国在中国的转基因主粮产业化大业实施“救驾”。也就是托马斯说的:“汇聚力量,应对挑战”。于是作为美国生物集团及中国“转基利”集团的“力量”,饶毅被“汇聚”,并站出来“应对挑战”了。这就是饶毅文章出笼的背景。饶毅文章一经见报,国内舆论立刻一片大哗。一场由美国参与挑起的转基因舆论大战,又在中国烽烟滚滚、炮火连天地展开了。
拿技术说事不靠谱
饶毅有“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科学博士”头衔,还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按说应该是位科学学者。但看他的文章却看不出一点学者影子,反而看出通篇的腾腾杀气,仿佛来中国近海耀武扬威的美国航母编队。这是很让人感到意外的。
美国生物集团与中国“转基利”集团排除转基因产业化异己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将转基因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混为一谈,给反对转基因产业化的人们扣上“阻碍新技术”,反对技术进步的帽子。饶毅也不例外。他在文章中说:“如果对于不是主要问题的安全性过度批判而阻碍我国研究新技术,反而有利于技术领先的国外大公司继续垄断,阻碍我国转基因技术的产业应用。国外大公司不可能因为我国的反对而不做转基因产品,在我国激烈反对转基因的结果,只能是减慢我国新兴的技术开发。在我们本来不领先的情况下,减慢技术发展无异于产业自杀。”
这段话拐弯抹角,绕来绕去。很像中国一部小说里的“弯弯绕”。“弯弯绕”从来都不是随意“绕”的,“绕”是有目的的。饶毅这里的“绕”,与方舟子们的“绕”一样,当然也是有目的的。
我们不妨先仔细看看这段很“绕”的话,总共给反对转基因主粮产业化的人们扣了多少顶“帽子”。其一是“对于不是主要问题的安全性过度批判”,其二是“阻碍我国研究新技术”,其三是“有利于技术领先的国外大公司继续垄断”,其四是“阻碍我国转基因技术的产业应用”,其五是“减慢我国新兴的技术开发”,其六是“减慢技术发展无异于产业自杀”。
短短一百三十六个字,论据一个没有,“帽子”居然有六顶!这还能算是一个科学学者的文章吗?
还有,这段很“绕”的话,一会儿说阻碍“新技术”,一会儿又说减慢“新兴的技术开发”,一会又说阻碍“转基因技术的产业应用”。饶毅作为专业人士,他起码应该知道对新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应用完全不是一个等同的概念。两个概念混在一起绕来绕去,最后“绕”成了啥呢?“绕”成了“阻碍我国研究新技术”,阻碍技术进步。
如果饶毅及其“转基利”集团不是健忘的话,他们应该记得,中国在农业部批准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之前,是没有如此高涨的反对声浪的。在农业部批准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之前,中国没有搞转基因研究吗?不是吧?那时有人搞,并且有很多人在搞,但是没有人反对。反对声浪的缘起是因为发放转基因水稻的安全证书,是因为转基因推手们扬言要在三五年内,将转基因稻米摆上中国老百姓的餐桌,要让中国老百姓别无选择地食用转基因稻米。这个铁铸一般的事实没有错吧?
转基因在实验室里是技术,走出实验室,让老百姓长年累月地食用,这已经不是技术了。就像原子弹,在实验室里是技术,走出实验室,就不是技术,而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原子弹是可以随意使用的吗?包括中国、美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人民,难道不是一惯反对随意使用原子弹吗?这种反对,“阻碍”过原子技术的进步吗?“减慢”过原子能的技术开发了吗?难道只有让原子弹到处使用,到处爆炸,才能推动原子产业的技术开发?
无可争辩的事实是,被饶毅视为“极端人士”、“极左势力”、“极端保守势力”的人们,从来没有反对过转基因技术研究,他们反对的只是转基因主粮产业化。反对的原因是转基因主粮的安全性。
令人惊讶的是,在关乎十几亿人健康繁衍、关乎种子被专利控制、关乎中国土地基因污染及环境污染等一系列转基因安全性上,饶毅竟然认为“不是主要问题”。饶毅凭啥敢这样打保票?他有这方面的研究做依据吗?
更让人难以理喻的是,饶毅竟然拿计算机和手机来类比转基因主粮,说:“按照这种逻辑,计算机、手机之类新产品应该禁用。事实上,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常用物品,并没有人去证明——也根本无法证明——它们‘几百年以后无害’。”
这里必须指出,“转基利”集团的这种类比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不久前他们曾拿乘坐飞机作类比。谁都清楚,人们不会每天都乘坐飞机,人们也可以一生不使用计算机,也可以一生不使用手机,但人们绝不可以不吃饭。并且乘坐飞机有保险,美国生物集团和中国“转基因”集团能给中国人民食用转基因主粮上保险吗?保险的保额应该是多少?有谁敢站出来承诺,一旦转基因主粮产业化,有人将会给中国所有公众上保险。有敢承诺的吗?
在基因生物领域,曹明华显然比饶毅更专业。曹明华已经例举大量事实,证明了目前饶毅、方舟子们所依据的转基因理论,已经被科学家证实从“根”上就错了。转基因作物及食品出现的危害已经多得不得了。美国在自己本土搞不下去,毫无办法。在欧洲也搞不下去,于是倒打一耙,说欧洲通胀是因为抵制了美国的转基因。中国没有抵制,相反还敞开国门欢迎。于是,对中国在高科技领域一贯严防死守的美国,唯独把转基因高科技大大方方地推广到中国,并且还力推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主粮转基因的国家。饶毅能告诉我们,美国为啥在转基因产业化上对中国如此用心,如此积极吗?中国如此欢迎美国的转基因,为啥也出现通胀了?
饶毅搬出美国,试图像方舟子那样用谎言来说明美国人是欢迎转基因食品的。但令饶毅绕不过去的是,中国世博会、亚运会都采取措施,确保外国人不至于误食转基因食品;中国财政部机关和农业部机关幼儿园也公示不食用转基因油。这再一次向中国公众展示出转基因的食用安全问题及中国在饮食上的“双重标准”。这个“双重标准”仍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伦理问题和政治问题。这种对转基因一部分人不食用,一部分必须食用的“双重标准”,甚至在中国封建社会都不曾出现过,只是在日寇统治下的伪满洲国才出现过。这显然也不仅仅是科学技术问题吧?
“防患”与“产业化”顺序不容颠倒
必须指出,中国存在“挺转”与“反转”两种力量。两种力量分歧的关键在于转基因研究“防患”与“产业化”的先后顺序。“反转”力量主张“防患”在先,“产业化”在后。“产业化”必须建立在“防患”的基础上。有了充分的“防患”,才能实施“产业化”。“挺转”力量以美国“无阴谋论”和转基因“假定的安全性”为依据,从不谈“防患”,主张在没有充分“防患”的前提下,贸然推行转基因主粮的“产业化”。或者是“产业化”与“防患”同步进行,其实还是只要“产业化”,不要“防患”。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再浅显不过的道理。转基因“防患”在先,“产业化”在后,是基于多方面的考虑。
首先,人类对基因的认识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更谈不上完全掌控。不可知,不可预见的东西还有很多。在这种情形下,贸然搞转基因主粮产业化,没有任何人能预知将出现怎样的后果。
其二,目前转基因的核心技术是由美国掌握的,这一点饶毅与中国“转基利”集团是不可否认的。美国对转基因技术掌握到何种程度,美国的“基因盾牌”计划搞到了哪一步,与“基因盾牌”配套的基因进攻搞到了哪一步?中国很难说是心中有数的。情况不明决心大,这样一旦大规模实施转基因主粮产业化,美国会不会启动针对中国“量身定做”的基因开关?会不会使中国的土地、环境、转基因食品同时出现严重问题?会不会像“非典”那样,让全体中国人顷刻间病倒,甚至死亡?有人敢保证这些问题一旦出现他能应付吗?
其三,目前人们已知转基因在美国被发现出了超显微病原体,转基因食品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大量动物、人类的健康及繁衍问题。中国对这些转基因健康问题有深入研究,有十分把握的防范措施和能力吗?谁能保证中国五十年后不会出现人种像老鼠那样的大量灭绝?
其四,转基因种植在美国出现了超级害虫和超级杂草,这些超级害虫和超级杂草比原有的害虫和杂草更凶狠,更难以清除。中国有清除这些超级害虫和超极杂草的能力吗?还有,有科学家研究发现,转基因具有破坏土壤的功能,种植过转基因作物的土地,不能再种植其它作物,种植了也长不好。中国有恢复被转基因破坏过的土地的能力吗?
其五,美国地多人少,即便转基因造成污染,美国也有足够的土地,确保美国人食用非转基因食物。中国与美国正相反,是人多地少。中国有足够的土地能保证一旦出现大面积基因污染,中国也能像美国那样确保公众能食用上非转基因食品吗?中国有控制基因污染和消除基因污染的能力吗?有转基因产业化一旦出现问题的退路吗?
其六、转基因大面积种植引发的基因污染,可能导致相当多的物种灭绝。中国有能力防范这种物种灭绝吗?有能力在一旦出现这种污染的情形下,仍能恢复被污染植物的原生态的能力吗?
其七,转基因方面的主要专利都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中国有避免种子专利落入美国圈套的能力吗?有避免种子专利落入转基因利益集团手中的能力吗?有保障农民有随时退出转基因种植的能力和承诺吗?一旦中国除了转基因种子,再无其它,而农民想重新回归“有机”、“生态”种植,谁能保证让农民实现这一愿望?用啥来保证?能说清楚吗?
很清楚,在转基因问题上,人类充其量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转基因在技术上该研究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转基因方面的科学家本来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是人们看到目前这些科学家并不热衷对转基因技术的深入研究,尤其不热衷对转基因危害的“防患”研究。他们热衷的只是转基因的产业化。谁都知道,产业化不是科学家的事,是商家的事。中国转基因科学家现在不想当科学家,而是想当商家,放下转基因技术的深入研究,一门心思去推动“产业化”。科学家干起了商家的事。
正是因为有“商家”的利益引诱,“转基利”集团才颠倒了转基因“防患”与产业化的顺序,也才引发了中国爱国科学家和公众的担心。现在,饶毅等倒打一耙地把“阻碍新技术”等等帽子扣到爱国人士和公众头上,这是无德、无理、无赖的表现。因为是转基因科学家们放弃转基因“新技术”研究,转而去推动“产业化”在先,爱国人们反对他们放弃深入研究而去搞“产业化”在后。有放弃新技术研究而搞产业化的“因”,才有人们反对放弃深入研究而搞“产业化”的“果”。这就是再明白不过的因果关系。饶毅身为北大生命科学院院长,科学问题一时没搞明白或许不是他的错,简单的因果关系没搞清楚,这可就是他的错了。人们有理由怀疑,这样连简单的因果关系都搞不清楚的人,他能胜任名校院长这个职务吗?
迫不及待令人生疑
真理是越辩越明的。反对转基因产业化既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想阻碍新技术进步,恰恰相反,是希望转基因方面的科学家不要改行当商家,而要认认真真把基因和转基因问题搞清楚,尤其是把转基因“危害防范”搞彻底。也就是像俄罗斯那样,防范在先。有了充分的科学研究,有了充分的防范把握,再搞产业化也不迟。今日中国还没堕落到离开转基因主粮产业化就能饿死人的程度。难道不是吗?
遗憾的是,具有主导权和话语权的转基因专家,没有把自己的兴奋点放在对转基因利弊的深入研究上,他们整天干的就是离开实验室,去搞他们自己说不请道不明的风险重重的转基因产业化。尤其是他们的迫不及待,更让人们生疑。
中国有句成语叫“慌不择路”。人们看到,今天的“转基利”集团,已经迫不及待到了“慌不择路”的程度。
还以我们的饶毅大院长为例。刘仰先生在饶文见报后,很快写了一篇文章,指出饶毅原文的标题:《以史为鉴:转基因的“狼来了”几次了?》“会很自然地带来一个麻烦”。“按照饶毅先生文章的意思,美国早就叫过‘转基因的狼来了’,结果狼没有来。所以,中国也不必再叫‘转基因的狼来了’。但是,我们知道‘狼来了’这个故事的结局是,后来,狼真的来了,结果没救了”。因此,饶毅在这里本来想说“转基因狼来了”叫多了,狼也不会来。没想到把典用反了,最后把狼给闹来了,犯了一个“用典不当”的错误,搬起石头反砸了自己的脚。这样低级的错误,出在小学生身上要扣分,出在如此显赫的名校校长头上,如果不是因为“慌不择路”,能吗?
饶毅的“慌不择路”还表现在睁着眼睛说瞎话上。譬如他说:“在目前中国有些人过激批判转基因动植物,甚至以无依据的说法和谣言压制我国研究转基因动植物,不加分析地拾西方极左派的牙慧,妖魔化我国科研人员,却是令人担忧的问题。”
我们知道曹明华发表在《文汇报》上的文章,从理论到实践,都提供了大量转基因在美国正走投无路,“四面楚歌”的证据。我们不知道饶毅看没看过这篇文章。如果他没看过,那说明他有点儿不学无术。如果他看过,那他为啥还要胡说“无根据”呢?
不说美国,就说中国吧。中国明摆着猪肉涨价涨得离谱了。在此前一年,《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花三个月时间调查,例举了一系列动物异常现象,本来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严重关注。但人们看到的是仅仅隔了一天,农业部网站便挂出了山西省农业厅“关于山西吉林”动物异常的“调查说明”,就是这个“调查说明”,创造了“山西管到吉林”,水泥地面和猫不但能使老鼠“变少”,而且能使老鼠“变小”,还有“羊是单胎动物”等等。饶毅如若不信,随时都可以登录农业部网站去看。请问,人们认为“山西管不到吉林”,这算是“无根据”,还是算“谣言”?饶毅是生命科学院院长,请给人们“生命科学”一下,水泥地面和猫是怎样使老鼠“变小”的?这个老鼠变小是农业部网站上的“白纸黑字”,这也叫“无根据”和“谣言”吗?究竟是谁“不加分析地拾西方极左派的牙慧”了?饶毅“加分析”了吗?
还有,世博会、亚运会不食用转基因食品,这是“谣言”吗?是“无根据”吗?中国财政部机关服务中心和农业部机关幼儿园不食用转基因油,是“无根据”和“谣言”吗?这些全国公众几乎无人不知的铁铸一般的事实,饶毅究竟是太孤陋寡闻了,还是在有意倒打一耙啊?
饶毅的“慌不择路”还表现为自相矛盾。他一会扯到“新技术”上,一会又扯到“产业应用”上。攻击他人,便拿出“阻碍新技术”;说服上头,便拿出“产业应用”。说:“需要注意公司为了利益而垄断技术”,反对转基因主粮产业化“反而有利于技术领先的国外大公司继续垄断”。看看,一会儿是“垄断技术”,一会儿是“产业应用”,饶毅到底想说啥?
其实,饶毅想说的压根就不是“垄断技术”,而是“产业应用”。因为美国在任何高科技领域都对中国严防死守,都“垄断技术”。这种垄断的结果就是中国人“坐着美国飞机,吃美国转基因大豆”;就是美国出口到中国的高科技产品,从十年前的百分之十三,下降到如今的百分之七。但惟独在饶毅、方舟子们主张的转基因产业化上,美国不但不垄断,还主动帮,希望中国走到美国前面去,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主粮转基因的国家。美国和中国“转基利”集团为啥要这样慌不择路,这样迫不及待啊?这种慌不择路和迫不及待的驱动力是啥?饶毅能说出来,敢说出来吗?
饶毅这次跳出来说话,明显有美国谷物协会托马斯的“汇聚力量,应对挑战”在先。并且在饶毅之前,已经有人跳出来,给反对转基因产业化的人们戴上了“爱国贼”的帽子。这个“爱国贼”,一下子便将“转基利”集团钉到了“卖国贼”的耻辱柱上。小将出马想往别人身上泼粪,没想到统统泼到了自己身上。于是大将出马,还是没想到,饶毅这个“慌不择路”的一跳,跳得洋相百出,还是演砸了。演得不但没能帮上美国转基因托马斯们的忙,反而落下一堆笑柄。饶毅本来洋洋自得地想好好表现一下,没想到适得其反。这样一来,饶毅怕是得不到奖金,也很难“进步”。因为他把一个名校校长的脸面几乎要丢光了。(本文欢迎网友转载)
原文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683ce0102dqrk.html
相关文章:
刘仰: 挺转挺政治
刘仰: 转基因专家有什么资格?
曹明华:转基因食物在美国的争议 (2011-07-06 《文汇报》)
2011年6月26日星期日
广告:让劳动者体面劳动
“全国总工会:让劳动者体面劳动!”
昨天在深圳看到公交车上的广告语,大大的红色粗体字刷满了整个车身。看到“工会”这两字,忽然就想起原来还被做过“主人”、“先锋队”的,莫非现在连“体面”都是个问题了?
昨天在深圳看到公交车上的广告语,大大的红色粗体字刷满了整个车身。看到“工会”这两字,忽然就想起原来还被做过“主人”、“先锋队”的,莫非现在连“体面”都是个问题了?
2011年6月19日星期日
关于当前的婚姻制度
发信人: egonous (neo),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Re: 世界各民族中,汉族的家庭最优秀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Jun 16 12:01:24 2011, 美东)
家庭的基本功能是什么,养育后代,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单亲供给孩子生计越来不成问题,社会在抚养和教育孩子方面承担的功能越来越多, 即便现在不行,将来的趋势就是家庭作为养育后代的单位的功能逐渐减弱。而信息化时代的社会生产活动越来越需要劳动力的流动性,社会的多样性越来越造成人与人的思想,品味,兴趣,等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和时间变动,要两个人长期的同时生活在一起的物质与精神的基础都逐渐减弱,家庭不消亡,什么消亡?
不要往后看, 不要往旁看, 要往前看,
-----------------------------------------------------
一夫多妻制的合理性
- 紀曉風 2011年2月1日 - 信報
愈來愈似「無定飛環孫碧玲」的何鴻燊最終令筆者想起一個根本問題,那就是「一夫多妻制」。一聽到這五個字,大部分人都會表示反對,主要「理由」是宣稱一夫多妻制會剝削女性,造成不公平。但是,一九九二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貝克(Gary Becker)在五年多前,於其與著名法律學人波斯納(Richard Posner)合作的網誌中,就提出過質疑。
貝克指出,反對一夫多妻制的論據十分之奇怪,「就好像是主張:為了讓弱勢族群的經濟前景更好,政府應該規定一個公司裏面最多只能聘用幾個弱勢族群成員」,而非一般理解的「最少必須」聘用幾個弱勢社會成員。換言之,若一個男人有足夠財力「聘用」眾多女人,而且「聘用條件」比大部分男人都要好,大部分人(包括女人和男人)都會同意,原則上所有女人都應該「受聘於」那個男人,但一旦套用於「一夫多妻制」,大部分人又即刻說「不」!
貝克認為,「就整體而言,一夫多妻制會使女性受益,而男性則是權益受損」。他進一步剖析,條件較差的男性在一夫一妻制中,要娶妻已經不易,一旦實行一夫多妻制,難度就可能更高。而他亦不忘提醒大家,一夫多妻制其實對教育程度較高和風姿綽約的女性都較為不利,理由是「她們必須與幾位女性一同競爭」,「這幾位女性的條件雖然都比較差,但如果加總起來,卻足以與教育程度高或是風姿綽約的女性來競爭,甚至於更佔優勢」。由此路進,慧根較好悟性較高的讀者興許可以玩味到,賭王為何會在二、三、四太之間則穿梭往還吧?
貝克的結論是:「世界各地之所以大多立法禁止多偶制,也許是因為有些會受到傷害的特定族群反對這種制度。」再說白一點,即是「低頭小廝」與「揚眉女子」都會極力反對一夫多妻制(此推论看来真真不假,因为记得有一次在饭桌上曾向几位女士(都是未婚的)提出过类似观点,遭到一致反驳或鄙视,无论我怎样论证。我当时还嘀咕怎么这科学职业女性也这么难通理呢?原来她们属于“扬眉女子”一群。)。而這,相信亦是「何家各房混戰」之所以會吸引到數以百萬計「港燦」、「港女」心涼地追看的底因。
-----------------------------------------------------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如果严格的专偶制是各种美德的最高峰,那么优胜的棕叶就应当属于绦虫了,因为绦虫在其50-200个关节或体节的每一节中都有完备的雌雄性器官,终生都在每个体节中自行交合
。。。
专偶制的起源就是如此。它决不是个人性爱的结果,它同个人性爱绝对没有关系,因为婚姻和以前一样仍然是权衡利害的婚姻。专偶制是不以自然条件为基础,而以经济条件为基础,即以私有制对原始的自然产生的公有制的胜利为基础的第一个家庭形式。
。。。
正如文明时代所产生的一切都是两重的、口不应心的、分裂为二的、对立的一样:一方面是专偶制,另方面则是淫游制以及它的最极端的形式——卖淫
。。。。
在实际上不仅被容忍而且特别为统治阶级所乐于实行的淫游制,在口头上是受到诅咒的。但是实际上,这种诅咒决不是针对着参与此事的男子,而只是针对着妇女:她们被剥夺权利,被排斥在外,以便用这种方法再一次宣布男子对妇女的无条件统治乃是社会的根本法则。
标 题: Re: 世界各民族中,汉族的家庭最优秀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Jun 16 12:01:24 2011, 美东)
家庭的基本功能是什么,养育后代,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单亲供给孩子生计越来不成问题,社会在抚养和教育孩子方面承担的功能越来越多, 即便现在不行,将来的趋势就是家庭作为养育后代的单位的功能逐渐减弱。而信息化时代的社会生产活动越来越需要劳动力的流动性,社会的多样性越来越造成人与人的思想,品味,兴趣,等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和时间变动,要两个人长期的同时生活在一起的物质与精神的基础都逐渐减弱,家庭不消亡,什么消亡?
不要往后看, 不要往旁看, 要往前看,
-----------------------------------------------------
一夫多妻制的合理性
- 紀曉風 2011年2月1日 - 信報
愈來愈似「無定飛環孫碧玲」的何鴻燊最終令筆者想起一個根本問題,那就是「一夫多妻制」。一聽到這五個字,大部分人都會表示反對,主要「理由」是宣稱一夫多妻制會剝削女性,造成不公平。但是,一九九二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貝克(Gary Becker)在五年多前,於其與著名法律學人波斯納(Richard Posner)合作的網誌中,就提出過質疑。
貝克指出,反對一夫多妻制的論據十分之奇怪,「就好像是主張:為了讓弱勢族群的經濟前景更好,政府應該規定一個公司裏面最多只能聘用幾個弱勢族群成員」,而非一般理解的「最少必須」聘用幾個弱勢社會成員。換言之,若一個男人有足夠財力「聘用」眾多女人,而且「聘用條件」比大部分男人都要好,大部分人(包括女人和男人)都會同意,原則上所有女人都應該「受聘於」那個男人,但一旦套用於「一夫多妻制」,大部分人又即刻說「不」!
貝克認為,「就整體而言,一夫多妻制會使女性受益,而男性則是權益受損」。他進一步剖析,條件較差的男性在一夫一妻制中,要娶妻已經不易,一旦實行一夫多妻制,難度就可能更高。而他亦不忘提醒大家,一夫多妻制其實對教育程度較高和風姿綽約的女性都較為不利,理由是「她們必須與幾位女性一同競爭」,「這幾位女性的條件雖然都比較差,但如果加總起來,卻足以與教育程度高或是風姿綽約的女性來競爭,甚至於更佔優勢」。由此路進,慧根較好悟性較高的讀者興許可以玩味到,賭王為何會在二、三、四太之間則穿梭往還吧?
貝克的結論是:「世界各地之所以大多立法禁止多偶制,也許是因為有些會受到傷害的特定族群反對這種制度。」再說白一點,即是「低頭小廝」與「揚眉女子」都會極力反對一夫多妻制(此推论看来真真不假,因为记得有一次在饭桌上曾向几位女士(都是未婚的)提出过类似观点,遭到一致反驳或鄙视,无论我怎样论证。我当时还嘀咕怎么这科学职业女性也这么难通理呢?原来她们属于“扬眉女子”一群。)。而這,相信亦是「何家各房混戰」之所以會吸引到數以百萬計「港燦」、「港女」心涼地追看的底因。
-----------------------------------------------------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如果严格的专偶制是各种美德的最高峰,那么优胜的棕叶就应当属于绦虫了,因为绦虫在其50-200个关节或体节的每一节中都有完备的雌雄性器官,终生都在每个体节中自行交合
。。。
专偶制的起源就是如此。它决不是个人性爱的结果,它同个人性爱绝对没有关系,因为婚姻和以前一样仍然是权衡利害的婚姻。专偶制是不以自然条件为基础,而以经济条件为基础,即以私有制对原始的自然产生的公有制的胜利为基础的第一个家庭形式。
。。。
正如文明时代所产生的一切都是两重的、口不应心的、分裂为二的、对立的一样:一方面是专偶制,另方面则是淫游制以及它的最极端的形式——卖淫
。。。。
在实际上不仅被容忍而且特别为统治阶级所乐于实行的淫游制,在口头上是受到诅咒的。但是实际上,这种诅咒决不是针对着参与此事的男子,而只是针对着妇女:她们被剥夺权利,被排斥在外,以便用这种方法再一次宣布男子对妇女的无条件统治乃是社会的根本法则。
地震后离婚咨询件数急增3倍
时间:2011-06-13 17:52
【日本新闻网6月13日消息】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许多单身女士希望身边有一位可以依靠的男士陪伴,许多婚姻介绍所会员激增。与此相反的是,地震后法律事务所的离婚咨询件数也增加了2到3倍。
距离严重灾区很近的仙台市内的一家法律事务所表示,地震发生后来咨询离婚事宜的人增加了3倍之多。地震时对丈夫的表现很失望,或者认为对方不可靠等原因影响了夫妇之间的感情。还有的夫妇是因为对核事故的态度不一,或者对方只关心自己的父母等行为成为了主要的原因。
一位二十多岁石卷市女性,地震发生时与孩子一起到别处避难。母子俩人在非常不安的时候,丈夫却因担心父母回到父母住处,一直不回来。之后这位女性多次劝说丈夫能回来,但是都被拒绝。她对此表示,她丈夫根本不顾母子安慰,今后没有信心再继续做夫妇下去了。还有一位女性因为没有食物,为了一家五口排了将近5个小时的长队终于买到了4个方便面。但是在她有事外出时,这四个方便面都被丈夫一人吃完。她回来之后,对这位“自私”的丈夫产生了很大的不信任。危难之际,很容易看得出一个人的本性,这次地震“震坏了”许多夫妇的关系,其中特别是年轻夫妇居多。
来源:http://www.ribenxinwen.com/html/a/201106/13-9734.html
丈夫地震先逃妻子提出离婚
时间: 2011-06-15 19:37
【日本新闻网6月15日消息】日本大地震发生至今,已经快满100天。灾后重建还未全面开始,依然有8万多人生活在避难所里。逃过生命洗劫的夫妻,本来应该为自己依然还能相聚而庆幸,但是事实上,灾区夫妻离婚案件是急剧上升,而最多的离婚理由,居然是地震发生时丈夫先夺门而逃,把妻子搁在脑后。
东京专门接受离婚案商谈的机构“东京家族实验室”称,地震发生后,打电话或登门到该机构进行离婚商量的灾民急剧上升。妻子们要求离婚的原因有各种各样,但是最多的理由是在大地震和海啸发生时,丈夫没有拉上妻子一起跑,而是自己先逃了出去,把妻子和孩子搁在家中。“和这样没有责任心的男人再继续生活在一起,是一大悲剧”,这是许多妻子们的叹息。
要求离婚的另外一大原因是,妻子们发现,地震和海啸发生时,丈夫的第一个电话不是打给自己,而是打给他的母亲,或者是情人。
“东京家族实验室”说,有些灾区妻子在查看了丈夫的手机通话记录后发现,地震发生后,自己的丈夫打出的第一个电话不是给自己和孩子,而是给了一个陌生人,或者自己的母亲。而陌生人大多是丈夫的秘密情人。
日本大地震让许多单身女人产生了结婚的念头,但是,同时也催生了许多幸存下来夫妻的离婚。
来源:http://www.ribenxinwen.com/html/d/201106/15-9763.html
【日本新闻网6月13日消息】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许多单身女士希望身边有一位可以依靠的男士陪伴,许多婚姻介绍所会员激增。与此相反的是,地震后法律事务所的离婚咨询件数也增加了2到3倍。
距离严重灾区很近的仙台市内的一家法律事务所表示,地震发生后来咨询离婚事宜的人增加了3倍之多。地震时对丈夫的表现很失望,或者认为对方不可靠等原因影响了夫妇之间的感情。还有的夫妇是因为对核事故的态度不一,或者对方只关心自己的父母等行为成为了主要的原因。
一位二十多岁石卷市女性,地震发生时与孩子一起到别处避难。母子俩人在非常不安的时候,丈夫却因担心父母回到父母住处,一直不回来。之后这位女性多次劝说丈夫能回来,但是都被拒绝。她对此表示,她丈夫根本不顾母子安慰,今后没有信心再继续做夫妇下去了。还有一位女性因为没有食物,为了一家五口排了将近5个小时的长队终于买到了4个方便面。但是在她有事外出时,这四个方便面都被丈夫一人吃完。她回来之后,对这位“自私”的丈夫产生了很大的不信任。危难之际,很容易看得出一个人的本性,这次地震“震坏了”许多夫妇的关系,其中特别是年轻夫妇居多。
来源:http://www.ribenxinwen.com/html/a/201106/13-9734.html
丈夫地震先逃妻子提出离婚
时间: 2011-06-15 19:37
【日本新闻网6月15日消息】日本大地震发生至今,已经快满100天。灾后重建还未全面开始,依然有8万多人生活在避难所里。逃过生命洗劫的夫妻,本来应该为自己依然还能相聚而庆幸,但是事实上,灾区夫妻离婚案件是急剧上升,而最多的离婚理由,居然是地震发生时丈夫先夺门而逃,把妻子搁在脑后。
东京专门接受离婚案商谈的机构“东京家族实验室”称,地震发生后,打电话或登门到该机构进行离婚商量的灾民急剧上升。妻子们要求离婚的原因有各种各样,但是最多的理由是在大地震和海啸发生时,丈夫没有拉上妻子一起跑,而是自己先逃了出去,把妻子和孩子搁在家中。“和这样没有责任心的男人再继续生活在一起,是一大悲剧”,这是许多妻子们的叹息。
要求离婚的另外一大原因是,妻子们发现,地震和海啸发生时,丈夫的第一个电话不是打给自己,而是打给他的母亲,或者是情人。
“东京家族实验室”说,有些灾区妻子在查看了丈夫的手机通话记录后发现,地震发生后,自己的丈夫打出的第一个电话不是给自己和孩子,而是给了一个陌生人,或者自己的母亲。而陌生人大多是丈夫的秘密情人。
日本大地震让许多单身女人产生了结婚的念头,但是,同时也催生了许多幸存下来夫妻的离婚。
来源:http://www.ribenxinwen.com/html/d/201106/15-9763.html
2011年6月11日星期六
庸官之「庸」也是一种恶
王迪诗 2011-06-04 信报财经新闻
最近到北京公干,回程时在候机室翻着《第一财经日报》,看到一篇关于「市长信箱」的文章非常有趣,在这里引述出来娱乐一下各位读者。话说内地官府潮兴玩「信箱」。河南孟州市委市政府的网站,有一个名为「书记市长信箱」的栏目。一名市民提交了这封信: 「我是中原活塞的一名员工,五一期间公司强迫加班,并且威胁后果自负,扣我工资,请问我该怎么办?」十五天后,他收到孟州市人民政府这样的回覆:「如果你对该公司没有认同感,索性解除劳动合同走人吧。毕竟天高任鸟飞呀。」是的,这是「市长信箱」,而不是那种「心急人上」的八卦杂志信箱。
「没时间跟你闲扯」
2009 年,湖北应城县一名市民写信到「市长信箱」,质疑该市「创建办」的处事方式, 「创建办」这样回覆: 「我办没时间跟你闲扯,你有意见到创建办来面淡( 『面谈』错写成『面淡』)。」你没看错,的而且确是「我办没时间跟你闲扯」。我一向以为自己好型,今天才遇见真正的「高手」。
这些「市长信箱」除了加倍暴露政府是何等无赖,对人类究竟有什么益处呢?
然而,为了训练自己适应世界的荒谬,我认为有必要发掘一下无赖的优点,令自己相信地球仍然适合人类居住。这样想着,我发现其实「市长信箱」的回覆也有可爱的地方。相比香港政府部门那句「我们会不时检讨」, 「我办没时间跟你闲扯」听来任性之中不失天真,坦率之中又带点刚烈,令政府的形象更人性化。
老老实实,面对那班无知的蚁民,谁有时间跟你闲扯?分别只在于是否把心底话大鸣大放而已。香港的高官不会这样坦白,他们心里想着「吹咩?」之际,口中仍会说「急市民所急」。例如孙明扬身为房屋及规划地政局长的时候,房子居然违例僭建,屋宇署在五年之间向他发警告再钉契,全被孙明扬当成透明,说不定有人心里想的正是「吹咩?」或「我没时间跟你闲扯」。现在事件给揭露出来,大家都称赞屋宇署说:「啊,真是公正不阿,就连局长都不会给予特权,照样出信要求清拆。」我倒觉得另一个可能性比较大─当时屋宇署的公务员根本没注意到那是孙明扬的房子,只是跟程序作一式一样的标准处理。
事件给揭发出来,舆论要求知法犯法的孙明扬下台,他说会「承担所有后果」。接着多份报章引述政府消息人士补充,孙明扬的言论并非表示辞职。若不辞职,那到底如何「承担所有后果」?是祈祷忏悔吗?是捐钱给关爱基金「赎罪」吗?
「僭建」风暴席卷政界,副环境局长潘洁、教育局长孙明扬、立法会议员梁耀忠、张国柱、王国兴……最后终于烧到特首曾荫权的头上,他的物业也有涉嫌僭建的玻璃围板。当人人都犯错,就变成没有人犯错,这叫「罪不及众」,大家happy 。最唔抵就是民建联的陈鉴林,他最先被揭发物业僭建,首当其冲,天天见报被骂个狗血淋头。
谁不知后来陆续揭发高官议员齐齐僭建,来到曾荫权都已经水尾,市民对这事已失去兴趣了,倒不如关注一下谢霆锋和张柏芝的婚姻。
问责制名存实亡
不管犯下什么错误,高官只要出来面懵懵道个歉就不了了之。所谓「问责制」,与其说是名存实亡,倒不如说根本从来没有存在过。本文的标题是从《凤凰周刊》(凤凰卫视旗下刊物)一篇评论借来的─庸官之「庸」也是一种恶(作者:周兼明),当中就提到了内地官场如何问责。
这篇文章说,内地近日刮起了「治庸问责」的整肃风暴,山西从去年起连续九次进行了「整肃工作纪律、狠杀不良风气」行动,湖北还开设了「治庸办」,谁来管这个办也真有型呢,想想看,要是新闻报道员这样说: 「治庸办主任王迪诗今天出席公开场合时表示……」,soundscool!
文章描述的内地官场的一些情况跟香港非常相似:「由于缺乏相应的惩戒措施和透明的问责制度,虽然从中央到地方做出了一些『治庸』探索,但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或虎头蛇尾,鲜克有终。人们极少看到有重要官员,在『治庸』风暴中被整肃、撤职,最多只是一些低阶庸官暂时得不到重用或嘉奖,却并未因此受到什么损失,仍然活得滋润。」香港的高官也活得很滋润,说不定孙明扬还在家里的僭建楼阁叹世界。文章还把「庸官」的表现描写得十分到位: 「简单来说有三种表现:一种是思想的平庸僵化,对民众诉求无动于衷,更谈不上对工作有什么创新意识;一种是行为的庸碌无能,遇到矛盾或避之若浼、或扯皮推诿,工作效率低下;还有一种是人事的庸俗钻营,除了会投机与作秀外,无甚实绩。凡此种种,一言以蔽之,就是在其位不谋其政。」若不是作者说明所指的是内地,我还以为他在写香港官场!
力有不逮唔该辞职
也许有人会说,Daisy,你不要歧视蠢人啊!你以为他很喜欢自己蠢?阿妈把他生成这样有什么办法?所以我得把话说清楚──蠢,不是罪。但人蠢又偏要做官,而且做到一塌糊涂仍死要霸住个位,就是一种恶。蠢人当官,害死多少百姓?那不是一句「阿妈生成」就可以了事。「离开很容易,留下来却需要勇气」并不是平庸的借口,这样会累死很多人。假如香港爆发沙士的时候能有一位英明果断的领导者,也许不会死这么多人。沙士不是天意,而是人祸。我不奢望高官有远见和才能,只求他们做个负责任的庸官,力有不逮唔该辞职。
我对香港官员的要求很低,平庸是必然的,如果你是一个人才,你会不会跟一个无能的大佬?特区政府应验了「柏金逊定律」,无能的人为了保住职位,只能选择更无能的下属,令组织的规模恶性膨胀。结果,整个特区政府上上下下都像患了「柏金逊」。
文章的作者引述了政治学家Hannah Arendt 的观点─平庸也是一种恶。「她认为在一些政治体制中一些平常的小官僚,因为没有明确的爱憎和判别正邪的能力,这种公文机器同样可能成为恶的化身。当然,这种平庸的恶,不会像一些『极端的恶』那么容易辨识,他们往往既不阴险奸诈,也不凶横无理,可能除了晋升之外也无其他特殊的动机,他们甚至不完全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他们也不是愚蠢,而是完全没有思想。这种无思想性,这种对正义与邪恶的麻木,同样能引发一个时代的灾难和浩劫。就像『文革』中一些运动追随者那样,仅仅因为自己的平庸和无思想,就汇入到了一种体制的犯罪洪流中,成为那些『极端的恶』的帮凶而无知无觉。」Hannah Arendt甚至说过: 「平庸的恶可以毁掉整个世界。」真教人心寒!
问责制本来的目的就是治庸。香港也在实行问责制,问题是负责治庸那人叫董建华,最后连他自己也被「治」了,成为香港自回归以来唯一一次成功「治庸」。
到了曾荫权政府,财政司司长曾俊华把预算案搞成一镬粥,面懵懵当没事发生,丝毫没有问责下台的打算,脸皮厚过电话簿。
也许你会反问,最近前资讯科技总监葛辉踢爆政府的招标丑闻,他指控政府以「政治任务」为借口,以图干扰招标评审, 「钦点」把标书批给有左派背景的团体。如果查明葛辉所言属实,政府高官就是各怀鬼胎,专耍手段,一点也不「庸」啊!那当然不是「庸」,那叫「腐败」。
http://world-of-daisy.blogspot.com 王迪诗
最近到北京公干,回程时在候机室翻着《第一财经日报》,看到一篇关于「市长信箱」的文章非常有趣,在这里引述出来娱乐一下各位读者。话说内地官府潮兴玩「信箱」。河南孟州市委市政府的网站,有一个名为「书记市长信箱」的栏目。一名市民提交了这封信: 「我是中原活塞的一名员工,五一期间公司强迫加班,并且威胁后果自负,扣我工资,请问我该怎么办?」十五天后,他收到孟州市人民政府这样的回覆:「如果你对该公司没有认同感,索性解除劳动合同走人吧。毕竟天高任鸟飞呀。」是的,这是「市长信箱」,而不是那种「心急人上」的八卦杂志信箱。
「没时间跟你闲扯」
2009 年,湖北应城县一名市民写信到「市长信箱」,质疑该市「创建办」的处事方式, 「创建办」这样回覆: 「我办没时间跟你闲扯,你有意见到创建办来面淡( 『面谈』错写成『面淡』)。」你没看错,的而且确是「我办没时间跟你闲扯」。我一向以为自己好型,今天才遇见真正的「高手」。
这些「市长信箱」除了加倍暴露政府是何等无赖,对人类究竟有什么益处呢?
然而,为了训练自己适应世界的荒谬,我认为有必要发掘一下无赖的优点,令自己相信地球仍然适合人类居住。这样想着,我发现其实「市长信箱」的回覆也有可爱的地方。相比香港政府部门那句「我们会不时检讨」, 「我办没时间跟你闲扯」听来任性之中不失天真,坦率之中又带点刚烈,令政府的形象更人性化。
老老实实,面对那班无知的蚁民,谁有时间跟你闲扯?分别只在于是否把心底话大鸣大放而已。香港的高官不会这样坦白,他们心里想着「吹咩?」之际,口中仍会说「急市民所急」。例如孙明扬身为房屋及规划地政局长的时候,房子居然违例僭建,屋宇署在五年之间向他发警告再钉契,全被孙明扬当成透明,说不定有人心里想的正是「吹咩?」或「我没时间跟你闲扯」。现在事件给揭露出来,大家都称赞屋宇署说:「啊,真是公正不阿,就连局长都不会给予特权,照样出信要求清拆。」我倒觉得另一个可能性比较大─当时屋宇署的公务员根本没注意到那是孙明扬的房子,只是跟程序作一式一样的标准处理。
事件给揭发出来,舆论要求知法犯法的孙明扬下台,他说会「承担所有后果」。接着多份报章引述政府消息人士补充,孙明扬的言论并非表示辞职。若不辞职,那到底如何「承担所有后果」?是祈祷忏悔吗?是捐钱给关爱基金「赎罪」吗?
「僭建」风暴席卷政界,副环境局长潘洁、教育局长孙明扬、立法会议员梁耀忠、张国柱、王国兴……最后终于烧到特首曾荫权的头上,他的物业也有涉嫌僭建的玻璃围板。当人人都犯错,就变成没有人犯错,这叫「罪不及众」,大家happy 。最唔抵就是民建联的陈鉴林,他最先被揭发物业僭建,首当其冲,天天见报被骂个狗血淋头。
谁不知后来陆续揭发高官议员齐齐僭建,来到曾荫权都已经水尾,市民对这事已失去兴趣了,倒不如关注一下谢霆锋和张柏芝的婚姻。
问责制名存实亡
不管犯下什么错误,高官只要出来面懵懵道个歉就不了了之。所谓「问责制」,与其说是名存实亡,倒不如说根本从来没有存在过。本文的标题是从《凤凰周刊》(凤凰卫视旗下刊物)一篇评论借来的─庸官之「庸」也是一种恶(作者:周兼明),当中就提到了内地官场如何问责。
这篇文章说,内地近日刮起了「治庸问责」的整肃风暴,山西从去年起连续九次进行了「整肃工作纪律、狠杀不良风气」行动,湖北还开设了「治庸办」,谁来管这个办也真有型呢,想想看,要是新闻报道员这样说: 「治庸办主任王迪诗今天出席公开场合时表示……」,soundscool!
文章描述的内地官场的一些情况跟香港非常相似:「由于缺乏相应的惩戒措施和透明的问责制度,虽然从中央到地方做出了一些『治庸』探索,但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或虎头蛇尾,鲜克有终。人们极少看到有重要官员,在『治庸』风暴中被整肃、撤职,最多只是一些低阶庸官暂时得不到重用或嘉奖,却并未因此受到什么损失,仍然活得滋润。」香港的高官也活得很滋润,说不定孙明扬还在家里的僭建楼阁叹世界。文章还把「庸官」的表现描写得十分到位: 「简单来说有三种表现:一种是思想的平庸僵化,对民众诉求无动于衷,更谈不上对工作有什么创新意识;一种是行为的庸碌无能,遇到矛盾或避之若浼、或扯皮推诿,工作效率低下;还有一种是人事的庸俗钻营,除了会投机与作秀外,无甚实绩。凡此种种,一言以蔽之,就是在其位不谋其政。」若不是作者说明所指的是内地,我还以为他在写香港官场!
力有不逮唔该辞职
也许有人会说,Daisy,你不要歧视蠢人啊!你以为他很喜欢自己蠢?阿妈把他生成这样有什么办法?所以我得把话说清楚──蠢,不是罪。但人蠢又偏要做官,而且做到一塌糊涂仍死要霸住个位,就是一种恶。蠢人当官,害死多少百姓?那不是一句「阿妈生成」就可以了事。「离开很容易,留下来却需要勇气」并不是平庸的借口,这样会累死很多人。假如香港爆发沙士的时候能有一位英明果断的领导者,也许不会死这么多人。沙士不是天意,而是人祸。我不奢望高官有远见和才能,只求他们做个负责任的庸官,力有不逮唔该辞职。
我对香港官员的要求很低,平庸是必然的,如果你是一个人才,你会不会跟一个无能的大佬?特区政府应验了「柏金逊定律」,无能的人为了保住职位,只能选择更无能的下属,令组织的规模恶性膨胀。结果,整个特区政府上上下下都像患了「柏金逊」。
文章的作者引述了政治学家Hannah Arendt 的观点─平庸也是一种恶。「她认为在一些政治体制中一些平常的小官僚,因为没有明确的爱憎和判别正邪的能力,这种公文机器同样可能成为恶的化身。当然,这种平庸的恶,不会像一些『极端的恶』那么容易辨识,他们往往既不阴险奸诈,也不凶横无理,可能除了晋升之外也无其他特殊的动机,他们甚至不完全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他们也不是愚蠢,而是完全没有思想。这种无思想性,这种对正义与邪恶的麻木,同样能引发一个时代的灾难和浩劫。就像『文革』中一些运动追随者那样,仅仅因为自己的平庸和无思想,就汇入到了一种体制的犯罪洪流中,成为那些『极端的恶』的帮凶而无知无觉。」Hannah Arendt甚至说过: 「平庸的恶可以毁掉整个世界。」真教人心寒!
问责制本来的目的就是治庸。香港也在实行问责制,问题是负责治庸那人叫董建华,最后连他自己也被「治」了,成为香港自回归以来唯一一次成功「治庸」。
到了曾荫权政府,财政司司长曾俊华把预算案搞成一镬粥,面懵懵当没事发生,丝毫没有问责下台的打算,脸皮厚过电话簿。
也许你会反问,最近前资讯科技总监葛辉踢爆政府的招标丑闻,他指控政府以「政治任务」为借口,以图干扰招标评审, 「钦点」把标书批给有左派背景的团体。如果查明葛辉所言属实,政府高官就是各怀鬼胎,专耍手段,一点也不「庸」啊!那当然不是「庸」,那叫「腐败」。
http://world-of-daisy.blogspot.com 王迪诗
2011年5月21日星期六
Why America's Anglophiles Are Missing the Point of the Royal Wedding
By Joe Queenan Thursday, Apr. 28, 2011
Anglophilia, like pornography, is one of those things that are hard to describe but you know when you see them. With the marriage of the vague, amorphous Prince William and the seemingly unemployable Kate Middleton, Anglophilia is on full display all over the world, particularly in the U.S. As two diabolically bland human beings plight their troth, or whatever one does with a troth, Anglophiles from Chappaqua, N.Y., to Redondo Beach, Calif., have a thrilling opportunity to drop to their knees, moisten their tongues, pucker up their lips and grovel before the British upper classes.
Anglophilia is an obsession not with the English per se but with that stratum of them best described as positively smashing. It is characterized by a fixation on the royal family, a fascination with vintage porcelain and a tendency to confuse a drawing-room accent with actual intelligence. Anglophiles hope that their sons will grow up to be the type of swell chap who would willingly forsake his kingdom for love — like Edward VIII — and that their daughters will one day achieve the quiet grace and dignity of Emma Thompson. (See the trees of Westminster Abbey.)
Anglophiles get all weak in the knees at the very mention of Beatrix Potter, Peter Pan and Tilda Swinton. At heart, they despise their compatriots, believing Americans are loud, rude and afflicted with poor taste, which makes them vastly inferior to the British, who at their worst are merely cheeky. Americans are indeed loud, rude and afflicted with poor taste, especially in northern New Jersey. But just hang around London's Leicester Square on a Saturday night and watch 20,000 drunks, lechers, sluts and gangsters parade through town, and see whether the English are any better. Cheeky, my ass.
There is nothing wrong with liking the English. I have been married to an Englishwoman for 34 years and find the folks from Blighty, at their best, to be tough, determined, resourceful, wickedly funny and much better cooks than they are given credit for. At their worst, they are vulgar, dim, crass and useless, like Sarah Ferguson. You have only to be in a room or a marriage with an English person to understand how the English conquered the world; nothing deters them, and you cross them at your peril. Hitler found this out the hard way in 1940. (Get to know your Royal Wedding party.)
But I didn't marry my wife because she reminded me of someone named Cordelia in Brideshead Revisited. I married her, I suspect, because she embodied all the virtues that can be found in the English masses but rarely in the British upper classes and almost never among the royals. Moreover, if I had been an Anglophile of the kind who obsesses over regattas and going to Ascot, she would never have married me. Those types of people are not her cup of tea. Her father worked in a ball-bearing factory. Forget about revisiting Brideshead; people like my wife don't get to visit it in the first place.
The most galling thing about Anglophiles, who worship a class of people that many English people hold in contempt, is that they are oblivious to what makes England great. The English have given the U.S. many wonderful things — our legal system, King Lear, Keith Richards, Jane Eyre, Graham Greene, Iris Murdoch, Fawlty Towers, the Protestant Reformation, Twinings' English Breakfast Tea — but these are not the things about England that Anglophiles admire. Anglophilia, a demented form of cultural fetishism, is directed not at the things that make Britain great but at those — bowler hats, Harrods, people with names like Bonham-Carter — that make it twee. (See all of TIME's Royal Wedding coverage.)
The royal wedding caps a year that has so far been a true bonanza for Anglophiles. First came the Academy Award for The King's Speech, a positively ripping film about a first-rate chap with a speech impediment who motivated his dithering compatriots to defeat those deplorable Nazis. Then came the Carrie-like exhumation of Upstairs Downstairs, the fawning, servile series about how difficult it is for posh ninnies in Eton Place to find reliable scullery maids. As usual, the American press rolled over like petrified corgis before this onslaught of elitist twaddle, laying smooth the path for William and Kate to dominate the conversation for the rest of the spring.
My wife had an uncle who was a wing commander in the RAF. He was named after Gordon of Khartoum, who lost his life battling Islamic fundamentalists in the Sudan in 1885. Uncle Gordon, who had helped ease the Nazis off the stage, lost his legs when he was in his 70s. He never complained that life had treated him unfairly; he had the very stiffest of upper lips. Hoping that some of this will rub off on our son, we named him Gordon, after the kind of Englishman that made England great. You won't see many of them at the royal wedding.
Queenan writes the Moving Targets column for the weekend Wall Street Journal
原文链接 : http://www.time.com/time/world/article/0,8599,2067959,00.html
Anglophilia, like pornography, is one of those things that are hard to describe but you know when you see them. With the marriage of the vague, amorphous Prince William and the seemingly unemployable Kate Middleton, Anglophilia is on full display all over the world, particularly in the U.S. As two diabolically bland human beings plight their troth, or whatever one does with a troth, Anglophiles from Chappaqua, N.Y., to Redondo Beach, Calif., have a thrilling opportunity to drop to their knees, moisten their tongues, pucker up their lips and grovel before the British upper classes.
Anglophilia is an obsession not with the English per se but with that stratum of them best described as positively smashing. It is characterized by a fixation on the royal family, a fascination with vintage porcelain and a tendency to confuse a drawing-room accent with actual intelligence. Anglophiles hope that their sons will grow up to be the type of swell chap who would willingly forsake his kingdom for love — like Edward VIII — and that their daughters will one day achieve the quiet grace and dignity of Emma Thompson. (See the trees of Westminster Abbey.)
Anglophiles get all weak in the knees at the very mention of Beatrix Potter, Peter Pan and Tilda Swinton. At heart, they despise their compatriots, believing Americans are loud, rude and afflicted with poor taste, which makes them vastly inferior to the British, who at their worst are merely cheeky. Americans are indeed loud, rude and afflicted with poor taste, especially in northern New Jersey. But just hang around London's Leicester Square on a Saturday night and watch 20,000 drunks, lechers, sluts and gangsters parade through town, and see whether the English are any better. Cheeky, my ass.
There is nothing wrong with liking the English. I have been married to an Englishwoman for 34 years and find the folks from Blighty, at their best, to be tough, determined, resourceful, wickedly funny and much better cooks than they are given credit for. At their worst, they are vulgar, dim, crass and useless, like Sarah Ferguson. You have only to be in a room or a marriage with an English person to understand how the English conquered the world; nothing deters them, and you cross them at your peril. Hitler found this out the hard way in 1940. (Get to know your Royal Wedding party.)
But I didn't marry my wife because she reminded me of someone named Cordelia in Brideshead Revisited. I married her, I suspect, because she embodied all the virtues that can be found in the English masses but rarely in the British upper classes and almost never among the royals. Moreover, if I had been an Anglophile of the kind who obsesses over regattas and going to Ascot, she would never have married me. Those types of people are not her cup of tea. Her father worked in a ball-bearing factory. Forget about revisiting Brideshead; people like my wife don't get to visit it in the first place.
The most galling thing about Anglophiles, who worship a class of people that many English people hold in contempt, is that they are oblivious to what makes England great. The English have given the U.S. many wonderful things — our legal system, King Lear, Keith Richards, Jane Eyre, Graham Greene, Iris Murdoch, Fawlty Towers, the Protestant Reformation, Twinings' English Breakfast Tea — but these are not the things about England that Anglophiles admire. Anglophilia, a demented form of cultural fetishism, is directed not at the things that make Britain great but at those — bowler hats, Harrods, people with names like Bonham-Carter — that make it twee. (See all of TIME's Royal Wedding coverage.)
The royal wedding caps a year that has so far been a true bonanza for Anglophiles. First came the Academy Award for The King's Speech, a positively ripping film about a first-rate chap with a speech impediment who motivated his dithering compatriots to defeat those deplorable Nazis. Then came the Carrie-like exhumation of Upstairs Downstairs, the fawning, servile series about how difficult it is for posh ninnies in Eton Place to find reliable scullery maids. As usual, the American press rolled over like petrified corgis before this onslaught of elitist twaddle, laying smooth the path for William and Kate to dominate the conversation for the rest of the spring.
My wife had an uncle who was a wing commander in the RAF. He was named after Gordon of Khartoum, who lost his life battling Islamic fundamentalists in the Sudan in 1885. Uncle Gordon, who had helped ease the Nazis off the stage, lost his legs when he was in his 70s. He never complained that life had treated him unfairly; he had the very stiffest of upper lips. Hoping that some of this will rub off on our son, we named him Gordon, after the kind of Englishman that made England great. You won't see many of them at the royal wedding.
Queenan writes the Moving Targets column for the weekend Wall Street Journal
原文链接 : http://www.time.com/time/world/article/0,8599,2067959,00.html
IMF=I Must Fxxk
信报财经新闻 2011-05-21 By 曾志豪
权力是最好的春药,而且都是「过期作废」。人民群众给你源源不绝的力量,粉丝疯狂的尖叫就如女人的叫床声一般销魂。
政客每次选举落力拉票讲尽好说话,就正如一个男人在夜店把妹时的甜言蜜语,政客希望上台,男人希望上床。
一个男人向你献殷勤,他不是示爱,他想做爱。上了台也就和上了床一样,选举承诺政纲大计,都和那支事后烟一样,虚无飘渺,消失空气中。
政治人物最爱的就是特权,一般人有的权力无甚稀罕,但只有我能行使的特权,才令人兴奋。男人为什么要车震,便是要与众不同,人无我有,这才感到刺激。
国际货币基金总裁卡恩一生就在金权尖峰打滚,他就是喜爱特权,和特别的做爱。他大可合法买春,但嫖妓只能显示他的财富,不能展现他的特权。
所以卡恩搭上了法国女记者,以独家新闻来换取对方的肉体。这就是特权,别人的故事你无兴趣,只有我卡恩,才能等价交换!
有性暴力专家说,卡恩的律师会提出辩解,指这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不可能企图性侵「卑
微」的酒店服务员,即使他真的想做爱。
这个律师太不了解男人。男人的脑袋只是装饰,那话儿才是指挥棒;你看看阿诺舒华辛力加,身边有一个高贵的甘乃迪后人金发妻子不要,却和家中姿色平庸的女佣鬼混还要「打真军」。床上赤裸,无人计较身份,只会计较身材。
卡恩本要竞选法国总统,但被国人唾弃。实在小题大做,看看意大利贝鲁斯科尼,似嫖客多于政客。国际货币基金的英文是IMF,IMF=I Must Fxxk! 难怪难怪。
逢周四至六刊出
曾志豪
信報財經新聞 2011-06-4/5 P15 聲明:
編輯先生:信報於5月21日刊出 「豪鬼夜行」專欄文章,其聳人聽聞的標題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500名員工構成了極大的冒犯。
基金組織的工作環境並非專欄標題所述,而是如我們的操守顧問早前表示,基金組織員工都盡最大努力和奉行最高尚的道德操守。
2011年5月7日星期六
图片分析:美国精英统治集团内部揭秘
![]() |
On the mission against Osama bin Laden in the Situation Room of the White House, May 1, 2011 |
以下分析的样本为13人,以图片中可以见到脸部的的人为准。
1. 性别分析
女性占到2/13,相当于15.4%
推论:美国精英集团依然是以男性为主。这也和美国大企业高管性别以男性为主的比例一致,比例稍微高一点。例如BERTRAND and HALLOCK(2001)研究发现,1992-1997年,女性只占到大公司高管的2.5%,薪酬比男性低45%。
2. 种族分析
白人12人,有色人种1人。
有色人种占到1/13,相对于7.7%。
推论:美国精英集团依然是以白人为主,这也和美国大公司高层的种族分布趋势一致。
3.职位构成
职位最低的为白人女性,职位最高的为有色人种男性;职位次高的为白人女性。
推论:美国精英集团的结构呈现纺锤形。有色人种位于最高端(figurehead),白人女性分居最高和最底端。中坚力量为白人男性。
4.功能分析。
图片中位于权力核心位置的为白人男性(也就是电脑后面的蓝军装空军准将),该准将在所有男性中职位最低。图片中手持最高机密密码本的为白人女性。
推论: 干活最多的职位最低,职位高的都不干活。
5. non-verbal cue分析
职位最高的黑人男性偏离权力核心,面部表情紧张,有如忍大便状。
职位次高的白人女性以手捂嘴,同样面部表情紧张,有如忍牙疼状。
职位最低的白人女性歪脖翘脚,面部表情焦虑。
推论:有色人种虽然位于最高位,但是不掌握实际权力。白人女性被排斥在权力核心之外,心情焦虑而苦闷。表情最为放松的为白人男性,是在精英集团里实际掌舵的的中坚力量。
4.功能分析。
图片中位于权力核心位置的为白人男性(也就是电脑后面的蓝军装空军准将),该准将在所有男性中职位最低。图片中手持最高机密密码本的为白人女性。
推论:干活最多的职位最低,职位高的都不干活。
5. non-verbal cue分析
职位最高的黑人男性偏离权力核心,面部表情紧张,有如忍大便状。
职位次高的白人女性以手捂嘴,同样面部表情紧张,有如忍牙疼状。
职位最低的白人女性歪脖翘脚,面部表情焦虑。
推论:有色人种虽然位于最高位,但是不掌握实际权力。白人女性被排斥在权力核心之外,心情焦虑而苦闷。表情最为放松的为白人男性,是在精英集团里实际掌舵的的中坚力量。
作者:Herzog (singularity)
------------------
原文连接:http://mitbbs.com/article1/Military/35737475_3_0.html
2011年4月17日星期日
雞蛋仔伯伯認罪避風頭
2011年04月16日星期六
【明報專訊】72歲雞蛋仔伯伯吳旭輝,昨於東區裁判法院認罪,被判罰款780元,須於1個月內繳交。他昨日全日迴避傳媒訪問,其後透過協助他的社運人士表示,事件令他深明「人怕出名豬怕肥」的道理,擔心愈高調,會愈惹來食環署針對,連日來經連番思量,希望低調處理事件,亦希望返回大坑,繼續服務一班熟客。 (文盲按:多少商家不惜重金请明星、打广告、造噱头,苦求名声而不得,如今香港却有害怕名声太大的商贩。)
憂高調惹食署針對
一班社運人士、天水圍小販及網民合共約20人,昨早到東區法院支持吳伯。吳伯共被食環署控以阻街、無牌販賣及無牌販賣熟食共3罪,(另据星岛日报报道:“裁判官判他阻街罰款二百二十元、無牌擺賣及無牌煮食各罰款二百八十元,合共罰款七百八十元,並充公所有證物包括擺擋用的木頭車。”)他於庭上答辯時,嘗試向裁判官解釋,稱案發時其實還未開爐,暫委特委裁判官馮寶儀一再提醒他「有做就認,無做過就不要認」,吳思索後決定認罪。
無錢交780元罰款官寬限1月
控罪指吳於4月10日上午11時許,在天后銅鑼灣道行人路上留下雞蛋仔、麵粉、蛋漿、木頭車、炭爐、鐵架等物件,並烹煮及販賣雞蛋仔。控方稱,吳過去共有38次阻街及37次無牌販賣及無牌販賣熟食紀綠,(文盲按:这香港官僚做起事来倒是一丝不苟)申請將今次案件涉及的證物充公。吳向法庭表示,近期收入很少,希望能押後繳交罰款。馮官接納並給予他1個月寬限期。
吳離庭時一直不願回應記者提問,只稱自己喉嚨痛,由社工和社運人士陪同離開,但傳媒未有放棄追訪,最後與吳上演一幕追逐記(見另稿)。協助吳的社運人士葉寶琳表示,吳近日為逃避傳媒四處奔走,又要想辦法繼續開檔維生,感到很大壓力,需要找地方休息。
葉又說,以前食環署對吳伯已捉得很緊,差不多每月1次,自從他的雞蛋仔在飲食網站當選「十大美食」後,食環署捉得更緊,幾乎每月6次。吳深明「人怕出名豬怕肥」,認為愈高調會愈惹來食環署針對,經過連日考慮,決定低調處理事件,因此選擇認罪。
膺十大美食後 食署每月捉6次
吳伯的遭遇引起社會人士同情,逾千網民於facebook群組要求當局向吳伯發牌。立法會議員余若薇表示,炭燒雞蛋仔具傳統特色,呼籲食環署發牌給吳伯,讓他合法經營。余表示,食環署曾重新簽發雪糕車流動小販牌照,過去亦曾發牌予擦鞋匠,故發牌給吳伯是有先例可援。她又呼籲政府長遠應物色地點讓特色小販合法經營。
食環署發言人表示,現行小販管理政策已充分考慮保障食物安全和環境,須於保障市民健康及執行彈性之間取得平衡。發言人強調,署方執法政策具一定體諒性,如販賣活動不涉及售賣禁售或受限制出售的食物或熟食,亦非在主要通道或行人絡繹不絕的地方進行,一般情况下會「先警告、後執法」;口頭警告無效後才採取檢控行動。對年紀老邁或殘障的小販,亦會視乎情况合理地行使權力。不過,為保障食物安全和環境衛生,對於售賣熟食的無牌小販會即時執法。
【案件編號︰ESHW400/11】
明報記者 梁琬珊 梁珮珊 屈俊樂
后继报道:2011年04月17日星期日
雞蛋仔伯伯拒答是否領綜援 社署跟進 網民有支持有反感
【明報專訊】因多次被食環署拘捕而激起社會關注的雞蛋仔伯伯吳旭輝,被揭一直領取綜援,他昨晨返信德街收拾工具時被記者追問,他沒有否認消息,只說「唔講呢啲嘢」。社署稱正跟進及調查事件,暫不評論。
余若薇續爭取發小販牌
曾力撐吳旭輝的公民黨余若薇及社民連陶君行均表示,吳伯是否領取綜援,與他們爭取發小販牌、設立全民退休保障制度是兩回事。余若薇指出,若吳伯有不誠實地方,制度自會處理。
陶君行:反映靠綜援難過活
陶君行指事件反映「綜援不是養懶人,只是綜援不能令人有尊嚴地過活」,否則吳伯也不用出來工作。
在facebook參加支持群組、有份發起支援雞蛋仔伯伯活動的葉寶琳表示,昨日未能與吳伯聯絡,未能求證吳伯是否領綜援,但她表示體諒,「我們知道伯伯經濟環境不好,一個70多歲的老人家,還要辛辛苦苦在街擺檔,明顯是有需要才這樣做,會繼續支持和幫助他」。葉寶琳重申,政府應該檢討管理小販的政策,不希望討論只針對吳伯有否領綜援,又質疑政府消息人士「放風」只為轉移視線。亦有網民對消息表示憤怒,認為吳伯是「講大話博同情」,更有人發起以「一人一email舉報雞蛋仔阿伯懷疑詐騙綜援」。
在大坑擺車仔檔賣炭燒雞蛋仔30年的吳伯,昨晨10時左右回到銅鑼灣信德街後巷收拾其他物資,他表示會把一箱雞蛋及兩袋半麵粉拿到灣仔街市退貨,希望換取現金應付生活費,並稱或會再向後巷鄰居朱伯伯借錢應急。
鄰居知拮据 不追還錢
記者追問他有否領取綜援,以及是否說謊,他有點憤怒地說:「唔講呢啲嘢!」面對食環署控告他無牌擺檔,吳伯最終認罪,他說﹕「唔認都唔得,事實我真係無牌……幸好罰款有一個月限期,會睇吓點搵,或者要問朋友借。」他說會與妻子回鄉照顧90多歲的母親,「會等風平浪靜一啲先打算,𠵱家唔打算開檔住」。
鄰居朱伯伯表示,認識吳伯30多年,知他經濟環境不好,從來不會追他還錢。向吳伯提供建車仔木板的花店負責人表示,就算吳伯真的領取綜援,也不會覺得受騙,「只係想幫人,唔會計較佢背景,木板本身都唔貴重」。
按規定,領取綜援的人若有工作或接受捐款資助生活,社署有權扣減綜援金額。(文盲按:奇怪的规定。)

憂高調惹食署針對
一班社運人士、天水圍小販及網民合共約20人,昨早到東區法院支持吳伯。吳伯共被食環署控以阻街、無牌販賣及無牌販賣熟食共3罪,(另据星岛日报报道:“裁判官判他阻街罰款二百二十元、無牌擺賣及無牌煮食各罰款二百八十元,合共罰款七百八十元,並充公所有證物包括擺擋用的木頭車。”)他於庭上答辯時,嘗試向裁判官解釋,稱案發時其實還未開爐,暫委特委裁判官馮寶儀一再提醒他「有做就認,無做過就不要認」,吳思索後決定認罪。
無錢交780元罰款官寬限1月
控罪指吳於4月10日上午11時許,在天后銅鑼灣道行人路上留下雞蛋仔、麵粉、蛋漿、木頭車、炭爐、鐵架等物件,並烹煮及販賣雞蛋仔。控方稱,吳過去共有38次阻街及37次無牌販賣及無牌販賣熟食紀綠,(文盲按:这香港官僚做起事来倒是一丝不苟)申請將今次案件涉及的證物充公。吳向法庭表示,近期收入很少,希望能押後繳交罰款。馮官接納並給予他1個月寬限期。
吳離庭時一直不願回應記者提問,只稱自己喉嚨痛,由社工和社運人士陪同離開,但傳媒未有放棄追訪,最後與吳上演一幕追逐記(見另稿)。協助吳的社運人士葉寶琳表示,吳近日為逃避傳媒四處奔走,又要想辦法繼續開檔維生,感到很大壓力,需要找地方休息。
葉又說,以前食環署對吳伯已捉得很緊,差不多每月1次,自從他的雞蛋仔在飲食網站當選「十大美食」後,食環署捉得更緊,幾乎每月6次。吳深明「人怕出名豬怕肥」,認為愈高調會愈惹來食環署針對,經過連日考慮,決定低調處理事件,因此選擇認罪。
膺十大美食後 食署每月捉6次
吳伯的遭遇引起社會人士同情,逾千網民於facebook群組要求當局向吳伯發牌。立法會議員余若薇表示,炭燒雞蛋仔具傳統特色,呼籲食環署發牌給吳伯,讓他合法經營。余表示,食環署曾重新簽發雪糕車流動小販牌照,過去亦曾發牌予擦鞋匠,故發牌給吳伯是有先例可援。她又呼籲政府長遠應物色地點讓特色小販合法經營。
食環署發言人表示,現行小販管理政策已充分考慮保障食物安全和環境,須於保障市民健康及執行彈性之間取得平衡。發言人強調,署方執法政策具一定體諒性,如販賣活動不涉及售賣禁售或受限制出售的食物或熟食,亦非在主要通道或行人絡繹不絕的地方進行,一般情况下會「先警告、後執法」;口頭警告無效後才採取檢控行動。對年紀老邁或殘障的小販,亦會視乎情况合理地行使權力。不過,為保障食物安全和環境衛生,對於售賣熟食的無牌小販會即時執法。
【案件編號︰ESHW400/11】
明報記者 梁琬珊 梁珮珊 屈俊樂
后继报道:2011年04月17日星期日
雞蛋仔伯伯拒答是否領綜援 社署跟進 網民有支持有反感
【明報專訊】因多次被食環署拘捕而激起社會關注的雞蛋仔伯伯吳旭輝,被揭一直領取綜援,他昨晨返信德街收拾工具時被記者追問,他沒有否認消息,只說「唔講呢啲嘢」。社署稱正跟進及調查事件,暫不評論。
余若薇續爭取發小販牌
曾力撐吳旭輝的公民黨余若薇及社民連陶君行均表示,吳伯是否領取綜援,與他們爭取發小販牌、設立全民退休保障制度是兩回事。余若薇指出,若吳伯有不誠實地方,制度自會處理。
陶君行:反映靠綜援難過活
陶君行指事件反映「綜援不是養懶人,只是綜援不能令人有尊嚴地過活」,否則吳伯也不用出來工作。
在facebook參加支持群組、有份發起支援雞蛋仔伯伯活動的葉寶琳表示,昨日未能與吳伯聯絡,未能求證吳伯是否領綜援,但她表示體諒,「我們知道伯伯經濟環境不好,一個70多歲的老人家,還要辛辛苦苦在街擺檔,明顯是有需要才這樣做,會繼續支持和幫助他」。葉寶琳重申,政府應該檢討管理小販的政策,不希望討論只針對吳伯有否領綜援,又質疑政府消息人士「放風」只為轉移視線。亦有網民對消息表示憤怒,認為吳伯是「講大話博同情」,更有人發起以「一人一email舉報雞蛋仔阿伯懷疑詐騙綜援」。
在大坑擺車仔檔賣炭燒雞蛋仔30年的吳伯,昨晨10時左右回到銅鑼灣信德街後巷收拾其他物資,他表示會把一箱雞蛋及兩袋半麵粉拿到灣仔街市退貨,希望換取現金應付生活費,並稱或會再向後巷鄰居朱伯伯借錢應急。
鄰居知拮据 不追還錢
記者追問他有否領取綜援,以及是否說謊,他有點憤怒地說:「唔講呢啲嘢!」面對食環署控告他無牌擺檔,吳伯最終認罪,他說﹕「唔認都唔得,事實我真係無牌……幸好罰款有一個月限期,會睇吓點搵,或者要問朋友借。」他說會與妻子回鄉照顧90多歲的母親,「會等風平浪靜一啲先打算,𠵱家唔打算開檔住」。
鄰居朱伯伯表示,認識吳伯30多年,知他經濟環境不好,從來不會追他還錢。向吳伯提供建車仔木板的花店負責人表示,就算吳伯真的領取綜援,也不會覺得受騙,「只係想幫人,唔會計較佢背景,木板本身都唔貴重」。
按規定,領取綜援的人若有工作或接受捐款資助生活,社署有權扣減綜援金額。(文盲按:奇怪的规定。)
2011年3月21日星期一
Are America's Best Days Behind Us?
TIME Mar. 14 2011 封面文章 [摘要]
By Fareed Zakaria Thursday, Mar. 03, 2011

On why we are excellent today:
Despite the hyped talk of China's rise, most Americans operate on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U.S. is still No. 1. But is it? Yes, the U.S. remains the world's largest economy, and we have the largest military by far, the most dynamic technology companies and a highly entrepreneurial climate. But these are snapshots of where we are right now. The decisions that created today's growth — decisions about educ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the like — were made decades ago. What we see today is an American economy that has boomed because of policies and developments of the 1950s and '60s: the interstate-highway system, massive funding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 public-education system that was the envy of the world and generous immigration policies. Look at some underlying measures today, and you will wonder about the future.
The secret sauce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The Harvard historian Niall Ferguson, who has just written a book, Civilization: The West and the Rest, puts things in historical context: "For 500 years the West patented six killer applications that set it apart. The first to download them was Japan. Over the last century, one Asian country after another has downloaded these killer apps — competition, modern science, the rule of law and private property rights, modern medicine, the consumer society and the work ethic. Those six things are the secret sauce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The problem within today's U.S. politics:
The debate between Democrats and Republicans on the budget excludes the largest drivers of the long-term deficit — Social Security, Medicaid and Medicare — to say nothing of the biggest nonentitlement costs, like the tax break for interest on mortgages. ( 注:Paul Krugman 也有类似看法,见其 2011-02-17 NYT专栏)
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the moves by both parties is that, for the most part, they are targeting programs that have neither a wide base of support nor influential interest groups behind them.
And all those interests are dedicated to preserving the past rather than investing for the future. There are no lobbying group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of industries, only for those companies that are here now with cash to spend. There are no special-interest groups for our children's economic well-being, only for people who get government benefits right now. The whole system is geared to preserve current subsidies, tax breaks and loopholes.
Yet several studies, the most recent from the OECD last year, have found that the average American has a much lower chance of moving out of his parents' income bracket than do people in places like Denmark, Sweden, Germany and Canada.
The albatross of success:
it was success that hurt Britain, while failure helped Germany. British society grew comfortable, complacent and rigid, and its economic and political arrangements became ever more elaborate and costly, focused on distribution rather than growth. Labor unions, the welfare state, protectionist policies and massive borrowing all shielded Britain from the new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The system became sclerotic, and over time, the economic engine of the world turned creaky and sluggish.
When Franklin Roosevelt launched the New Deal, he spoke of the need for "bold, persistent experimentation," and he shut down programs when it was clear they didn't work. Today, every government program and subsidy seems eternal.
全文链接:http://www.time.com/time/nation/article/0,8599,2056610,00.html
附录:
American Science on the Decline?
Yu Xie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University of Michigan
谢宇的认为横向历史比较,美国对科技的总体投入比例一直稳中有升,美国科技产出也长期占全球一半以上。虽然近十年来,亚洲新兴国家对科技的投入增速远远超过美国,但在百分比水平还没有追上美国。
By Fareed Zakaria Thursday, Mar. 03, 2011

On why we are excellent today:
Despite the hyped talk of China's rise, most Americans operate on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U.S. is still No. 1. But is it? Yes, the U.S. remains the world's largest economy, and we have the largest military by far, the most dynamic technology companies and a highly entrepreneurial climate. But these are snapshots of where we are right now. The decisions that created today's growth — decisions about educ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the like — were made decades ago. What we see today is an American economy that has boomed because of policies and developments of the 1950s and '60s: the interstate-highway system, massive funding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 public-education system that was the envy of the world and generous immigration policies. Look at some underlying measures today, and you will wonder about the future.
The secret sauce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The Harvard historian Niall Ferguson, who has just written a book, Civilization: The West and the Rest, puts things in historical context: "For 500 years the West patented six killer applications that set it apart. The first to download them was Japan. Over the last century, one Asian country after another has downloaded these killer apps — competition, modern science, the rule of law and private property rights, modern medicine, the consumer society and the work ethic. Those six things are the secret sauce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The problem within today's U.S. politics:
The debate between Democrats and Republicans on the budget excludes the largest drivers of the long-term deficit — Social Security, Medicaid and Medicare — to say nothing of the biggest nonentitlement costs, like the tax break for interest on mortgages. ( 注:Paul Krugman 也有类似看法,见其 2011-02-17 NYT专栏)
![]() |
http://img.timeinc.net/time/daily/2011/1103/mortgage_graphic.jpg |
And all those interests are dedicated to preserving the past rather than investing for the future. There are no lobbying group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of industries, only for those companies that are here now with cash to spend. There are no special-interest groups for our children's economic well-being, only for people who get government benefits right now. The whole system is geared to preserve current subsidies, tax breaks and loopholes.
Yet several studies, the most recent from the OECD last year, have found that the average American has a much lower chance of moving out of his parents' income bracket than do people in places like Denmark, Sweden, Germany and Canada.
The albatross of success:
it was success that hurt Britain, while failure helped Germany. British society grew comfortable, complacent and rigid, and its economic and political arrangements became ever more elaborate and costly, focused on distribution rather than growth. Labor unions, the welfare state, protectionist policies and massive borrowing all shielded Britain from the new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The system became sclerotic, and over time, the economic engine of the world turned creaky and sluggish.
When Franklin Roosevelt launched the New Deal, he spoke of the need for "bold, persistent experimentation," and he shut down programs when it was clear they didn't work. Today, every government program and subsidy seems eternal.
全文链接:http://www.time.com/time/nation/article/0,8599,2056610,00.html
附录:
American Science on the Decline?
Yu Xie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University of Michigan
谢宇的认为横向历史比较,美国对科技的总体投入比例一直稳中有升,美国科技产出也长期占全球一半以上。虽然近十年来,亚洲新兴国家对科技的投入增速远远超过美国,但在百分比水平还没有追上美国。
日本地震后,再看《楢山节考》的随想
发信人: hsr (hsr),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Re: 日本地震后,再看《楢山节考》的随想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Mar 21 00:25:32 2011, 美东)
我没有研究过日本文化,也没有看过《楢山节考》,不知道这个电影所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通过楼主的介绍,感觉这个电影似乎要表现两种日本精神: 1,赞扬老人自我牺牲的精神. 2,日本人的这种冷漠是被外部环境所逼迫的. 这种精神似乎与最近日本处理核危机的所作所为一致.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会说,日本这个民族是一个极度自私,虚伪,冷漠,残暴,和死不认错的变态民族. 无论说我浅薄也好,无知也好,我还是会因为我能认识到这个民族的变态性而感到自豪.
一个小孩将来对于一个族群有害或有益是一个未知数,但一个老人对于一个族群的贡献是一目了然的.老人是一个族群的过去,没有老人就不会有现在的这个族群的现在.当一个老人不能再为这个集体作贡献了,就要被抛弃.而且还要鼓吹他们非常主动地,淡定从容地去接受被抛弃的现实.年迈的老人主动地央求着被抛弃,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唱着赞歌,流连不舍去抛弃这些老人.能把这么冷漠残忍的行为描绘成一幅和谐的画面的民族是多么的自私虚伪残暴变态阿.
因为贫困而被迫抛弃老人是一个虚伪的幌子,正如为了自己种族的生存去侵略去屠杀别的民族是一样的道理.日本人骨子里的这种残忍虚伪正是日本人始终不肯为他们的侵略行为道歉的原因所在吧.
如何看待历史其实是一个民族当代文化的表现.如果认为过去的"抛弃老人"的传统是"野蛮"的说明现在是"文明"的; 如果认为过去"抛弃老人"是贫困所迫的, 那只能说明现在富裕了,也就是说如果将来某天贫困了,那还得照样去"抛弃老人". 如果一个野蛮未开化的民族有这样的思想并不可怕, 如果一个民主的,高度工业化,现代化的民族有这样的思想,那么这个民族是多么的可怕.
我认识的日本人大多很和善懂礼貌,很难把历史上的残忍屠杀和他们联系起来.有时在想,如果再有一次机会他们是否会象他们的祖辈一样,为了自己民族的发展而泯灭人性呢.
【 在 wu175 (北洋留学生) 的大作中提到: 】
: 地震为害日本已是多少个世纪了,早已被日本人接受了,直到二十年前,人民
--
发信人: jacinta (我不做妖很久了),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Re: 日本地震后,再看《楢山节考》的随想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Mar 20 12:30:52 2011, 美东)
佩服你们,也许是我浅显,日本的电影我是不愿意看的。无论小津的刻意张显日本人民大难之后的优雅精致也好,还是后面他徒弟今村的写实日本人的癫狂和压抑也好。都是扭曲的。日本人从来没有真正镇定和从容过。相比之下,中国人的混乱和喧嚣也好,庸俗和肆意也好,才是真正淡定的产物。日本人的扭曲也许就在于他们民族史上从未强大过,从未大国过。多少代下来有一种灭绝的惶恐感一直延续下来。
--
发信人: go88 (旧友重来),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Re: 日本地震后,再看《楢山节考》的随想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Mar 20 02:37:41 2011, 美东)
看到楼主这个说日本电影《《楢山节考》的贴,想起了那个电影的导演今村昌平。
今村曾经是日本五六十年代著名电影导演小津安二郎的助理导演。小津虽然是大师,电影作品也都被奉为经典,但是今村却对小津非常不以为然。因为今村觉得小津的电影在当时日本刚刚战后一片废墟的社会背景下,完全脱离现实,表现的故事情节都是一团和气安静祥和的家庭琐事,里面的人物都吃着白米鱼虾,衣着光鲜,举止优雅,让今村很看不惯。而小津的意思其实是越在一片废墟中,他就越是要表现日本文化最简单优雅的部分。当今村拿着他自己觉得不错的本子给小津看时,小津极为不屑,说你怎么就喜欢这些阴暗的内容,呵呵。其实小津不知道的是,这个副导演今村,之所以看不惯他老师的电影,是因为他自己从电影厂下班,晚上就去黑市做摆摊的副业赚外快糊口,他说小津电影里面那些白米鱼虾高级衣服,他在自己的生活里当时完全见不到。
后来今村自己出师后,拍的电影和小津的安静祥和题材就完全不同,不知道是否和曾经在黑市练摊的经历和底层社会关系有关。今村的很多电影后来也成为了大师级的作品,比如《黑雨》。我在YOUTUBE上看过很多日本老电影,那个“黑雨”的整版我就是在YOUTUBE上的。那个电影说的是广岛几十年后,一个村子里的人包括其中的一个女孩,纷纷死去的情节。里面有一个战争时当过兵后来疯了的疯子,村里一过汽车,他就抱着一个自以为是炸药包的包裹匍匐冲出去去挡汽车。。。
今村二战的时候还是学生,没当过兵。但是他的老师,那个著名的大师小津不但应征入伍参加过侵华战争,而且后来还做过志愿兵主动二次入伍在南洋做文宣工作。二战结束的时候,小津在新加坡成为战俘,后来被遣返回日本。小津第一次入伍参加的部队,就是37年上海淞沪抗战后的日本第一批侵华部队,直接投入到上海战场的。有一种说法他所在的部队曾经参加过南京大屠杀,还一种说法是没有。但是比较确认的是小津在自己的战斗日记中明确提到过参加过攻打江西南昌的战斗。而且还有一个明确的说法是他所在的部队还参加过在长江上释放毒气。另外,说到小津的战斗日记,他曾经公开过他自己整理的日记本的封面,但是从来没有公开过完整全部内容,封面上有大致是“至死也不许公开”的标记。而他和友人谈起过的一件事情曾经被披露过,是因为小津曾经提到过那是他非常想在电影里面表现的一个场面:一个中国女孩被侵华日军强奸后杀害了,女孩子的母亲悲痛欲绝找日本军官寻找凶手,日本军官让部队排成一队让那个母亲指认,那个母亲无法明确指认,结果那个军官一刀劈死了那个中国母亲。。。当然,也有另一种说法,小津和友人所说的,是他对电影的构思,而非真实经历。但是估计小津看到和经历的,估计只会比那更残酷。
小津在战争结束后在新加坡的战俘营时,曾经一度不想回日本了,或者至少不想马上回日本。他曾经是抽签抽中最早回日本的一批,但是他主动放弃,让别人先回,他过了几个月才回去。战后,在小津的电影里面,基本没有正面描述表现战争的内容,都是里面的人物一句带过。但是,一句带过的内容,确都是带着一种怀念的感觉的。比如到后期他更让里面的主人公在酒吧里高歌军舰进行曲。
小津死后,他给自己的墓碑设计是,一个大字: 无。
。。。
有意思的是,小津的传记作家在其传记中提到,小津曾经在1938年到南京的鸡鸣寺求字,结果庙里的中国人和尚给了他一个“无”字。。。不知道当时中国人和尚对做为占领军的小津的这个"无"字是不是一种无声的抗议。也不知小津最后墓碑上的这个“无“字是否真的是一种禅意。
。。。
后注:
历史不提的话,小津战后的电影其实都非常不错。有一个电影叫《东京物语》,里面的一些情节就很意思:一对老头老太夫妻到东京看儿子女儿,结果儿子女儿都推托让对方家里收留老头老太,后来干脆想出一妙计:让他们去旅游,结果订的旅馆又是青年旅社的廉价旅馆,整晚年轻人唱歌喝酒吵闹,后来老头老太实在休息不好受不了就提前回了东京,又不好意思回儿子女儿家,就在街上走。。。
--
发信人: wu175 (北洋留学生),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日本地震后,再看《楢山节考》的随想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Mar 19 17:42:15 2011, 美东)
地震为害日本已是多少个世纪了,早已被日本人接受了,直到二十年前,人民生活的基础设施都是为了抗震而翻新后,地震已经不再可怕了。在某种角度上说,日本已经战胜了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做为一个岛国民族,面临天灾,有了经济实力以后,做了所有能够做的,战胜这样的自然灾害,实在是很伟大的。这是十分值得中国人学习的。
目前的危机是海啸和核辐射,我相信,几十年后,日本重新建设,也会采取措施,对自己子孙有个妥善的交待。而中国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经济实力,要是能够在规划和建设上面,多多考虑自然灾害的预防和便民措施,才是真能福荫子孙后代。
撇下海啸和核辐射不说,资源短缺和地震一直是困扰着日本的隐忧。20年前看过一套日本电影《楢山节考》,故事内容梗概如下:
》》》》》》》》》
在日本信州深山中的一个小村子里,由于赤贫而沿袭下来一种抛弃老人的传统:所有活到70岁的老人,都要被家人丢弃到楢山上。今年69岁的阿玲婆离上楢山的日子已不远,可她身体还挺结实,仍旧终日操劳。她的丈夫去年因害怕被丢到楢山上而逃跑了,她的内心却很平和,只是操心着长子辰平的续弦,对被村里人讨厌的次子利助也不放心。这天是楢山神的祭祀日,阿玉嫁给了辰平。阿玲婆因为担心媳妇嘲笑自己身体好用石头砸坏了自己的牙齿。阿玲婆和辰平都很喜欢阿玉,长孙朝吉娶了雨屋家的女儿。雨屋家因偷众人的土豆而全家被活
埋。阿玲婆教会阿玉捉鱼的办法,说通阿金与次子利助过一夜性生活,然后来参加送她上楢山的仪式。拂晓,辰平背着妈妈攀上了楢山的山路。山上白骨成堆,到了山顶,辰平依依不舍地告别妈妈,返回村里。天上飘下大片大片的雪花儿,阿玲婆在楢山大雪中平静地等待着死亡。
《《《《《《《《
由于没有足够的粮食,老人曾经成为日本社会被抛弃的一群。这个习俗很荒诞但也是很实在,让下一代活下去是大自然的规律,不能违背。如果可以一起活着,谁也不会把亲生父母活活饿死。了解了日本社会的过去,使人更理解所谓“大东亚共荣圈”思想的根源,面临资
源短缺,人口众多,这是日本人80年前的国策,造成对邻国的伤害,要用百年时间去修复。
而中国在发现人口众多和资源短缺后,采取的是”独生子女“和经济改革政策,相比之下,中国的国策是内敛和求自救的,比日本要文明多了。
战胜天灾人祸,中国和日本在制定国策上面都曾经犯过错误,但是只要正确地面对,没有不能克服的困难。要是能够不断的自我完善和修复,繁荣的东亚必定可以长期地领先世界。
--
※ 来源:·WWW 未名空间站 中国: mitbbs.cn 海外: mitbbs.com·[FROM: 70.79.]
全文链接 :http://mitbbs.com/article1/Military/35490427_3_0.html
标 题: Re: 日本地震后,再看《楢山节考》的随想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Mar 21 00:25:32 2011, 美东)
我没有研究过日本文化,也没有看过《楢山节考》,不知道这个电影所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通过楼主的介绍,感觉这个电影似乎要表现两种日本精神: 1,赞扬老人自我牺牲的精神. 2,日本人的这种冷漠是被外部环境所逼迫的. 这种精神似乎与最近日本处理核危机的所作所为一致.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会说,日本这个民族是一个极度自私,虚伪,冷漠,残暴,和死不认错的变态民族. 无论说我浅薄也好,无知也好,我还是会因为我能认识到这个民族的变态性而感到自豪.
一个小孩将来对于一个族群有害或有益是一个未知数,但一个老人对于一个族群的贡献是一目了然的.老人是一个族群的过去,没有老人就不会有现在的这个族群的现在.当一个老人不能再为这个集体作贡献了,就要被抛弃.而且还要鼓吹他们非常主动地,淡定从容地去接受被抛弃的现实.年迈的老人主动地央求着被抛弃,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唱着赞歌,流连不舍去抛弃这些老人.能把这么冷漠残忍的行为描绘成一幅和谐的画面的民族是多么的自私虚伪残暴变态阿.
因为贫困而被迫抛弃老人是一个虚伪的幌子,正如为了自己种族的生存去侵略去屠杀别的民族是一样的道理.日本人骨子里的这种残忍虚伪正是日本人始终不肯为他们的侵略行为道歉的原因所在吧.
如何看待历史其实是一个民族当代文化的表现.如果认为过去的"抛弃老人"的传统是"野蛮"的说明现在是"文明"的; 如果认为过去"抛弃老人"是贫困所迫的, 那只能说明现在富裕了,也就是说如果将来某天贫困了,那还得照样去"抛弃老人". 如果一个野蛮未开化的民族有这样的思想并不可怕, 如果一个民主的,高度工业化,现代化的民族有这样的思想,那么这个民族是多么的可怕.
我认识的日本人大多很和善懂礼貌,很难把历史上的残忍屠杀和他们联系起来.有时在想,如果再有一次机会他们是否会象他们的祖辈一样,为了自己民族的发展而泯灭人性呢.
【 在 wu175 (北洋留学生) 的大作中提到: 】
: 地震为害日本已是多少个世纪了,早已被日本人接受了,直到二十年前,人民
--
发信人: jacinta (我不做妖很久了),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Re: 日本地震后,再看《楢山节考》的随想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Mar 20 12:30:52 2011, 美东)
佩服你们,也许是我浅显,日本的电影我是不愿意看的。无论小津的刻意张显日本人民大难之后的优雅精致也好,还是后面他徒弟今村的写实日本人的癫狂和压抑也好。都是扭曲的。日本人从来没有真正镇定和从容过。相比之下,中国人的混乱和喧嚣也好,庸俗和肆意也好,才是真正淡定的产物。日本人的扭曲也许就在于他们民族史上从未强大过,从未大国过。多少代下来有一种灭绝的惶恐感一直延续下来。
--
发信人: go88 (旧友重来),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Re: 日本地震后,再看《楢山节考》的随想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Mar 20 02:37:41 2011, 美东)
看到楼主这个说日本电影《《楢山节考》的贴,想起了那个电影的导演今村昌平。
今村曾经是日本五六十年代著名电影导演小津安二郎的助理导演。小津虽然是大师,电影作品也都被奉为经典,但是今村却对小津非常不以为然。因为今村觉得小津的电影在当时日本刚刚战后一片废墟的社会背景下,完全脱离现实,表现的故事情节都是一团和气安静祥和的家庭琐事,里面的人物都吃着白米鱼虾,衣着光鲜,举止优雅,让今村很看不惯。而小津的意思其实是越在一片废墟中,他就越是要表现日本文化最简单优雅的部分。当今村拿着他自己觉得不错的本子给小津看时,小津极为不屑,说你怎么就喜欢这些阴暗的内容,呵呵。其实小津不知道的是,这个副导演今村,之所以看不惯他老师的电影,是因为他自己从电影厂下班,晚上就去黑市做摆摊的副业赚外快糊口,他说小津电影里面那些白米鱼虾高级衣服,他在自己的生活里当时完全见不到。
后来今村自己出师后,拍的电影和小津的安静祥和题材就完全不同,不知道是否和曾经在黑市练摊的经历和底层社会关系有关。今村的很多电影后来也成为了大师级的作品,比如《黑雨》。我在YOUTUBE上看过很多日本老电影,那个“黑雨”的整版我就是在YOUTUBE上的。那个电影说的是广岛几十年后,一个村子里的人包括其中的一个女孩,纷纷死去的情节。里面有一个战争时当过兵后来疯了的疯子,村里一过汽车,他就抱着一个自以为是炸药包的包裹匍匐冲出去去挡汽车。。。
今村二战的时候还是学生,没当过兵。但是他的老师,那个著名的大师小津不但应征入伍参加过侵华战争,而且后来还做过志愿兵主动二次入伍在南洋做文宣工作。二战结束的时候,小津在新加坡成为战俘,后来被遣返回日本。小津第一次入伍参加的部队,就是37年上海淞沪抗战后的日本第一批侵华部队,直接投入到上海战场的。有一种说法他所在的部队曾经参加过南京大屠杀,还一种说法是没有。但是比较确认的是小津在自己的战斗日记中明确提到过参加过攻打江西南昌的战斗。而且还有一个明确的说法是他所在的部队还参加过在长江上释放毒气。另外,说到小津的战斗日记,他曾经公开过他自己整理的日记本的封面,但是从来没有公开过完整全部内容,封面上有大致是“至死也不许公开”的标记。而他和友人谈起过的一件事情曾经被披露过,是因为小津曾经提到过那是他非常想在电影里面表现的一个场面:一个中国女孩被侵华日军强奸后杀害了,女孩子的母亲悲痛欲绝找日本军官寻找凶手,日本军官让部队排成一队让那个母亲指认,那个母亲无法明确指认,结果那个军官一刀劈死了那个中国母亲。。。当然,也有另一种说法,小津和友人所说的,是他对电影的构思,而非真实经历。但是估计小津看到和经历的,估计只会比那更残酷。
小津在战争结束后在新加坡的战俘营时,曾经一度不想回日本了,或者至少不想马上回日本。他曾经是抽签抽中最早回日本的一批,但是他主动放弃,让别人先回,他过了几个月才回去。战后,在小津的电影里面,基本没有正面描述表现战争的内容,都是里面的人物一句带过。但是,一句带过的内容,确都是带着一种怀念的感觉的。比如到后期他更让里面的主人公在酒吧里高歌军舰进行曲。
小津死后,他给自己的墓碑设计是,一个大字: 无。
。。。
有意思的是,小津的传记作家在其传记中提到,小津曾经在1938年到南京的鸡鸣寺求字,结果庙里的中国人和尚给了他一个“无”字。。。不知道当时中国人和尚对做为占领军的小津的这个"无"字是不是一种无声的抗议。也不知小津最后墓碑上的这个“无“字是否真的是一种禅意。
。。。
后注:
历史不提的话,小津战后的电影其实都非常不错。有一个电影叫《东京物语》,里面的一些情节就很意思:一对老头老太夫妻到东京看儿子女儿,结果儿子女儿都推托让对方家里收留老头老太,后来干脆想出一妙计:让他们去旅游,结果订的旅馆又是青年旅社的廉价旅馆,整晚年轻人唱歌喝酒吵闹,后来老头老太实在休息不好受不了就提前回了东京,又不好意思回儿子女儿家,就在街上走。。。
--
发信人: wu175 (北洋留学生),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日本地震后,再看《楢山节考》的随想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Mar 19 17:42:15 2011, 美东)
地震为害日本已是多少个世纪了,早已被日本人接受了,直到二十年前,人民生活的基础设施都是为了抗震而翻新后,地震已经不再可怕了。在某种角度上说,日本已经战胜了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做为一个岛国民族,面临天灾,有了经济实力以后,做了所有能够做的,战胜这样的自然灾害,实在是很伟大的。这是十分值得中国人学习的。
目前的危机是海啸和核辐射,我相信,几十年后,日本重新建设,也会采取措施,对自己子孙有个妥善的交待。而中国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经济实力,要是能够在规划和建设上面,多多考虑自然灾害的预防和便民措施,才是真能福荫子孙后代。
撇下海啸和核辐射不说,资源短缺和地震一直是困扰着日本的隐忧。20年前看过一套日本电影《楢山节考》,故事内容梗概如下:
》》》》》》》》》
在日本信州深山中的一个小村子里,由于赤贫而沿袭下来一种抛弃老人的传统:所有活到70岁的老人,都要被家人丢弃到楢山上。今年69岁的阿玲婆离上楢山的日子已不远,可她身体还挺结实,仍旧终日操劳。她的丈夫去年因害怕被丢到楢山上而逃跑了,她的内心却很平和,只是操心着长子辰平的续弦,对被村里人讨厌的次子利助也不放心。这天是楢山神的祭祀日,阿玉嫁给了辰平。阿玲婆因为担心媳妇嘲笑自己身体好用石头砸坏了自己的牙齿。阿玲婆和辰平都很喜欢阿玉,长孙朝吉娶了雨屋家的女儿。雨屋家因偷众人的土豆而全家被活
埋。阿玲婆教会阿玉捉鱼的办法,说通阿金与次子利助过一夜性生活,然后来参加送她上楢山的仪式。拂晓,辰平背着妈妈攀上了楢山的山路。山上白骨成堆,到了山顶,辰平依依不舍地告别妈妈,返回村里。天上飘下大片大片的雪花儿,阿玲婆在楢山大雪中平静地等待着死亡。
《《《《《《《《
由于没有足够的粮食,老人曾经成为日本社会被抛弃的一群。这个习俗很荒诞但也是很实在,让下一代活下去是大自然的规律,不能违背。如果可以一起活着,谁也不会把亲生父母活活饿死。了解了日本社会的过去,使人更理解所谓“大东亚共荣圈”思想的根源,面临资
源短缺,人口众多,这是日本人80年前的国策,造成对邻国的伤害,要用百年时间去修复。
而中国在发现人口众多和资源短缺后,采取的是”独生子女“和经济改革政策,相比之下,中国的国策是内敛和求自救的,比日本要文明多了。
战胜天灾人祸,中国和日本在制定国策上面都曾经犯过错误,但是只要正确地面对,没有不能克服的困难。要是能够不断的自我完善和修复,繁荣的东亚必定可以长期地领先世界。
--
※ 来源:·WWW 未名空间站 中国: mitbbs.cn 海外: mitbbs.com·[FROM: 70.79.]
全文链接 :http://mitbbs.com/article1/Military/35490427_3_0.html
2011年3月7日星期一
光棍、草食男人满为患 港产PUA誓师培育情场尖子
卡夫卡 2011-03-07 信报财经新闻
才子风流,古今定律!好书的卡夫卡,最近发现一本叫《性之外,男人想什么?》(Whatevery man thinks about apart from sex?)的「无字天书」在网络热卖,吊诡的潜台词是: 「男人下面的脑充血,上面的脑便一片空白!」如此严厉(或真实得残酷)的指控,卡记听到手心冒汗,难怪当下男女的鸿沟愈来愈大,身边的草食男、毒男、光棍满目疮痍。上周末,卡记亲身直击了第一届港产PUA(The Pickup Artist,台译「把妹达人」或「采摘艺术家」)培训班毕业礼。
自蒙童起已艳福不浅的卡记,也响应特首增值「升呢」的号召,重新学做个与时并进的「好情人」。
周六晚,钻石山一个工业大厦单位内,上百位马兰奴聚首一堂,高矮肥瘦兼而有之。当晚的射灯,落在二十八位毕业生身上,都是完成了四个月「实践中求真理」特训的「情场尖子」。他们一个个上台领受毕业证戒(印有编号的PUAHK 戒指),个别更分享了「学业成绩」,其中表现最优异的两人更被提升为「助教」。
PUA 们已自成一个brotherhood 圈子,有一套自家暗语,像麻甩版的「慧妍雅集」。
麻甩版「慧妍雅集」
男欢女爱本为世间最自然的乐事,卡记这情场游士,从来是招架不暇,没有招架不来的,但身边因求爱不逐而戚戚然之士大有人在!卡记深信,只要认真对待,每一段关系都可抵得上人际关系的Master course,卡记当然也写过不少论文、交过无数学费,但只可称为「活跃市场人士」,不敢妄称为「专业情人」,因深明学海无涯也。几年前开始把美国PUA 「改良」并引入香港的两位「八十后」郭政彤(Santino)和江军彤(Norris),却自命是「经过死荫幽谷」重生的「追女之王」,2009 年开始个别授徒,后来更索性在网台Our Radio 主持节目,去年更与网台合办首届有系统的课程,报读的四十位学员有二十八位成功毕业,卡记得闻其中一名毕唔到业的学生,竟是平日雄辩滔滔的律师!
学生不乏哈佛、剑桥生「多少人不断拍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结果失败收场!我们是教一套沟通艺术,学习令自己变成一个值得爱的人,同时教如何管理关系。艺术本身无正邪之分,好似学咏春,你可以用来救人和杀人!」谈到教学使命,两人异口同声。
以为求教者定是「怕丑宅男」、电车一族,江军彤却告诉卡记,来者有哈佛、剑桥毕业生,大部分更为专业人士,这班人深明要对症下药,药引只有一道:「改变自己!」「不是每个人都只想媾女,更多人想了解自己,有系统地学习一套ice-breaking 技巧,至于应用时, 得到是short-term romance 定long-termrelation ship,就看个人的缘分了,这个我们帮不上。」 更试过有广州人申请「自由行」来港上课,下课后即在「和谐号」列车上实战,轻易拿了女生电话作发展。
PUA 这套真人骚在美国后疯魔全球,主要教人搭讪技巧,用最少资源(包括时间)把女生搞上床,非常目标为本。「男人approach 女人,非为好色,而是证明自己的价值。」这支港产粉红特工队锐意「改良」处方,不以巫山为终极目标,课程还加入不少实用而贴心本地元素,包括健身、仪容、装身、谈吐技巧外,还私授武功,作为「撬墙脚」被攻击时防身保命的不时之需。
以咏春喻追女
貌似过气伊健的郭政彤说,他们把男人分成四类,包括loser、good guys、provider 和lover,他们的使命就是教一众男生「升呢」成女人梦寐以求的lover。
两人坦言,除了将于下周开办把妹中班御女之术外,两人更密谋出版工具书《普渡众生》,强调会修正台湾把pickup 译作「把妹」这个对女性有贬义的称呼。
同为二十六岁的郭政彤和江军彤,本身各有正职,前者任设计、后者从事金融,各人自称情场战绩彪炳,高峰期各自拥有五个以上女友,各人均知道对方存在并和谐共处。当下江军彤拥有女友三名,前年离了婚的郭政彤更妙,以朕自居的他声言有「后宫」2.5 个(半个在截稿前仍未确认身份),皇后正是她前妻,西宫娘娘身在上海。
「二人相处开心而结婚,还是看到别人开心结婚而结婚呢?如果是后者,这一纸婚书并没意义!」自言并不认同一夫一妻制的郭政彤说。
自古男人靠打猎活存,听罢两位达人的故事,卡记建议两人不如转行教「齐人享福课程」,说不定第一个报名的,是我们的赌王!
卡夫卡kafka@hkej.com
才子风流,古今定律!好书的卡夫卡,最近发现一本叫《性之外,男人想什么?》(Whatevery man thinks about apart from sex?)的「无字天书」在网络热卖,吊诡的潜台词是: 「男人下面的脑充血,上面的脑便一片空白!」如此严厉(或真实得残酷)的指控,卡记听到手心冒汗,难怪当下男女的鸿沟愈来愈大,身边的草食男、毒男、光棍满目疮痍。上周末,卡记亲身直击了第一届港产PUA(The Pickup Artist,台译「把妹达人」或「采摘艺术家」)培训班毕业礼。
自蒙童起已艳福不浅的卡记,也响应特首增值「升呢」的号召,重新学做个与时并进的「好情人」。
周六晚,钻石山一个工业大厦单位内,上百位马兰奴聚首一堂,高矮肥瘦兼而有之。当晚的射灯,落在二十八位毕业生身上,都是完成了四个月「实践中求真理」特训的「情场尖子」。他们一个个上台领受毕业证戒(印有编号的PUAHK 戒指),个别更分享了「学业成绩」,其中表现最优异的两人更被提升为「助教」。
PUA 们已自成一个brotherhood 圈子,有一套自家暗语,像麻甩版的「慧妍雅集」。
麻甩版「慧妍雅集」
男欢女爱本为世间最自然的乐事,卡记这情场游士,从来是招架不暇,没有招架不来的,但身边因求爱不逐而戚戚然之士大有人在!卡记深信,只要认真对待,每一段关系都可抵得上人际关系的Master course,卡记当然也写过不少论文、交过无数学费,但只可称为「活跃市场人士」,不敢妄称为「专业情人」,因深明学海无涯也。几年前开始把美国PUA 「改良」并引入香港的两位「八十后」郭政彤(Santino)和江军彤(Norris),却自命是「经过死荫幽谷」重生的「追女之王」,2009 年开始个别授徒,后来更索性在网台Our Radio 主持节目,去年更与网台合办首届有系统的课程,报读的四十位学员有二十八位成功毕业,卡记得闻其中一名毕唔到业的学生,竟是平日雄辩滔滔的律师!
学生不乏哈佛、剑桥生「多少人不断拍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结果失败收场!我们是教一套沟通艺术,学习令自己变成一个值得爱的人,同时教如何管理关系。艺术本身无正邪之分,好似学咏春,你可以用来救人和杀人!」谈到教学使命,两人异口同声。
以为求教者定是「怕丑宅男」、电车一族,江军彤却告诉卡记,来者有哈佛、剑桥毕业生,大部分更为专业人士,这班人深明要对症下药,药引只有一道:「改变自己!」「不是每个人都只想媾女,更多人想了解自己,有系统地学习一套ice-breaking 技巧,至于应用时, 得到是short-term romance 定long-termrelation ship,就看个人的缘分了,这个我们帮不上。」 更试过有广州人申请「自由行」来港上课,下课后即在「和谐号」列车上实战,轻易拿了女生电话作发展。
PUA 这套真人骚在美国后疯魔全球,主要教人搭讪技巧,用最少资源(包括时间)把女生搞上床,非常目标为本。「男人approach 女人,非为好色,而是证明自己的价值。」这支港产粉红特工队锐意「改良」处方,不以巫山为终极目标,课程还加入不少实用而贴心本地元素,包括健身、仪容、装身、谈吐技巧外,还私授武功,作为「撬墙脚」被攻击时防身保命的不时之需。
以咏春喻追女
貌似过气伊健的郭政彤说,他们把男人分成四类,包括loser、good guys、provider 和lover,他们的使命就是教一众男生「升呢」成女人梦寐以求的lover。
两人坦言,除了将于下周开办把妹中班御女之术外,两人更密谋出版工具书《普渡众生》,强调会修正台湾把pickup 译作「把妹」这个对女性有贬义的称呼。
同为二十六岁的郭政彤和江军彤,本身各有正职,前者任设计、后者从事金融,各人自称情场战绩彪炳,高峰期各自拥有五个以上女友,各人均知道对方存在并和谐共处。当下江军彤拥有女友三名,前年离了婚的郭政彤更妙,以朕自居的他声言有「后宫」2.5 个(半个在截稿前仍未确认身份),皇后正是她前妻,西宫娘娘身在上海。
「二人相处开心而结婚,还是看到别人开心结婚而结婚呢?如果是后者,这一纸婚书并没意义!」自言并不认同一夫一妻制的郭政彤说。
自古男人靠打猎活存,听罢两位达人的故事,卡记建议两人不如转行教「齐人享福课程」,说不定第一个报名的,是我们的赌王!
卡夫卡kafka@hkej.com
2011年3月5日星期六
曾俊华,你会下台吗?
By 王迪诗 2011-03-05 信报财经新闻
财政预算案搞出一镬粥,我最担心的是特首曾荫权。他心口痛,被反对预算案的示威者冲击受伤,心口隐隐作痛。之前董建华突然「脚痛下台」……Jesus!曾荫权会不会「心痛下台」?想到这里,就觉得做人好化。像谢卓飞,这个老外来香港担任西九管理局行政总裁,高薪厚职,人生多美好!谁知突然有病,惟有辞职。岂料又闪电康复,闪了过去英国文化协会做全球艺术总监。你话做人几化?
这星期我每天翻开报章,看着这一幕「紫荆吐艳汇香江」。乘着市民对财政预算案的强烈不满,泛民掀起了「紫荆花革命」,呼吁香港人明天上街游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香港变成了「一系移民,一系游行」的地方。我们没权选自己的特首,别人代我们选的特首又力有不逮,我们终于被迫上街游行,游行到有天筋疲力尽就移民。自从九七回归后,特区政府的管治班子笨拙地行事,我对香港未来的信心不断减弱,直至看了今次的财政预算案,我对香港的前途只剩一个字的感想──hopeless。
做细的 心都淡
这个星期,无论在餐厅、公司、机场、的士、银行……任何一个有人的地方,就有大骂财政预算案的声音,有人在《城市论坛》上说: 「你派二百几亿都被人闹,我去饮茶畀廿蚊贴士,个伙计都不知几感激我!」自从2003 年五十万人上街以后,很久没见过香港人这么团结了。我记得,那次香港人很团结之后,董建华的脚就痛起来了,不知他现在脚好了点没有?
最近有网民高呼「董建华复出!」的口号。连董建华都有人怀念,可见香港已经到了穷途末路。董先生尽管能力不高,却有不少人认为他比曾荫权更有承担,当年梁锦松偷步买车,董建华依然奋不顾身地维护梁锦松的「高尚情操」。今天,曾俊华因为预算案而被社会各界骂得体无完肤,做大佬的并没有出来撑自己的下属,闪得就闪,事不关己。做细的,心都淡。
曾俊华以注资每人6000 元往强积金户口的形式来派钱,贯彻官商勾结的理财原则,令强积金托管人每年多赚3 亿元管理费,N年后假如没有全数蚀光,六十五岁退休时假如未死的话,也许还可以领到数千元。如果你今天就要饿死,有人对你说: 「等你六十五岁我请你食鲍鱼!」我想,你拚尽最后一口气都会想掴他一巴。
曾俊华一开始时不断强调派钱、退税会刺激通胀,然后在一夜之间作一百八十度转軚,宣布决定派钱退税。我不会在此批评曾俊华的诚信,那只会浪费我的时间。我倒是很好奇想知,究竟是谁教他退税会刺激通胀?如果市民花数千元就会刺激通胀,那一掷数十万元狂扫LV 的内地游客岂不是令通胀爆灯?你何不关闭旅游发展局?身为财政司司长也会被人老点「退税会刺激通胀」,难怪有妇人相信「性交可以转运」。
整个思维出错
曾俊华预算案的整个思维就是「对抗通胀」,那是错的。香港只是一个七百多万人口的特区,阁下只是这特区里的一名官员,请问你凭什么去「对抗通胀」?毋须读过很多书,都会知道香港很多食品由内地入口,内地食品价格上升才是通胀的主因,当然还有联系汇率的影响。香港只是一个弹丸之地,政府要做的不是「对抗通胀」,而是想办法帮助市民在百物腾贵下仍有饭吃。曾俊华却注资强积金,完全九唔搭八。从前香港政府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在是头痛医脚,脚痛医手,我看还是先医好政府高官个脑。我们期望政府解决问题,政府却连问题是什么都未认清楚。
世上最容易闯祸的是什么人?不是蠢人,而是自以为是的人。以我自己为例,我的数学非常差劲,我因为明知自己数学差,所以在工作上处理数字和金额,我必定重复核对检查,别人检查一次,我检查四次,不懂就问人,结果我在工作上从未在处理数字上有过失误,数学很好的同事反而错过不少。这叫自己知自己事。
今次财政预算案闯下大祸的原因,正是因为自以为是。香港的财金官员本来就水平低劣,也缺乏政治智慧。蠢,不要紧,蠢本身并不是罪。但假如不肯承认自己蠢,还以为自己好醒而不肯虚心向人求教,就分分钟会害死人!
曾俊华这份财政预算案给我的感觉是拒绝聆听,闭门造车。只要他稍为愿意聆听各界的意见,这份预算案就不会一败涂地。
财爷被问到一碟粟米斑块饭卖多少钱,他答不上来。不去茶餐厅或快餐店,fi ne,但身为财政司司长难道不看报纸?最近一年,传媒不断报道通胀如何影响食品价格,稍为留意新闻大概也有印象。从这件事上,可见香港的高官都把自己封闭起来,自以为是地拒绝接收社会的讯息,甚至连报纸也不看。
化成一种柔软力量
曾俊华在会见「保皇党」后,由绝不派钱改为向每名十八岁以上香港永久居民派现金6000 元,再加退税6000 元,不用说当然是为了减低明天的游行人数。「茉莉花革命」正在内地此起彼落,内地发起人想出以「两会」为「茉莉花」的代号,当中共的「两会」即将举行,网上审查无法把「两会」河蟹掉, 「茉莉花」不断「两会两会」在网上喊过不亦乐乎,吹佢唔胀,现在的同胞很有幽默感。他们唱着口号:「微笑迎接民主,散步争取自由」,似乎没有人打算硬碰。
我觉得内地的民主运动,已演化成一种柔软的力量。
有个游戏叫「火烧后栏」。要是香港的财政预算案激起大规模游行,很可能会在中国的土地上掀起示威浪潮。反抗的情绪是会蔓延的,而且已由埃及蔓延至中东、南北韩和中国内地。要是中央政府无法摆平,无话可说,但如今却是因为你香港政府这班傻仔无厘头弄出这份预算案,若因此而「遍地开花」,阿爷岂不是好无辜?
曾俊华急急改口派钱,虽然会令一些市民感到高兴,但莫怪我Daisy 又要说出难听的真相:预算案风波引起的政治危机,根本没有得到解决!泛民呼吁市民继续于明天上街,因为就算得到6000 元,政府依然没有解决高楼价等等问题。我把这件事总结一下,就是本来对今年预算案的具体不满,有可能升华至意识形态上的不满,亦即对特区政府整体施政、官商勾结、贫富悬殊等结构性问题的积怨,于明天或日后的游行中发泄出来,情况跟2003 年五十万人上街一模一样,当年不满「二十三条」只是一个导火线,从那里引申对宪制和施政的不满,才是2003 年大游行的真正主题。
为了拆除这次政治危机的炸弹,始作俑者自行了断是唯一办法。政府在舆论压力下作一百八十度转軚,今后不会再有人尊重政府,我不知这样的政府还可以怎样管治下去。假如曾俊华愿意下台以示承担,尚能保住政府一点问责精神,把伤害减至最低。否则,要下台的将不是曾俊华一个人了。
http://world-of-daisy.blogspot.com/ 王迪诗
财政预算案搞出一镬粥,我最担心的是特首曾荫权。他心口痛,被反对预算案的示威者冲击受伤,心口隐隐作痛。之前董建华突然「脚痛下台」……Jesus!曾荫权会不会「心痛下台」?想到这里,就觉得做人好化。像谢卓飞,这个老外来香港担任西九管理局行政总裁,高薪厚职,人生多美好!谁知突然有病,惟有辞职。岂料又闪电康复,闪了过去英国文化协会做全球艺术总监。你话做人几化?
这星期我每天翻开报章,看着这一幕「紫荆吐艳汇香江」。乘着市民对财政预算案的强烈不满,泛民掀起了「紫荆花革命」,呼吁香港人明天上街游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香港变成了「一系移民,一系游行」的地方。我们没权选自己的特首,别人代我们选的特首又力有不逮,我们终于被迫上街游行,游行到有天筋疲力尽就移民。自从九七回归后,特区政府的管治班子笨拙地行事,我对香港未来的信心不断减弱,直至看了今次的财政预算案,我对香港的前途只剩一个字的感想──hopeless。
做细的 心都淡
这个星期,无论在餐厅、公司、机场、的士、银行……任何一个有人的地方,就有大骂财政预算案的声音,有人在《城市论坛》上说: 「你派二百几亿都被人闹,我去饮茶畀廿蚊贴士,个伙计都不知几感激我!」自从2003 年五十万人上街以后,很久没见过香港人这么团结了。我记得,那次香港人很团结之后,董建华的脚就痛起来了,不知他现在脚好了点没有?
最近有网民高呼「董建华复出!」的口号。连董建华都有人怀念,可见香港已经到了穷途末路。董先生尽管能力不高,却有不少人认为他比曾荫权更有承担,当年梁锦松偷步买车,董建华依然奋不顾身地维护梁锦松的「高尚情操」。今天,曾俊华因为预算案而被社会各界骂得体无完肤,做大佬的并没有出来撑自己的下属,闪得就闪,事不关己。做细的,心都淡。
曾俊华以注资每人6000 元往强积金户口的形式来派钱,贯彻官商勾结的理财原则,令强积金托管人每年多赚3 亿元管理费,N年后假如没有全数蚀光,六十五岁退休时假如未死的话,也许还可以领到数千元。如果你今天就要饿死,有人对你说: 「等你六十五岁我请你食鲍鱼!」我想,你拚尽最后一口气都会想掴他一巴。
曾俊华一开始时不断强调派钱、退税会刺激通胀,然后在一夜之间作一百八十度转軚,宣布决定派钱退税。我不会在此批评曾俊华的诚信,那只会浪费我的时间。我倒是很好奇想知,究竟是谁教他退税会刺激通胀?如果市民花数千元就会刺激通胀,那一掷数十万元狂扫LV 的内地游客岂不是令通胀爆灯?你何不关闭旅游发展局?身为财政司司长也会被人老点「退税会刺激通胀」,难怪有妇人相信「性交可以转运」。
整个思维出错
曾俊华预算案的整个思维就是「对抗通胀」,那是错的。香港只是一个七百多万人口的特区,阁下只是这特区里的一名官员,请问你凭什么去「对抗通胀」?毋须读过很多书,都会知道香港很多食品由内地入口,内地食品价格上升才是通胀的主因,当然还有联系汇率的影响。香港只是一个弹丸之地,政府要做的不是「对抗通胀」,而是想办法帮助市民在百物腾贵下仍有饭吃。曾俊华却注资强积金,完全九唔搭八。从前香港政府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在是头痛医脚,脚痛医手,我看还是先医好政府高官个脑。我们期望政府解决问题,政府却连问题是什么都未认清楚。
世上最容易闯祸的是什么人?不是蠢人,而是自以为是的人。以我自己为例,我的数学非常差劲,我因为明知自己数学差,所以在工作上处理数字和金额,我必定重复核对检查,别人检查一次,我检查四次,不懂就问人,结果我在工作上从未在处理数字上有过失误,数学很好的同事反而错过不少。这叫自己知自己事。
今次财政预算案闯下大祸的原因,正是因为自以为是。香港的财金官员本来就水平低劣,也缺乏政治智慧。蠢,不要紧,蠢本身并不是罪。但假如不肯承认自己蠢,还以为自己好醒而不肯虚心向人求教,就分分钟会害死人!
曾俊华这份财政预算案给我的感觉是拒绝聆听,闭门造车。只要他稍为愿意聆听各界的意见,这份预算案就不会一败涂地。
财爷被问到一碟粟米斑块饭卖多少钱,他答不上来。不去茶餐厅或快餐店,fi ne,但身为财政司司长难道不看报纸?最近一年,传媒不断报道通胀如何影响食品价格,稍为留意新闻大概也有印象。从这件事上,可见香港的高官都把自己封闭起来,自以为是地拒绝接收社会的讯息,甚至连报纸也不看。
化成一种柔软力量
曾俊华在会见「保皇党」后,由绝不派钱改为向每名十八岁以上香港永久居民派现金6000 元,再加退税6000 元,不用说当然是为了减低明天的游行人数。「茉莉花革命」正在内地此起彼落,内地发起人想出以「两会」为「茉莉花」的代号,当中共的「两会」即将举行,网上审查无法把「两会」河蟹掉, 「茉莉花」不断「两会两会」在网上喊过不亦乐乎,吹佢唔胀,现在的同胞很有幽默感。他们唱着口号:「微笑迎接民主,散步争取自由」,似乎没有人打算硬碰。
我觉得内地的民主运动,已演化成一种柔软的力量。
有个游戏叫「火烧后栏」。要是香港的财政预算案激起大规模游行,很可能会在中国的土地上掀起示威浪潮。反抗的情绪是会蔓延的,而且已由埃及蔓延至中东、南北韩和中国内地。要是中央政府无法摆平,无话可说,但如今却是因为你香港政府这班傻仔无厘头弄出这份预算案,若因此而「遍地开花」,阿爷岂不是好无辜?
曾俊华急急改口派钱,虽然会令一些市民感到高兴,但莫怪我Daisy 又要说出难听的真相:预算案风波引起的政治危机,根本没有得到解决!泛民呼吁市民继续于明天上街,因为就算得到6000 元,政府依然没有解决高楼价等等问题。我把这件事总结一下,就是本来对今年预算案的具体不满,有可能升华至意识形态上的不满,亦即对特区政府整体施政、官商勾结、贫富悬殊等结构性问题的积怨,于明天或日后的游行中发泄出来,情况跟2003 年五十万人上街一模一样,当年不满「二十三条」只是一个导火线,从那里引申对宪制和施政的不满,才是2003 年大游行的真正主题。
为了拆除这次政治危机的炸弹,始作俑者自行了断是唯一办法。政府在舆论压力下作一百八十度转軚,今后不会再有人尊重政府,我不知这样的政府还可以怎样管治下去。假如曾俊华愿意下台以示承担,尚能保住政府一点问责精神,把伤害减至最低。否则,要下台的将不是曾俊华一个人了。
http://world-of-daisy.blogspot.com/ 王迪诗
2011年2月26日星期六
茉莉花能开,却不能结果
By 曾志豪 2011-02-25 信报财经新闻
茉莉花能开,却不能结果
你说茉莉花能在中国生根成长吗?我说能。因为中国的土壤特适合茉莉花。茉莉花性喜温暖湿润,土壤以含有大量腐殖质的土壤为最适合。新中国净土不多,但腐土却真不少,要多腐败有多腐败,这种土壤腐殖质含量丰富。
茉莉花虽能开,但革命不会结果。为何?我认为中国人对革命不甚热衷,甚至有点害怕。埃及和突尼斯的群众革命都和所谓「小人物悲剧」的导火线有关。突尼斯是一名因为找不到工作而在街头摆摊的二十六岁大学毕业生遭执法人员粗暴对待,受害人自焚抗议。埃及的游行活动最初也是以一个被埃及警察打死的年轻人作号召,星星之火一发不可收拾。
然而中国过去没少发生这种「星星之火」,广州的孙志刚事件、石首市万人抢尸体案、上访村长钱云会「车祸」案、各地无数因拆房逼迁的自焚纵火「群众事件」,每一宗个案都是触目惊心,然而终究没有产生过任何跨省跨地域的联合群众事件,便不得不令人反思,中国人的心里想些什么?
独木难成林
每一宗看似都是茉莉花种子的群众事件,最终都只是独木难成林,未能开花结果,或许关键便是没有「春风吹」。内地对传统媒体以及互联网的严防死守,令这些群众事件未能在全国同时造成反应,在网民偷偷摸摸的传送资料、猜测求证的过程中,这些十万火急的群众事件都被当局迅速打压处理,难以造成「二度燃烧」。
第二,中国有很多意见领袖,却没有什么行动领袖。在中国一党专政统治下,中国就只有花瓶式的民主党派点缀,并且缺乏动员群众的力量。中国一向对任何有能串连聚集群众的组织「望而生畏、打压消灭」,就以当年法轮功包围中南海的事件为例,这种动员能力绝对是触碰共产党的政治神经,再加上法轮功的宗教背景,宗教也就是意识形态,也就是行动纲领、理论指挥。
「组织理论」相结合,不就等于另类的政权?
论政有余行动不足
所以法轮功遭连根拔起,道理就在于此。设想,若中国境内存在类似法轮功的团体,又或者实质的反对党,就像埃及的「穆斯林兄弟会」,或许便有能力聚集分散各地的星星之火,燃点火炬。可惜在中国的政治现况,就连NGO 慈善团体都被内地严密监控,所以实在很难出现「行动领袖」,可以鼓动组织群众。剩下的知识分子,不论是刘晓波还是韩寒,论政有余,行动不足;或许能鼓舞人心,但抡起了笔杆,却拿不动指挥棒。这或许是内地当局仍然「安稳」的原因。
第三,我认为人民不想革命才是最重要原因。中国人民对革命既陌生,却又熟悉。由清末至今百多年历史,我们没少经历革命。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文化大革命,中国人都有点怕了革命,革命就是革人的命,革命就是流血,大家都知道了这种规则;可是中国人对革命又是陌生。
由《阿Q 正传》的阿Q 革命理解: 「革命就是造反,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到文革的「革命就是抄家、革新就是破四旧」,明显地对革命的本质有误解。或许中国人对革命最根深蒂固的理解就是毛泽东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茉莉花还是要生长在沾血的土壤中。
张鸣的《辛亥:摇晃中国》记录了农民「搞革命」的事迹:1911 年11 月,江苏无锡常熟发起了「千人会」农民起义事件,占领村庄,但没有杀上县城夺权,目的原来只为免租免粮,没有改朝换代的意思。
我认为这种思想在今天中国仍是主流,上访民众再大的怒气,也只是为了「讨个说法」、「还我公道」,没有几个喊出「打倒共产党」。我认为这是中国人的实用主义,邓小平的「黑猫白猫」论其实就是国民本性:谁做皇帝都一样,能吃就好。国民党也好共产党也罢,我只要填饱肚。
看看发起中国茉莉花革命的宣传单张,开首第一行便写「我们要吃饭我们要工作我们要住房」一路去到最后,才写出「结束一党专政」。我们固然能这样理解,惟有结束一党专政,才能有饭吃有工作有住房;但如果换个角度,如果我们都能有饭吃有工作,是否便不须要结束一党专政?
很明显,这个宣传单张有很大的「实用性」, 「结束一党专政」不是目的,而只是得到「吃饭住房工作」的手段; 「结束一党专政」只是其中一只黑猫,如果「一党专政」这只白猫也能捉到老鼠,百姓是否也会接受?
但茉莉花革命就像当年的辛亥革命一样,纵使未能结果,还是带来了花香。花香提神,正如1919 年,毛泽东在《民众的大联合》论辛亥革命: 「我们却有一层觉悟,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
茉莉花能开,却不能结果
![]() |
絹彩《茉莉花圖》北宋 趙昌 |
你说茉莉花能在中国生根成长吗?我说能。因为中国的土壤特适合茉莉花。茉莉花性喜温暖湿润,土壤以含有大量腐殖质的土壤为最适合。新中国净土不多,但腐土却真不少,要多腐败有多腐败,这种土壤腐殖质含量丰富。
茉莉花虽能开,但革命不会结果。为何?我认为中国人对革命不甚热衷,甚至有点害怕。埃及和突尼斯的群众革命都和所谓「小人物悲剧」的导火线有关。突尼斯是一名因为找不到工作而在街头摆摊的二十六岁大学毕业生遭执法人员粗暴对待,受害人自焚抗议。埃及的游行活动最初也是以一个被埃及警察打死的年轻人作号召,星星之火一发不可收拾。
然而中国过去没少发生这种「星星之火」,广州的孙志刚事件、石首市万人抢尸体案、上访村长钱云会「车祸」案、各地无数因拆房逼迁的自焚纵火「群众事件」,每一宗个案都是触目惊心,然而终究没有产生过任何跨省跨地域的联合群众事件,便不得不令人反思,中国人的心里想些什么?
独木难成林
每一宗看似都是茉莉花种子的群众事件,最终都只是独木难成林,未能开花结果,或许关键便是没有「春风吹」。内地对传统媒体以及互联网的严防死守,令这些群众事件未能在全国同时造成反应,在网民偷偷摸摸的传送资料、猜测求证的过程中,这些十万火急的群众事件都被当局迅速打压处理,难以造成「二度燃烧」。
第二,中国有很多意见领袖,却没有什么行动领袖。在中国一党专政统治下,中国就只有花瓶式的民主党派点缀,并且缺乏动员群众的力量。中国一向对任何有能串连聚集群众的组织「望而生畏、打压消灭」,就以当年法轮功包围中南海的事件为例,这种动员能力绝对是触碰共产党的政治神经,再加上法轮功的宗教背景,宗教也就是意识形态,也就是行动纲领、理论指挥。
「组织理论」相结合,不就等于另类的政权?
论政有余行动不足
所以法轮功遭连根拔起,道理就在于此。设想,若中国境内存在类似法轮功的团体,又或者实质的反对党,就像埃及的「穆斯林兄弟会」,或许便有能力聚集分散各地的星星之火,燃点火炬。可惜在中国的政治现况,就连NGO 慈善团体都被内地严密监控,所以实在很难出现「行动领袖」,可以鼓动组织群众。剩下的知识分子,不论是刘晓波还是韩寒,论政有余,行动不足;或许能鼓舞人心,但抡起了笔杆,却拿不动指挥棒。这或许是内地当局仍然「安稳」的原因。
第三,我认为人民不想革命才是最重要原因。中国人民对革命既陌生,却又熟悉。由清末至今百多年历史,我们没少经历革命。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文化大革命,中国人都有点怕了革命,革命就是革人的命,革命就是流血,大家都知道了这种规则;可是中国人对革命又是陌生。
由《阿Q 正传》的阿Q 革命理解: 「革命就是造反,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到文革的「革命就是抄家、革新就是破四旧」,明显地对革命的本质有误解。或许中国人对革命最根深蒂固的理解就是毛泽东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茉莉花还是要生长在沾血的土壤中。
张鸣的《辛亥:摇晃中国》记录了农民「搞革命」的事迹:1911 年11 月,江苏无锡常熟发起了「千人会」农民起义事件,占领村庄,但没有杀上县城夺权,目的原来只为免租免粮,没有改朝换代的意思。
我认为这种思想在今天中国仍是主流,上访民众再大的怒气,也只是为了「讨个说法」、「还我公道」,没有几个喊出「打倒共产党」。我认为这是中国人的实用主义,邓小平的「黑猫白猫」论其实就是国民本性:谁做皇帝都一样,能吃就好。国民党也好共产党也罢,我只要填饱肚。
看看发起中国茉莉花革命的宣传单张,开首第一行便写「我们要吃饭我们要工作我们要住房」一路去到最后,才写出「结束一党专政」。我们固然能这样理解,惟有结束一党专政,才能有饭吃有工作有住房;但如果换个角度,如果我们都能有饭吃有工作,是否便不须要结束一党专政?
很明显,这个宣传单张有很大的「实用性」, 「结束一党专政」不是目的,而只是得到「吃饭住房工作」的手段; 「结束一党专政」只是其中一只黑猫,如果「一党专政」这只白猫也能捉到老鼠,百姓是否也会接受?
但茉莉花革命就像当年的辛亥革命一样,纵使未能结果,还是带来了花香。花香提神,正如1919 年,毛泽东在《民众的大联合》论辛亥革命: 「我们却有一层觉悟,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
2011年2月19日星期六
方滨兴:GFW与VPN的战争将永久持续
"I have six VPNs on my home computer," says Fang Binxing, 50, president of the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ut I only try them to test which side wins: the GFW or the VPN.
It's an everlasting war between the GFW and VPNs, Fang says.
"So far, the GFW is lagging behind and still needs improvement," he says.

About Fang Binxing
1960 Born in Harbin, capital of Helongjiang Province in northeastern China
1977 One of 273,000 students out of 5.7 million candidates nationwide to attend university after Deng Xiaoping gives the nod to resumption of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inations
1978-1989 Earns bachelor's, master's and PhD degrees of computer science at th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84-1999 Teaches at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99 Starts work at National Computer Network Emergency Response Technical Team/ Coordination Center of China as deputy chief engineer
2000-2007 Appointed chief engineer and director of the center
2001 Awarded special allowance by the State Council
2001 Earns "advanced individual" award from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Ministry of Publicity,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of Central Committee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ommission of Politics and Law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entral Committee, Ministry of Civil Affairs and 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s and Social Security
2005 Selected as academician at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2006 Wins "excellent worke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award from Ministry of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7 Works as information security special advisor to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2007 Works as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at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December 2007 Appointed dean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Source: Great Firewall father speaks out, Global Times [08:10 February 18 2011]
附:GFW技术评论
It's an everlasting war between the GFW and VPNs, Fang says.
"So far, the GFW is lagging behind and still needs improvement," he says.

About Fang Binxing
1960 Born in Harbin, capital of Helongjiang Province in northeastern China
1977 One of 273,000 students out of 5.7 million candidates nationwide to attend university after Deng Xiaoping gives the nod to resumption of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inations
1978-1989 Earns bachelor's, master's and PhD degrees of computer science at th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84-1999 Teaches at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99 Starts work at National Computer Network Emergency Response Technical Team/ Coordination Center of China as deputy chief engineer
2000-2007 Appointed chief engineer and director of the center
2001 Awarded special allowance by the State Council
2001 Earns "advanced individual" award from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Ministry of Publicity,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of Central Committee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ommission of Politics and Law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entral Committee, Ministry of Civil Affairs and 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s and Social Security
2005 Selected as academician at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2006 Wins "excellent worke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award from Ministry of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7 Works as information security special advisor to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2007 Works as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at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December 2007 Appointed dean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Source: Great Firewall father speaks out, Global Times [08:10 February 18 2011]
附:GFW技术评论
2010年12月29日星期三
2010年12月7日星期二
维基揭秘创始人答问 揭穿西方言论自由虚伪本质
据英国《卫报》网站12月3日消息,近日掀起美国“外交界9•11事件”的泄密网站“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接受了《卫报》网站的网友提问。阿桑奇在回答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西方政府言论自由的虚伪本质,并表示如果他和同事遭遇不测,有更多关键文件将自动解密。他坚信,历史将会获胜,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揭穿西方言论虚假“自由”
有网友说,西方政府一直标榜其法律保护新闻自由,并认为以此能树立政府的道德权威,然而对维基解密和阿桑奇的法律制裁将会削弱这种论调,这名网友便问阿桑奇对此事的看法。阿桑奇指出,西方政府已经通过一张由合同、贷款、控股、银行股份等工具织成的大网,将基本的权力关系财政化了。(英文原文:"The west has fiscalised its basic power relationships through a web of contracts, loans, shareholdings, bank holdings and so on. In such an environment it is easy for speech to be "free" because a change in political will rarely leads to any change in these basic instruments. Western speech, as something that rarely has any effect on power, is, like badgers and birds, free. ") 在这样的环境下,言论很容易“自由”,因为政治的变化基本上不会导致这些基本工具的改变。
在阿桑奇看来,西方社会里的言论之所以是“自由的”,因为它几乎不会对权力造成任何影响。人们应该将审查制度视为能够体现一个国家里言论潜在力量的指标。
(注:阿桑奇同时也特别拿中国作参考,说中国之所以还到处有言论审查是因为言论在中国还依然有力量而且当权者害怕它 "In states like China, there is pervasive censorship, because speech still has power and power is scared of it. We should always look at censorship as an economic signal that reveals the potential power of speech in that jurisdiction. The attacks against us by the US point to a great hope, speech powerful enough to break the fiscal blockade.")
阿桑奇表示:“美国对我们的攻击令人充满希望,这表明言论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力量,能够打破财政化大网形成的枷锁。”
遭到死亡威胁 也收获极大信任
有网友问阿桑奇是否曾料到公布这些文件会对世界产生这么大影响,他是否担心自己的安全。阿桑奇表示,他一直相信维基解密会对世界产生影响,2007年它就曾经改变了肯尼亚大选的结果。
他坦言自己和同事曾受到死亡威胁,这是公开记录在案的,但他们已经采取了预防措施,能够与超级大国周旋。
有网友提到,针对维基解密的这场辩论已经非常个人化,甚至变成人身攻击,维基解密的对手试图让公众相信阿桑奇是一个强奸妇女的恐怖分子,阿桑奇为什么还要让维基解密面对公众?阿桑奇回答说,他起初曾尽力防止维基解密为人所知,但后来人们对他的身份极为好奇,甚至有人出来冒充维基解密的代表。
“必须要有人对公众负责;领导人只有勇敢面对公众,才有资格要求消息来源承担更大风险。我就像一根避雷针。我遭到了大量攻击,但也收获了极大信任。”阿桑奇答道。
想念祖国澳大利亚
有网友问阿桑奇是否拥有澳大利亚护照,有没有可能现在回澳大利亚。这名网友担心阿桑奇因为公布了该国政府的机密文件,有可能刚下飞机即被逮捕。
阿桑奇坦言:“作为澳大利亚公民,我非常想念我的祖国。”然而他也指出,在过去几周内,澳大利亚总理和司法部长都明确表示,不仅不可能允许他回国,还将积极协助美国政府追捕他和他的雇员。阿桑奇对此表示十分不满。
坚信世界更美好
有网友问,如果维基解密网站被亚马逊之类的主机服务提供商“踢出”,维基解密是否有第二手准备;维基解密公布的保密材料已经广泛散播,这是否意味着停止服务并不等于抗争的结束。
阿桑奇介绍说,目前已经有超过10万人获得了此次“密电门”相关的加密文件,一旦阿桑奇和同事们遭遇不测,这些文件的关键部分将自动公开。此外,多家新闻机构也掌握有这些资料。
阿桑奇最后强调:“历史将会胜利。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我们能否幸存?这取决于你们。”
[转贴自:] http://news.sohu.com/20101204/n278098974.shtml
揭穿西方言论虚假“自由”
有网友说,西方政府一直标榜其法律保护新闻自由,并认为以此能树立政府的道德权威,然而对维基解密和阿桑奇的法律制裁将会削弱这种论调,这名网友便问阿桑奇对此事的看法。阿桑奇指出,西方政府已经通过一张由合同、贷款、控股、银行股份等工具织成的大网,将基本的权力关系财政化了。(英文原文:"The west has fiscalised its basic power relationships through a web of contracts, loans, shareholdings, bank holdings and so on. In such an environment it is easy for speech to be "free" because a change in political will rarely leads to any change in these basic instruments. Western speech, as something that rarely has any effect on power, is, like badgers and birds, free. ") 在这样的环境下,言论很容易“自由”,因为政治的变化基本上不会导致这些基本工具的改变。
在阿桑奇看来,西方社会里的言论之所以是“自由的”,因为它几乎不会对权力造成任何影响。人们应该将审查制度视为能够体现一个国家里言论潜在力量的指标。
(注:阿桑奇同时也特别拿中国作参考,说中国之所以还到处有言论审查是因为言论在中国还依然有力量而且当权者害怕它 "In states like China, there is pervasive censorship, because speech still has power and power is scared of it. We should always look at censorship as an economic signal that reveals the potential power of speech in that jurisdiction. The attacks against us by the US point to a great hope, speech powerful enough to break the fiscal blockade.")
阿桑奇表示:“美国对我们的攻击令人充满希望,这表明言论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力量,能够打破财政化大网形成的枷锁。”
遭到死亡威胁 也收获极大信任
有网友问阿桑奇是否曾料到公布这些文件会对世界产生这么大影响,他是否担心自己的安全。阿桑奇表示,他一直相信维基解密会对世界产生影响,2007年它就曾经改变了肯尼亚大选的结果。
他坦言自己和同事曾受到死亡威胁,这是公开记录在案的,但他们已经采取了预防措施,能够与超级大国周旋。
有网友提到,针对维基解密的这场辩论已经非常个人化,甚至变成人身攻击,维基解密的对手试图让公众相信阿桑奇是一个强奸妇女的恐怖分子,阿桑奇为什么还要让维基解密面对公众?阿桑奇回答说,他起初曾尽力防止维基解密为人所知,但后来人们对他的身份极为好奇,甚至有人出来冒充维基解密的代表。
“必须要有人对公众负责;领导人只有勇敢面对公众,才有资格要求消息来源承担更大风险。我就像一根避雷针。我遭到了大量攻击,但也收获了极大信任。”阿桑奇答道。
想念祖国澳大利亚
有网友问阿桑奇是否拥有澳大利亚护照,有没有可能现在回澳大利亚。这名网友担心阿桑奇因为公布了该国政府的机密文件,有可能刚下飞机即被逮捕。
阿桑奇坦言:“作为澳大利亚公民,我非常想念我的祖国。”然而他也指出,在过去几周内,澳大利亚总理和司法部长都明确表示,不仅不可能允许他回国,还将积极协助美国政府追捕他和他的雇员。阿桑奇对此表示十分不满。
坚信世界更美好
有网友问,如果维基解密网站被亚马逊之类的主机服务提供商“踢出”,维基解密是否有第二手准备;维基解密公布的保密材料已经广泛散播,这是否意味着停止服务并不等于抗争的结束。
阿桑奇介绍说,目前已经有超过10万人获得了此次“密电门”相关的加密文件,一旦阿桑奇和同事们遭遇不测,这些文件的关键部分将自动公开。此外,多家新闻机构也掌握有这些资料。
阿桑奇最后强调:“历史将会胜利。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我们能否幸存?这取决于你们。”
[转贴自:] http://news.sohu.com/20101204/n278098974.shtml
2010年11月18日星期四
有个人说。。。
有个人说:三聚氰胺我们一定要严查到底!于是赵连海被判两年半。
有个人说:汶川地震我们一定要严查到底!于是谭作人被判五年。
有个人说:政治改革我们一定要至死方休!于是刘晓波被判十一年。
![]() |
图片来源:http://img.ly/2pm8 |
1) 赵连海案刑事判决书 (京大检刑诉[2010]0043号)
2)谭作人案一审判决书 ((2009)成刑初字第273号)
3)刘晓波一审判决书 ((2009)一中刑初字第3901号)
4)立法会辩论视频
订阅:
博文 (Atom)